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吕漠野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2)
诗要求有一个统一完整的意境。如果是隐喻寓意的诗,就有外在的形象和内含的意义这样两个层次;外在的形象要求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境界,内含的意义也要求有一个统一完整的意思:两个层次还要求各自完整,不应该互相混淆干犯。对鲁讯《湘灵歌》的总体意义有两种不同理解:一种是前后一贯,说当时国民党政府武力所到的整个地区;一种是前半说红区,后半说以南京为代表的国民党政府统治区。根据诗 相似文献
2.
3.
李仁安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2):25-27
“糜汤”是宁夏及西北地区的方言词,在宁夏方言研究的著作中都写成了“米汤”。“细碎稀烂”是“糜”及其同源词共同的语源意义。在古代文献中,“饘”、“粥”、“糜”既可以泛指粥,也可以略有区别。“糜”是“”的同族孳乳字。“”是黍类作物,籽粒细小,可以为糜。 相似文献
4.
张学舒 《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1982年第2期《历史研究》登载王庆成同志《“太平玉玺”读法》一文,提出玉玺(见图)读法如下: 太平玉玺天父上帝天兄基督天王洪日主王舆笃救世幼主真王贵福八位万岁永锡天禄永定乾坤恩和辑睦与该文所列谢兴尧、罗尔纲、简又文、荣孟源诸先生的读法比较,此读法虽有可取之处,但仍可商榷。 相似文献
5.
曾义 《中华儿女(海外版)》1999,(7)
世纪之交,一场没有硝烟的全球性商战正愈演愈烈,竞争无疑是残酷的,只有强者,智者,才能水立不败之地。渲是一个草长莺飞生机蓬勃的四月,春阳和煦,在广达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陆人华的办公室,米黄底色椰林苍翠的亚麻纱窗幔迎风飘飞,衣著朴实却不掩高贵典雅的陆人华微笑著与记者握手寒喧,阳光从飘扬的窗幔边钻进来,正照著陆人华自信的脸。微利时代.陆人华大处著华,小处拨昙,不断调画产品诗懵,撇开"天罗地辋",创新出口谋略应达集团由原广西纺织品、服装针锦毛织品和畜产三家进出口公司联合组成,正符合当今联合商贸经营潮流… 相似文献
6.
“太平玉玺”真假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身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庄福铭同志所作《关于东王杨秀清称“万岁”和“逼封万岁”真相问题考》(《江苏师院学报》1980年第四期),指出“太平玉玺”非太平天国的真玺。但文中所持四点论据,值得商榷。本文拟根据庄文所列的四个方面,试作分析:一、据文献记载,太平天国是有玉玺的。《李秀成自述》谈到:“天王在长沙南门制造玉玺。”又《幼天王自述》说:“登 相似文献
7.
8.
论“毛传”、“郑笺”的异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的是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约五百多年(公元前1066年至前541年)间的诗作。秦汉之际,鲁人毛亨开始为这部诗歌总集做诂训,是为毛传;后人把附有毛传的《诗经》叫做“毛诗”。东汉人郑玄又为“毛诗”做注解。因为郑玄做的注解有阐明、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所以他的注解叫做“笺”。毛传、郑笺是《诗经》最古最有权威保存得最为完整的两种注释,它们一直为我国历代注释、阅读、研究《诗经》的人所推崇。毛亨去《诗经》时代不远,汉语口语或书面语言发展变化都还不大,因而毛传注文 相似文献
9.
刘安云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165-168
文章通过对长沙发现的文献资料———《<太平王洪秀全檄文>公告文书》的解读,对长久以来教科书里认定洪秀全从金田起义伊始,就称为“天王”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并结合大量清史资料、太平天国文物,分析讨论了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的封号演变,认为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开始,就是用“太平王”这个称号,直到咸丰二年(185 2年) 10月时还在沿用。 相似文献
10.
刁书仁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1):119-124
清代史家赵翼将明代因表笺文字触犯朱元璋忌讳而获罪致死,称为“表笺之祸”。“表笺之祸”为前代所无,乃朱元璋以文字杀人之一大“发明”。朱元璋专横跋扈,疑忌重重,喜怒无常,在处理国内君臣关系与邻国朝鲜的关系中,屡兴“表笺之祸”,给国内君臣关系与中朝两国关系的正常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与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海滨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4)
元丰七年八月,苏轼由黄赴汝,途经金陵,会见了罢相退居钟山的王安石,两人相从甚欢,东坡在此留一月始去。《次荆公韵四绝》即写于此时,四绝之三是: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从公已觉十年迟”一句,是研究苏、 相似文献
12.
