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译”和“翻译”的含义和属性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译”和“翻译”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即不是“科学”是“艺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任务是进行翻译理论建设而不是构建“译学”或“翻译学”。  相似文献   

2.
确定翻译的标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各有各的说法。严复先生提出了“信、达、雅”标准;鲁迅先生提出了“信和顺”标准;林语堂失生提出了“忠实非字字对译之谓”;葛传规先生的标准是“不增、不减、不改”。不管什么标准,关键是词语的选择。在翻译中,人们运用词语表情达义,概括说来,有两个要求,第一层要求是用得“对”;第二层要求是用得“好”。翻译中的所谓“对”,就是要合乎原文,合乎逻辑,合乎语法,合乎词汇的规范标准;翻译中的所谓“好”,就是要鲜明生动,精辟含蓄,阅读流畅,优美动听等等。译“对”是译“好”的基础,译…  相似文献   

3.
翻译难,翻译诗歌更难。凡是有过一定翻译实践经验的人,差不多都会有同感。这是因为在文学作品中,诗歌比其它体裁的作品,要求艺术概括力更高,语言更精练,意境更含蓄,此外还要求节奏,音韵的优美和谐等等。所以,连鲁迅先生早在三十年代也曾说过同样的话:“译诗,真是出力不讨好的事”。然而,尽管译诗是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可是,总还得有人去做。事实上也的确如  相似文献   

4.
翻译漫談     
学外语遇到怎样翻译的问题。能用汉语“准确、通顺、易懂”地把外语翻译过来,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鲁迅在《“题未定”草》里就说过这样的话:“我向来总以为翻译比创作容易,因为至少无须构忍。但到真的一译,就会遇着难关,譬如一个名词或动词,写不出,创作时侯可以回避,翻译上却不成,也还想,一直弄到头昏眼花,好象  相似文献   

5.
“望文生义”是翻译之大忌。然而一些初涉翻译的人在翻译过程中却经常犯这种错误。究其原因,我认为大概有如下几种。一、缺乏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翻译家严复说过:“一名之立,旬月踌躇。”足见翻译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初涉翻译的人常这样认为,所谓翻译,不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的大意表达出来吗?这种求“大意”的态度结果就导致译者在翻译的时候率尔操觚,信手乱译,望文生义。例如,有的学生把 1)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译成“约翰为人可靠,他一向不吃鱼而且经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历来是译学家们争论的焦点.西方译学家奈达博士(Dr·Eugene A·Nida)在60年代曾有过建立翻译科学的设想,试图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说明翻译问题,但未能取得成功.而后,到了90年代他则断言翻译不是科学,而是艺术.笔者就奈达博士由科学论向艺术论的转变,对翻译的性质进行了理性思考翻译中对“忠实”目标的追求体现了翻译的科学精神,而为实现“忠实”又离不开艺术创造,因此科学性和艺术性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翻译学传统本质上是一个文章学的传统。严复的“译事三难信达雅”是从文章学的角度对译者提出了要求。“信达雅”的实质就是传统文章学要求的“德学才”。“译文三合义体气”是对“译事三难信达雅”的继承和发展,同样也从文章学的角度,对翻译过程和译文质量的检验提出了更具体、可操作的要求。“义”指的是译文和原文在意义上的契合,“体”指的是译文和原文在文体和形式上的契合,“气”指的是译文和原文在气势和文章内脉上的契合。“信达雅”是译者条件“,义体气”既是翻译原则,又是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8.
以翻译基本观念的演变为线索,简要梳理了西方译论的历史进程。西方译论从以原语为中心把翻译看作“说”,到以译语为中心把翻译看作“做”,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翻译价值的重估,也意味着研究模式从“翻译是什么”转向“翻译为什么”。然而,目前的模式还不足以全面揭示翻译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层内涵和意义。为此,翻译研究应该坚持翻译的实践本质,把翻译看作人的一种存在方式,考察翻译与人类存在的多维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翻译基本观念的演变为线索,简要梳理了西方译论的历史进程。西方译论从以原语为中心把翻译看作“说”,到以译语为中心把翻译看作“做”,经历了一个从理想到现实的历程。这种转变不仅意味着翻译价值的重估,也意味着研究模式从“翻译是什么”转向“翻译为什么”。然而,目前的模式还不足以全面揭示翻译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层内涵和意义。为此,翻译研究应该坚持翻译的实践本质,把翻译看作人的一种存在方式,考察翻译与人类存在的多维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在《中国翻译》1991年5、6期发表了《译诗六论》,后来又补充了两论,一共是八论,和《易经》的八卦有相通之处。古人说过:“译即易,谓换易语言使相解也。”(见《翻译论集》第1页)所以我想,翻译学也可以说是《易经》,“换易语言”之经;自然,译学的八论和《易经》的八卦是形同实异的,现在解释如下: 一论:译者一也(≡),译文应该在字句、篇章、文化的层次上和原文统一。二论:译者依也(≡),译文只能以原文字句为依据。三论:译者异也(≡),译文可以创新立异。一至三论是翻译的方法论。四论:译者易也(≡),翻译要换易语言形式。五论:译者意也(≡),翻译要传情达意,包括言内之情,言外之意。六论:译者艺也(≡),文学翻译是艺术,不是科学。四至六论是翻译的认识论,也可  相似文献   

