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代前期,礼仪事务虽主要由太常礼院负责,但"判太常寺兼礼院事"则可同时担任太常寺和太常礼院的长官。康定元年(1040)以后,判太常寺或同判太常寺多兼礼仪事,其权责高于知太常礼院或同知太常礼院,判太常寺官开始较多地参与礼仪决策事务,但礼仪事务主要办公场所仍在太常礼院。熙宁年间,"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办公地点由太常礼院调整到太常寺。元丰改制后,太常寺虽不隶属于礼部,但在行政程序上处于礼部的下一层级,一般程序下太常寺要通过礼部完成与朝廷的沟通。  相似文献   

2.
彭利芝 《学术交流》2007,(11):146-150
从题材与主题考察,我国古代长篇章回历史小说最初最根本的类别是易代小说。易代小说就是以易代之际为主要叙事时间,以主宰王朝兴亡的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以易代"兴废争战之事"为主要内容,以兴衰为叙事线索与情节模式,有着强烈兴亡之感、易代之思的历史小说。易代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学渊源,明清两朝现存的易代小说共33部。易代小说蕴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国人影响极其深远。对易代小说这一类型进行专门研究能揭示我国历史小说的本质问题,将历史小说的研究引向深入,为历史小说和易代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常征江 《求是学刊》2020,47(1):156-170
褒贬史学发端于春秋笔法,是经世史学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著史者在撰著过程中主观意志的参与,要求根据儒家伦理精神对所记述的人和事进行评价,而且这种评价往往侧重于道德评判;在褒贬史学的发展过程中,著史者对所记述的人和事展开评判时使用的方式、方法形成了一定的体例和模式。具体而言,褒贬史学是包括表现形式、书写原则、重要理念与核心精神等四个相联结的层面的整体,不仅仅体现在一部或几部史籍之中,而是贯穿于中国古代史学实践活动之中,因而它成为影响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传统之一。  相似文献   

4.
王如鹏  武建敏 《学术交流》2005,(11):168-171
汉代的礼法结合不仅表现在思想和制度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法律的具体运作过程中,而这种全方位的礼法结合的生成也是多方面的作用力综合影响的结果。乡民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与思想文化和国家相配合塑造了汉代的法律以及礼法结合的法律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从殷周之际《易经》萌芽辩证观念起,到明末清初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王夫之止,中国古代哲人曾相继提出并竟相阐发富有辩证思维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命题和体系,使中国古代辩证法呈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其基本特征:一是用“一两”、“阴阳”等概念来揭示事物的对立统一性质;二是矛盾观借助于宇宙戍生论展开;三是尚变与惧变构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分歧的热点;四是注重对事物运动形式予以生动形象的描述;五是喜欢用矛盾的观点探讨一般与个别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谢宪 《东西南北》2009,(4):48-49
退休制度在中国是自古有之,而由于中国长期以来是“官本位”之国,所以古代退休制度主要也就是官员的退休制度。  相似文献   

7.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官制度深受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而成熟,科举制度是其精髓,限期任职、回避、退休、考核、监察等制度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功能完备、制度详实、自成系统,它以官、绅、教三位一体为核心,其主宰和灵魂是皇帝。它是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的,并埋没了大批科技人才和女性人才。考察、研究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可以为我国当前建立新型的人事管理体制和公务员制度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梁满仓 《求是学刊》2013,40(5):155-162
复仇是中国古代社会经常出现的现象,秦汉时期,有关禁止复仇的法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复仇现象始终未得到有效的遏制。魏晋南北朝明令禁止复仇,所见文献记载的复仇事件也大大少于秦汉时期。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礼制的变化及礼对法的影响密切相关。礼法结合使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讲究法理,重视生命,法贵得中,宽法倡德,越来越充满了礼的精神。在这种结合中,礼对法产生的影响有其不可忽视的积极的一面。在礼的影响下,冷峻严酷的法具有了尊重生命的人性,刚硬的律条注入情和理的灵魂,杀罚止恶的同时又兼道德提倡,从而提高了服务国家政治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刑事预审是庭前审查准备程序中的重要活动,主要是对案件是否符合起诉条件进行司法审查。完备的预审制度有利于保障庭审的高效进行,也有利于被控告一方对是否起诉的审查行使参与权。预审权既不是侦查权,也不是检察监督权,它本质上是司法审判权。预审应从侦查和审判阶段分离出来,独立地作为两者的中间程序。考察国外并结合我国的司法现状,在构建我国刑事预审制度中,预审的起诉决定对预审法官来说是一种相对决定权,检察官对决定有异议的可报上级检察机关审议,最终由上级检察院决定是否起诉。  相似文献   

