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窥视心理源于人们内心主动窥探他人生活隐私的原始欲望。将窥视心理运用到悬疑类、恐怖类或惊悚类等电影海报的设计中,通过景别、构图等编排在画面中营造神秘诡异的氛围,引起观众对于影片内容的无限遐想从而调动受众的观影积极性。通过调动观众的观看兴趣满足他们对他人隐私进行消费的心理欲望及窥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笔者首先对人们的窥视心理进行分析,其次探究悬疑、恐怖和惊悚等题材的电影受众生理和心理特征,列举窥视角度在电影海报设计中的应用实例,从窥视到被窥视以及上帝视角三个方面出发进行探析,最终总结窥视视角的心理认同机制对电影海报设计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1] 现代西方心理学涉及美学的,当首推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并均有一批研究成果问世。前者验证的心理与物理的同型论,已广泛应用于审美心理学,后者提出的深层心理学说,也为美学所吸收和容纳,二者从不同侧面充实和丰富了现代美学。而被称为心理学发展第三思潮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是马斯洛心理学,为美学研究提供的一些新见解,其影响所及,恐怕不在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之下;它对美学中一些基本问题所做的独具特色的阐述,目前已为美学研究所注意。为美学研究所特别关注的,是马斯洛心理学提供的审美需要理论和审美体验学说,以及它们所从出的理论基础,即人本学的价值观念、动力观念体系。这种种心理学观念,是  相似文献   

3.
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是萨特进行传记批评的基本方法,该方法深受现象学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经验的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继承了胡塞尔的"同感"理论,并发展成为具有主体间性的"审美同情"。存在主义精神分析通过对个体命运进行追溯和还原,努力实现对他人经验进行整体化研究的目的。萨特撰写的精神分析传记作品开辟了作家研究的独特视角,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崭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性别差异一直是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问题.女性主义的出现给传统精神分析理论带来冲击,几乎所有的女性主义学派都试图从不同方面对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提出批评.从霍尔奈开始,精神分析学出现了女性主义的转向,她摒弃以往心理学以男性视角说明女性、以男性标准度量女性心理发展的做法,从女性的角度理解她们的生理构造和成长方式,强调不应当以这些构造和方式及其与男性的差异为借口把女性置于劣于男性的地位.克莱因创立的对象关系理论,为精神分析由驱力结构模式向关系结构模式转变奠定了基础,对于儿童心理结构和精神病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伊丽格瑞也对性别差异问题进行了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探讨,试图摆脱父权制传统,突出母亲的社会秩序,以女性为体验的主体论述女性的欲望,说明女性解放和两性之间理想的伦理关系,把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研究纳入到后现代主义学术思潮中来,为其合法地位提供有力的论证.当代三位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学家对于性别差异的探讨,呈现出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关系,从人的道德与心理动态发展中丰富了女性主义关于性别差异的哲学话语.  相似文献   

5.
从文本分析到镜像分析——精神分析电影理论的分析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析电影理论是电影理论现代转型之后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电影理论从经典镜头叙事理论向文本符码分析、文化分析转向的一个结果。它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雅克·拉康的镜像分析理论为重要理论资源,根据无意识理论、释梦理论和镜像理论,通过对电影文本的象征分析,来寻找深层的无意识文化心理。精神分析电影理论与意识形态批评密切相关,它对当代文化理论、女性主义批评、观影关系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方电影理论以20世纪60年代为分水岭,随着电影进入西方研究机构与高校课堂,以及当时盛行的学科互涉方法,传统电影理论突破了实践论的瓶颈,从电影的内部研究转向外部研究。麦茨在当时盛行的结构主义影响下,创立了符号学电影理论。在文化学语境中,"五月风暴"的失败所带来的反思,让电影理论遇上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这个驿站。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与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深度交融,使现代电影理论形成了高度开放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大众传播语境中,独特的"凤凰现象"已成为当前国内外传媒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风凰卫视立足于受众心理需求,其突显的"家庭感"与受众的审美期待相呼应,营造的"场效应"与受众接受氛围相契合,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策略构筑了凤凰"亲和化"的电视场,为电视受众提供了多方位的审美体验王国.  相似文献   

8.
审美心理学是探究人在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机制的一门学科。传统的审美心理学的理论是建立在心理物理学、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和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的。进化心理学和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为审美心理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提出建立以进化心理学为基础的进化审美心理学和以生态美学为基础的生态审美心理学的必要性,指出这两个领域经过交叉与融合,形成一门整合性的进化与生态审美心理学的可能性,并探讨这个新领域应该涉及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批评理论,在电影批评领域早已是硕果累累,而将其运用于电视批评的努力却遭遇了重重困境:电视的技术基础、观看环境和文本特性都迥异于电影,使得精神分析的电影批评所立基的两个隐喻(银幕=镜子、电影=梦)在电视批评中均无处着落。但是,电视观众亦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值得用精神分析理论做深入的探讨。首先,如果说看电影是一种事实上的集体行为(一群人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和一种心理上的个人行为(身边之人仿佛不存在),那么看电视恰恰相  相似文献   

