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出现在我国“五四”前后的歌谣运动,是以搜集,整理民间歌谣,开展科学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一次文化学术运动。它最早由北京大学文科教师刘半农,沈尹默等于1918年2月发起;1922年底《歌谣》周刊在北京大学创刊,直到1925年6月停刊,是为运动的鼎盛时期。这期间共出版《歌谣》97期;印行过《歌谣纪念增刊》、《吴歌甲集》、《孟姜女故事的歌谣》、《看见她》等专册数种,先后征集到民歌谣谚共达13,900余首,范围包括了全国绝大部分省份。一向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歌谣,“横空出世”,在中国学术文化界产生了强烈震  相似文献   

2.
英语和汉语虽属不同的语系,但它和汉语一样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本文用大量的例证,总结了“笑”和“哭”的种种表达方式,并配有汉语翻译,可更深刻地体味两种语言的独特之处和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3.
说哭就哭,绝非易事。刘君玲却每天都要在陌生人的葬礼上嚎啕大哭,她是台湾最知名的职业哭灵人,也被称为“孝女”——在台湾,这份独特的职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过现在面临着消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时下流行一语:“除了人,什么都有假的。”然溯其根源,此话又有不确之处,因为造“假”的恰恰就是人。自然界其实本就没有假物,“假”乃是人的一项专利。故世上必先有假人,而后才有假物,只不过人假难以分辨,物假容易鉴别。“假”害成灾,于是打假便应运而生。从“投诉电话”到“质量万里行”,从“消费者协会”到“反不正当竞争法”……可是,“假”非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有蔓延之势;不仅横扫“长城内外”,而且冲出国门,飘洋过海,以致国际社会亦  相似文献   

5.
今人每自豪地美称吾国吾民,无不皆言“华夏大地”和“炎黄子孙”。当然也有一些其它更具气势而悠远的代号,诸如“龙的传人”、“黄河”、“长江”、“长城”等等。要问理由,似乎简单得毋庸一答。因为传说五千年前有个黄帝和炎帝是我们的始祖,又因为最早有文字记载而非传说的中国王朝国号为夏。并且据专家们判定,至此以降,我们的历史便进入了马克思所言的阶级社会。由于炎、黄和夏后氏都是驰骋立国于黄河中下游两岸的中原地区,再由于以往汉民族统治年代之久长,于是“华夏就是中国、中国就是汉民族的天下”便自然天成,承传至今。这一…  相似文献   

6.
通过正常的恋爱最终结为夫妻,得到法律导社会的承认,是我们最常见的婚姻关系,傅雷先生在翻译法国莫罗阿的《入生五大闸题》一书中将它比作“木已成问”。很明显,‘木”可以相恋爱阶段,那么‘舟’即指婚姻阶段,由木而同,一个新的家庭就这样建立了。过去哭嫁的风俗,空子在结婚前要放声长哭,哭的内容的一个主要部分,就是哭木将成问了。木已成舟了,多少则人惋惜单身的自由不再拥有,然而这确实也是人生的必由之路,倘不扭此,又该叫人如何地惋惜率自的你种不自由见?‘舟’景‘木’的必然归属。木已成舟,既然已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就…  相似文献   

7.
<正>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是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诗的最后两句,也是毛泽东劝慰柳亚子最着力的两句,也正是这首诗的主题所在。可是因为对“观鱼”一词是什么意义,没弄清楚,于是对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就说得不够明确。有的单从字面上解为观赏游鱼,那就是劝柳先  相似文献   

8.
<正> [魏开肇报导]1988年9月19日——21日,“八达岭长城学术讨论会”在八达岭举行。举办单位有北京史研究会、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北京日报文艺部。与会者近百人。其中有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延庆县领导同志、八达岭特区办事处负责人及旅游等方面的负责人和实际工作者。会议由八达岭特区郭副主任主持。长城专家、新华通讯社新闻摄影部经理、主任记者成大林先生报告了“中国长城  相似文献   

9.
《三枪拍案惊奇》,最受益的是这部电影的新晋“谋女郎”闫妮。39岁“高龄”当上“谋女郎”,闫妮自己也承认,她是被一个大馅饼砸中了。张艺谋对这位老乡的演技十分认可,“在片中,闫妮一口气拍了17遍哭戏。一般演员哭个两三遍没问题,哭到六七遍的时候有哭的心没哭的泪,要借助眼药水。可闰妮就跟水管子一样,眼泪哗啦啦不停流,化妆师在一旁没事干。她是我从影以来见过的最能哭的女演员。”  相似文献   

10.
日本从“脱亚”到“归亚”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李阁楠80年代末期,日本出现了“回归亚洲”的主张。进入90年代后,“归亚”在日本已形成一种思想潮流。实际上,在日本近现代历史上曾几次出现过“脱亚”和“归亚”的现象。对此,如认真加以分析便不难发现,这几次“...  相似文献   