10.
林楠  林滨 《唐都学刊》2007,23(2):48-52
道德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扬弃这份厚重的历史遗产,尤其是提炼出其中的精髓和美德,包括它的仁爱精神、自省自律与和谐境界,既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学理解辨,更能促其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化本开新式的时代性升华。  相似文献   

11.
吴灿新 《探求》2011,(2):28-3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知识经济和文化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做到科学性、时代性与实践性、针对性、通俗性、生动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试论中国古代的皇位继承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代皇位继承制度都说是嫡长子继承制 ,而嫡长子继承制又是宗法制的核心要素。但是纵观中国古代史 ,以嫡长子身份当了太子并顺利继承皇位的可以说少之又少。矛盾的根源是由于宗法制是奴隶社会特有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在秦汉以降的封建社会 ,只有宗法观念或者说是宗法精神 ,而无完整意义上的宗法制。连宗法制都不存在 ,在封建社会又何来嫡长子继承制呢 ?所以 ,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皇位继承制度只能是父子相传的皇子继承制 ,它最符合“君天下”的专制体制  相似文献   

13.
张美芳 《社科纵横》2007,22(2):74-75
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是古代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萌芽、发展、充实完善阶段,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发展中不断得以充实。古代法官责任制度有其值得继承与发展的因素,当今的司法改革要重视这种历史的延续性与继承性。  相似文献   

14.
乡镇企业作为独特的"优胜"者生存、发展起来,是中国特色的制度环境选择的结果.嵌入等级结构的"占有"方式、政策的"变通"性质、企业绩效与地方政府政绩的关联性、"熟人社会"的关系约束等,是这种中国特色的企业生长起的背景.在变通、政绩取向、关系资源等的政策夹缝中发展起的乡镇企业,虽然也可以有很好的业绩,但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时,各种问题也必然暴露出来.制度的生长环境,影响着被选择出的"优胜"者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法官责任制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的法官责任制度历史悠久,沿革清晰,内容丰富,体系完整,规范详密。它强调给错判案件的司法官吏以刑事惩罚和行政处罚,但不要求他们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而其立法却与实践相脱节,法律规定很严,实际执行的很少。它的发展充满了孤立性、排他性,又不可避免地带有保守性、专断性。它虽然是皇帝实行专制主义统治的重要工具,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使人民少蒙受法外冤狱和摧残的积极意义。可以说,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在世界诉讼史上是一个陵起的高峰。今天探讨这一制度,对于我们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徐惠婷  陈煜 《浙江学刊》2006,(6):187-190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最为辉煌鼎盛的王朝,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行政法的发展也极其突出。本文在介绍职官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对唐朝职官制度与现代社会制度的脉络联系以及唐朝职官制度的精神内核和负面影响研究,来阐述唐朝职官制度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客观上造成了我国"一国两制三法域"的现状,主权国家内如何进行司法协助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能否有效、持续、稳定地展开,有赖于中国内地与港澳之间进行真诚的合作,并形成相关的制度.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化的过程中需要确立主权唯一、法域平等、便捷高效三个基本原则.上述三个原则相互协调和统一之时,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的制度体系方能有效和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官学选士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先秦国学选士与稷下养土、汉代太学射策课选与鸿都门学文学取士、宋代熙丰舍选与明清监生出仕等基本阶段;而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官学取士与其他选士制度的关系类型也各不相同,西周以国学选士为主体汉代太学射策课选与察举诸科并行,隋唐以降则官学课试与科举铨选逐渐结合;同时,随着中国古代官学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选士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古代官学选±又表现出国学选士、太学射策、熙丰舍选、伎术人流、监生出仕等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刑罚起于原始社会末期,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从单一的惩戒手段几经演变,形成了体系完备、等级差异明显、社会调解功能广泛的刑罚体系。时至近代,这些刑罚制度逐渐落后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至1911年《大清新刑律》颁布,正式宣告中国古代刑罚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0.
古之"杂说",最初是指百家之说,后来又把它作为文章之一体.作为文体的"杂说",是我国古代论说文重要的一脉,它的产生虽然直接缘起于汉魏之际叙论兼容的杂著,但与先秦诸子说理散文的发达也有密切的关联.由于杂说体文章极具文学色彩,所以又是古代杂文的别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