10.
音乐作为一种纯粹的听觉艺术,在以影像为主导表现形式的电影艺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像的叙事方式不同,音乐经常以一种隐形叙事者的角色参与电影叙事,并以其独特的方式通过与受众情感共鸣的达成,迅速将其带入电影的虚拟时空,从而完成受众与作品的审美互动,帮助作者达成叙事目的。  相似文献   

11.
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支柱产业,而作为电影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电影衍生品,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并成为电影产业利润的重要来源,但电影衍生品在中国的开发还远远不够。通过对电影受众的调查发现,不同性格特质的受众对电影衍生品产品层次属性的偏好度是不同的。根据斯普兰格的性格特质理论,结合科特勒的产品层次属性理论,发现理论型性格特质受众对电影衍生品的整体产品属性偏爱度更高,经济型性格特质受众对电影衍生品的核心产品属性偏好度更高,审美型性格特质受众对电影衍生品的形式产品属性偏好度更高,社会型性格特质受众对电影衍生品的外延产品服务附加属性偏好度更高,权力型性格特质受众对电影衍生品产品层次属性偏好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明确了不同性格特质受众的偏好度,就可以为电影衍生品的开发与精准营销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传播如果只将一则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完整、准确地叙述出来,难以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因为生活中丰富多彩、不断变化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的同时,也具有某种审美价值的附丽,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的审美感受与受众的审关心理之间产生一种共鸣。采写者除了应具备感性经验、直觉领悟等素质外,还要具有展示美的思维统摄力,使新闻写作所必备的科学求真、伦理求善、艺术求美在作品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呈现。  相似文献   

13.
影视艺术鉴赏过程从总体上讲 ,是鉴赏者观赏影视艺术作品 (客体 )时产生的感受、理解——即审美认识和审美评判。在这一过程中 ,鉴赏者要调动审美感觉、知觉、注意、联想、想象、情感、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 ,进而形成有机统一的、动态的审美心理机制。影视艺术鉴赏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审美直觉感受——体验和理解——超越与升华三个阶段来描述。  相似文献   

14.
鲁迅论审美创造有其特点。一般审美创造理论所关注的,集中在创作主体的创造来源及构想或冲动上,对现实生活因素与审美创造心境生成之间的关系缺乏认识和思考。而鲁迅却能从自己的体验与认识出发,对审美创作主体所面对物质生活条件、时代审美创造潮流及主体已有的审美批评等与审美创造心境生成之间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与发现。  相似文献   

15.
从宏观上把握研究审美体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统的反映论和再现说不是文艺研究的惟一方法,也不足以揭示艺术本质的全貌.艺术是艺术家审美体验的物态化形式,研究审美体验是揭示艺术本质的重要途径;审美体验与人的生命存在直接相关,现代主义艺术重在表现人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深入研究审美体验是对导致人的社会异化的现代工具理性的一种反拨,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现代主义艺术.  相似文献   

16.
杨春时先生的超越美学是当今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的主要代表。在杨春时看来,实践美学是启蒙性质的主体性美学,不能解决审美作为自由活动和真理的体验何以可能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主体间性美学。在具体的建构方面,杨春时以反思—超越的现代性代替启蒙现代性、以生存本体论代替实践本体论、以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全面建构了超越美学的理论体系。这样,反思—超越、生存本体论、主体间性就成了理解其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杨春时美学体系中是不严谨、甚至混乱的,由此造成了其美学体系的内部矛盾,消解了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劳动-巫术说的审美发生学理论是卢卡奇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美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劳动与审美发生的关系表现为:审美主体是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作为艺术生产的原理和构成要素或曰审美的抽象形式是在劳动中历史地形成的。审美特性的揭示以及审美时空等客观前提的获得也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实现的。卢卡奇的审美发生学理论为我们揭示了审美发生与劳动的内在联系。卢卡奇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下合理吸收大量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从而进一步揭露基于劳动之上的巫术与审美发生的深层关联性,并以此将巫术看成是连接劳动与审美发生的中介。  相似文献   

18.
在现象学视野的观照下,审美经验的一般精神结构包括意向性、想象与理解。意向性是审美经验发生的起点,它廓清了审美对象的所指,揭示了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亲密关系,呈现了经验的内在时间性。想象是审美经验中最活跃的精神结构,是一种在直观中再现一个其本身并不在场的对象的能力。理解是审美经验中具有理性功能的一种精神结构,意味着审美意义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美育理论研究向人生论的回归,体验概念正逐渐为美育界所接受。体验和美育有相同的哲学出发点,它们关注的都是人的生存和发展,体验被美育研究认可的哲学基础是体验概念的生存论理解。美育是实践性的学科,体验是美育实践的基础,在学校美育实施中,以体验为核心的美育化教学是美育实施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小说可概括为隐喻性小说,这是张爱玲继承融诗歌小说为一体的中国文学整体传统的独特创造,可视为中国文学传统发展延续至现代的产物,即张爱玲从说书体小说汲取说与听的审美思想及叙述精华,并从诗歌中汲取"诗言志"、"诗缘情"的抒情及注重喻说的诗性传统,将两者水乳交融地合成为隐喻性小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受众广泛、被广泛改编为影视和舞台剧以及经典化程度高等现象,均可从中得到很好的解释。张爱玲对于中国文学的贡献就在于创造了隐喻性小说这一小说类型,藉此可生成隐喻性小说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