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宏观经济总量矢衡表现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它是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近几年米,我国宏观经济研究在总量分析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但美中不足的是,对我国宏观经济总量失衡的原因分析过份偏重于需求变最的分  相似文献   

2.
我们进行一切工作,都要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而确立“矛盾系统”的观点,又是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对矛盾系统问题作一些探讨,并从矛盾系统的角度,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问题。(一)什么是矛盾系统?就是由两个以上(乃至一系列)矛盾有机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就是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或客观过程)的集合体或任何一个完整的个体。  相似文献   

3.
宗寒 《中州学刊》2012,(1):21-26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但是也有一些不适应和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目前存在的三类矛盾是:1.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完善、不适应,与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求间的矛盾;2.非公有制不完善、不适应,与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间的矛盾;3.公有制主体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结构不完善、不适应,与生产力发展要求间的矛盾。这三类矛盾和不适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以后者为最,很多矛盾都是后者带来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应增加投资,提高质量,扩大规模,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进一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从而化解三类矛盾。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就业难:是结构矛盾而非总量过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随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发突出,而受到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校扩招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高校扩招的结果是大学生的供给总量迅速增加,从而激化了在扩招前就业已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但是,若将大学生就业难直接归因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而认为大学生的数量已出现供给过剩,那么这种逻辑推断则未免过于简单和表面化.因而,全面解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还须从深层次人手,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5.
在本体论上,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有着深厚的根基。从古希腊巴门尼德的“存在”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到18世纪莱布尼茨的“单子”、狄德罗的“元素”和19世纪唯心辩证法大师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遵循着本体解释世界的思想轨迹。尽管西方哲学大师们在用自己的本体解释世界时不断发展了矛盾观和辩证法,但这种矛盾观只是对外的而不是对本体  相似文献   

6.
就业结构性矛盾即就业需求和就业供给不匹配,表现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根源在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新"三碰头",即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较差的矛盾、新兴劳动力市场与传统就业观念落后的矛盾、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宏观管理改革滞后的矛盾。破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需要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7.
德育工作实效性低 ,已经成为目前困扰高校教育工作的一个大问题。德育实效性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其中既有德育工作本身的原因 ,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德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实现培养“四有”人才目标的重要保证。探讨德育低效的原因 ,为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供借鉴已成为当前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经济运行中的价格间接控制问题,具有双重内容:一是利用价格杠杆对经济活动进行间接调控,另一是利用经济手段对价格运行进行间接调控。本文试就这两个问题谈些看法。 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方式由直接控制为主转向间接控制为主,是我国经济运行机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在间接控制体系中,国家控制经济运行的主要方式是调整经济参数,调节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而价格作为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信号系统,作为价值规律作用得以贯彻的现实机制,正是最重要的经济参数和最有效的调节手段,因此,从客观上对经济活动进行间接调控,必须重视利用和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 利用价格杠杆间接调控经济活动的目标是,实现供求之间的结构平衡和总体平衡,促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其运行有哪些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2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一、中国区域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计划调控和市场体系是不同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物质和能量流通的基本手段。在转轨时期,市场运行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政府行政的干预,同时由于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等原因,导致区域经济运行中面临着种种矛盾。1.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矛盾。政府行为在实践中要实现两大目标:管理社会和调节经济。就政府的社会性职能而言,各级政府的社会功能没有质的区别,而政府在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对外开放已进入了建立开放经济的阶段。作为一种经济运行体系,开放经济在其经济循环流程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有不同的特征。出口部门是开放经济的资源配置重心,它从根本上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制约着社会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演变趋势。开放经济的总量均衡与国际经济循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机遇和抗战同在、但总体上说有着更大的稳定性和增长空间。中国走向开放经济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  相似文献   

11.
明确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不仅在逻辑理论上而且在认识论上划清客观真理和主观谬误的界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这两类矛盾表面上颇有相似之处,其实彼此的客观基础、真假性质及思维形式的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根本的区剐。  相似文献   

12.
发展西部地区经济问题的提出,绝非始自今日。三十多年来,加快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均衡增长和合理布局,一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略之一。在机制转换过程中,促进我国西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实现产业结构由“低度开发型”向“高度开发型”转轨,提高加工层次和综合利用水平,增强自身“造血”机能,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异,是发展西部地区经济的必然抉择。为此有必要对我国西部地区经济运行机制的特征、成因、弊端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正> 当前我国阶级斗争有什么特点,刑事犯罪是否都是阶级斗争的表现,刑事犯罪的矛盾性质是什么,以及怎样区分刑事犯罪的矛盾性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社会阶级斗争实践向法学理论工作者和司法实践工作者提出的,需要认真研究并进一步明确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分析,以资  相似文献   

14.
经济社会发展是总量增长与结构转换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总量增长依赖于结构转换,另一方面,结构变动也需要总量的支持和配合。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经济的高速增长总是与产业结构的适时调整相伴而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强弱决定了一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地位。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政府已加大调整力度且初见成效,同时面临新的结构性矛盾。而结构转换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5.
戴韶华 《理论界》2014,(3):50-53
在爱国主义的理解和认识上,一方面要继承古代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要理清爱国主义的古今的区别和转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发挥爱国主义对民族精神的凝聚作用和核心地位。本文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民族英雄、古代的忠孝与王朝、国家的关系以及历史叙述和民族记忆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面临着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政治领域中的集权与分权、法治与人治;经济领域中的新旧体制摩擦、利益差别的扩大、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文化价值领域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机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实现三个文明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连续多年的增长速度在两位数以上。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在三次产业结构层面的突出特点是“一升两降”,在需求结构层面的突出特点是“两升一降”。在“投资打头、消费殿后”的增长格局下,我国经济发展中正在不断积累两大问题一是产能过剩问题;二是居民储蓄偏高、消费率偏低问题。当前我国货币金融政策偏松、财政政策偏紧的政策组合有助于扩大工业产能,不利于扩大消费,必须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9.
我国银行保险共赢中的矛盾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银行保险已成为我国寿险三大支柱业务之一。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银行保险已达到金融一体化的第三、第四阶段相比,我国银行保险还处于“分销协议”这一初级阶段。在对我国法规政策、税收等市场环境的具体分析之后,根据对银行保险发展模式的研究,给出了我国银行保险共赢中的矛盾的理论解释,并提出解决矛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理论界就公有制经济中短缺(总量失衡)的成因展开了热烈的争论,并形成了关于短缺成因的需求决定论和供给决定论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这场争论表面上是“短缺归因”在观点上的分歧,实质上却反映了理论界对公有制经济的宏观分析框架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在认识上的巨大偏差。因此,本文试图从分析这场争论入手,就公有制宏观经济理论中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特别是供求的总量关系和结构关系,谈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