罗亮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4):103-112
《太平御览》作为我国重要的类书,其中所引“唐书”部分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关于其史源,有人认为是《旧唐书》的某个旧本或某版国史;有人则认为是包含《旧唐书》、国史、实录乃至笔记小说等多种唐代史籍的通称。其实《太平御览》所引书目颇为混乱,常有张冠李戴的情况,所引“唐书”部分多有不合《旧唐书》、国史、实录体例之处,当是出自《通典》《唐会要》等史籍。且有证据表明,即使看似与《旧唐书》相合的条目,通过仔细比勘,也能发现其中文本差异难以用传抄讹误解释,而是另有史源。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太平御览》所引“唐书”视为某一特定书籍,而是多种史籍的通称。 相似文献
13.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11
先秦时期儒道两家都提出了"致太平"的思想,都把"天下太平"作为理想的政治目标,但此时的"太平"社会理想还处于萌芽时期,"太平"思想主要还是一种"太平"观念,还没有提升为系统的"太平"社会理想。到了汉代,董仲舒以公羊学为基础,融合了秦汉之时的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思想,建构了独特的"太平"理想社会体系。董仲舒还提出以"奉天法古"和实行王道政治来达致"太平"。经过董仲舒和汉武帝的努力,"太平"社会理想上升为官方的政治理想。"太平"社会理想的提出对汉代社会发展有着指引作用,同时"太平"社会理想也塑造着汉朝政权的合法性,对现实政治有着批判和矫正功能。"太平"社会理想深刻影响到现实政治的发展,对政教关系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管维良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1)
一九八○年四月,在成都房管所的小通巷建筑工地上,挖出了大批锈烂的“太平百钱”和一件“太平百钱”铜母范。这一发现,对“太平百钱”的研究,无疑会起到促进的作用。 “太平百钱”的“太”,篆文作“(?)”,除个别研究者认为应该读“大”,并释“太平百钱”为“大可千百钱”之外,古泉学者皆认为应该读“太”,现今已成定论。至于“太平百钱”的铸主,则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主要有下列诸说: (一)孙氏旧钱说。这种说法可分为两支:一支认为是吴大帝孙权所铸(持此论者有张絧伯先生等);另一支认为是会稽王孙亮所铸(持此论者有陆果泉先生等)。其实这 相似文献
15.
王启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182-192
颜氏家训》被称为古今第一家训,作者是南北朝时期最博学的学者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的《终制》篇是颜之推的遗嘱,主要涉及身后丧事的安排,在中国礼制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然而一直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视野主要放在南朝和南方地区,对北朝和北方地区丧制鲜有措意,致使该篇不少重要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本文另辟蹊径,以吐鲁番出土文献中的《随葬衣物疏》《功德疏》和《砖志》等为《颜氏家训?终制》作笺证,从而还原历史的真实细节。一方面,《颜氏家训?终制》与吐鲁番出土十六国时期、高昌国时期及唐西州时期的文献时代较近;另一方面,中古时期的吐鲁番文化受北朝的影响甚深。文章最后得出结论:《颜氏家训?终制》是中古时期丧葬礼制的纲领性文献,而吐鲁番出土文献则是记载这一时期丧葬实情的第一手资料。经过研究,我们发现《颜氏家训?终制》所载葬俗通行于南北,故王利器所言“之推葬所言随品皆南朝人习俗”有误。 相似文献
16.
晏殊《珠玉词》况周颐称为花中之牡丹,而一个多世纪来,除了吴讷《百家词》本和毛氏汲古阁本外,一直没有新的校笺本出现。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吴林抒校签的《珠玉词》,填补了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17.
“盛世”还需“太平”——关于和谐社会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长城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1-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处于经济大发展的“盛世”并不“太平”,隐含着重大的社会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制度路径,有助于化解“盛世危言”。 相似文献
18.
Zhao Xinwen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5)
“三资”企业大面积亏损成为我方利用外资工作中一个突出问题。调查分析表明,相当多的“三资”企业中的外商运用“转移定价”于段将企业利润转移至境外,致使企业境内亏损,外商境外盈利,即企业“虚亏实盈”,严重侵害了我方正当权益。建议借鉴国际经验,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徐彻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2)
郭毅生同志在《如何评价杨秀清?》一文中,就杨秀清“逼封”万岁问题,提出了新颖的“八位万岁”说,把讨论引向了深入。诚如所说:“‘八位万岁’一词,见于太平天国后期的玉玺上。”此方玉玺用青白玉做成,径宽六寸一分强,高八分强,纽高二寸二分。纽背刻云纹,纽侧刻双凤朝阳纹,玺文四周上作双凤朝阳纹,左右作龙纹,下作立水纹。玺文共四十四字,宋 相似文献
20.
郑鑫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5):110-112
"新文人画"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它是转型期文化中的一个比较特殊而矛盾的复杂案例。其"新"主要表现在: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半个文人画家对理想之美、生活之趣、时代气息的不倦追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