11.
余光中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光中 ,这位“火中的凤凰”、“望乡的牧神” ,以其标签之作《乡愁》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他不仅是一位造诣颇高的诗论家、散文家、文学家 ,在翻译方面也颇有建树 ,其译论对翻译实践很有帮助。笔者通过梳理和总结 ,把他的译论总结为四个方面 :( 1 )变通的艺术 ;( 2 )译中“无我” ;( 3)诗性翻译 ;( 4 )善性西化 ,以帮助人们重新认识余光中对翻译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英语和汉语产生于不同文化环境,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也不相同,所以两种语言存在着差异。减译是翻译的一种正常现象,为了把原文信息译成译文信息,语言形式上的删减必不可少。减译不是减“义”,是翻译的一种变通手段。以英汉语言的规律性差异为切入点,以翻译理论为依据,阐释了减译的定义、本质。  相似文献   

13.
译诗与诗艺     
诗歌翻译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通过大量的译例,从形式、内容等方面分析和探讨诗歌翻译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完全可以说明,译诗要“文质相称”,翻译时要做必要熔裁而又要忠实于原作。要想提高译诗水平,译者就需不断提高自己的诗歌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14.
我感谢1989年在巴黎萍水相逢的J.L.Fortey(汉名付德)先生,他沉醉于中国的诗词、书法,我沉醉于巴黎路旁的咖啡座和塞纳河畔的书摊。付德无意中的一句话,加强了我的一个决心。他说:“德国人发现美学,中国人创造美学,法国人欣赏美学”。 在此以前,我已经想到了译学中的一些美学问题,1984年曾构思写一本《译学与美学》。当时我刚刚写完《文体与翻译》。我到北京大学燕南园把想法告诉了朱光潜先生,朱  相似文献   

15.
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学前辈们多次论述了文化的可译性,提出翻译可以做到等值,否认文化的翻译存在限度,站在可译性一极.做为译学后进的本文作者认为翻译存在可译性限度.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的差异性往往很大程度地制约着翻译的等效性.重点研究和讨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这一问题,从问候语和称谓语等八个方面阐述了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说明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是翻译实践中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同时又认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相似文献   

16.
翻译质量评估是译学一项新兴的研究内容,也是翻译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翻译既是一种交际又是一种产品,故其质量评估必不可少。随着译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翻译质量评估的地位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只要处理好翻译质量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厘清一些模糊概念,注重模式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翻译质量评估的价值即可显现。确立并提升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在译学中的地位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和理论意义,首先,确立翻译质量评估在译学中的地位是翻译研究的必要;其次,确立翻译质量评估的地位将极大地完善译学理论体系;其三,确立翻译质量评估的地位有助于翻译市场的规范以及翻译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17.
蔡元培不仅是近代中国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翻译家。他在20世纪初的有关译论,涉及译学概念等重要问题,并提出“横译”、“纵译”与“一译”、“再译”等极有价值的观点,见解独到,但较少涉及有关译学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他还翻译过多部外国哲学、伦理学著作,如《哲学要领》、《妖怪学讲义》、《伦理学原理》等。  相似文献   

18.
英语中的 when经常用作从属连词引导一个状语从句表示时间。它的基本意思是“当……的时候”在翻译过程中,也常常这样译,这是对的,但这并不是唯一的译法。翻译实践告诉我们,除了作“当……的时候”讲之外, when还大量地用以表示另外一些时间概念、条件、因果,让步等含义它亦可用作副词、代词或名词等等。要准确判断 when在各类句子结构上的特点,并将这些特点对 when的表意作用所产生的奥妙影响用适当的汉语方式表达出来,就决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本文从探索 when的各类用法在表意与结构上的特点入手,分析其用法的广泛性,译法的…  相似文献   

19.
“准确、通顺、易懂” 乃是一般的翻译标准.而“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诗歌翻译本身就是一个难度较大的创作过程,是一个含有众多因素,非常复杂的过程.郭沫若在《九歌·解题》中说:“诗歌的翻译是很困难的.” 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难之所在是它不仅要求把原诗的思想、感情、风格译出来,而且还必须把原诗的韵律之美也译出来.正如苏联翻译家费道罗夫说得那样,合格的翻译应该读起来跟原作一样舒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强调创造力、认为译者可以适度“重写”的诗歌翻译类型,“仿译”自庞德以来在美国诗歌翻译史中就争论不休,但其许多成功的实例(如庞德本人的《华夏集》和后继者肯尼思·雷克思罗斯等人的一些译作)对美国诗歌却产生了预料不到的重大影响,“仿译”在美国已形成一种传统.从“仿译”的又一次实践,即广受争议的美国诗人罗伯特·洛厄尔的《模拟集》入手,可具体分析《模拟集》如何对欧洲经典诗歌进行“模拟”(“仿译”或“重写”),考察玛乔丽·G·佩罗夫、伯顿·拉弗尔、约翰·西蒙和本·贝利特等翻译批评家对《模拟集》的不同评价和态度.洛厄尔的“Imitations”不管效果如何,他把诗歌的音调、灵魂和活力放在首位的态度,是值得我们看重的.而“仿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更需译者的识见、才能和“运气”的翻译模式,有时可以产生令人满意的文本——这也是我们应当承认的,应当对它采取开明而审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