11.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中国终于有了一席之地。并且展示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当然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也确有不如人意、令人遗憾的地方。比如对“逆反心理”的滥用就是一个方面。先举两个例子:一是蒋佩玲、徐根宝包庇案公布于世之后,社会上有不少人非但不憎恨蒋、徐二人,反而十分同情他们,甚至说什么“找老婆就要找蒋佩玲、交朋友就要交徐根宝”,于是有人把这种现象归于一种“逆反心理”再一例子是:《步鑫生沉浮录》发表之后,不少人写信给步鑫生,希望他振作精神,东山再起;一个出差在外地的海盐人说:“以前到这里,听到说步鑫生不好的多,这次来反倒好话多了”于是又有人把这种情绪归到“逆反心理”一边。事实上,在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一些人喜欢劝不动就把某些事、某种现象归为“逆反心理”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这就有必要作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12.
“信息-经济迟早要出现,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因此,我们劝大家应及时对由此而引起的观念上的必然变化做好准备。”这段话是G.格尔肯(Gerken)不久前在其《信息社会中的商业前景》一文中提出的论断。近年来,类似的阐述非常多。不少学者断言,高度工业化国家正在直接向信息社会行进。德国工业联合会的最新出版物就报道说:“信息社会不再是一句空话……。如果我们站在  相似文献   

13.
一、“软着陆”的“善后”问题出现的必然性“软着陆”的“善后”问题,是指“软着陆”实现之后,宏观经济出现的一些不利于经济正常发展的问题,如: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失业问题、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或解决不好,不仅今后的经济发展得不到保障,而且将“软着陆”的努力前功尽弃,因而必须妥善处理,妥善解决。“善后”问题既是一个认识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与“软着陆”前后相连的必然现象。众所周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新的发展。从1993年开始,投资,消费增长加快,明显超过…  相似文献   

14.
刘殿臣 《社科纵横》2009,24(2):11-12
“一个中心”和“和谐社会”一脉相承:在“一个中心”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现象,“和谐社会”理论应运而生。“一个中心”和“和谐社会”相辅相成:经济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建设和谐社会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求是学刊》2017,(3):141-148
明清时期山海关的姜女庙主要是官方控制的教化之所,宗教性功能则由周围的观音殿、催生娘娘庙等承担。姜女庙的空间布局、神像、楹联、壁画等都有强烈的官方色彩,官方碑记整合了民间的故事,确定了山海关孟姜女传说的基本框架,民间的表达则见缝插针地渗透进去,在寻夫、殉夫等情节上出现了一些变异,官方、士大夫的权威与民间的创造性和谐共存。结合明清地方史料,朝鲜燕行文献的记载不仅有助于梳理明清时期山海关姜女庙和孟姜女传说的流传和演变情况,更能呈现孟姜女传说的演变轨迹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杨迪 《东西南北》2013,(8):44-45
一个仅仅150K大小的软件,因为中国特有的春运传统,竟然成为全国争论的焦点。有人说它影响了公平,也有人称赞它是春运回家的福音,虽然他的研发者将其命名为“12306.CN订票助手”,然而大家根本不理会,它很快以另一个被寄托景仰和膜拜的名字——“抢票神器”——走红长城内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孟姜女故事知名度极高。千百年来,该故事以故事、歌谣、诗文、戏曲、说唱等多种形式,伴随着民众的生活在广大地区长久流传,影响着民众的日常生活、思想情操和伦理道德。孟姜女故事成为极富生命力的民间文艺研究课题,推动了今日孟姜女学的发展。顾颉刚先生对孟姜女故事研究有首创之功,提出孟姜女故事最早可溯源自《左传》,并整理出了该故事的两大系统,即历史的系统和地域的系统。本文分析评价《孟姜女》的思想内容,不仅关注故事之情节、人物、主题的演变、流传及其原因,还注意到通过这些质素的渐变与社会、历史时代的关系挖掘其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曹雷  苏秀 《东西南北》2011,(5):63-63
现在人们提到“文革”期间的文化现象,常常会出现“内参片”这个词汇。“内参片”是“内部参考影片”的简称。其实它早在“文革”之前就有了。但是,“文革”前的“内参片”和“文革”中的“内参片”含义不完全一样。“文革”前的内参片,是指不能对外公映,仅供业界内部学习参考的影片。而“文革”中的“内参片”差不多就是为“四人帮”等少数人“唱堂会”,虽然有少数影片也给部分文艺界或一些特殊部门的人“内部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天雪 《社科纵横》2003,18(3):70-70
“山越”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三国史书中出现的“山越” ,由于民族融合和史书编撰等原因 ,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民族概念 ,只是强调其地域性特征。山越是作为一个多民族共同体出现在三国时期的文献中 ,并以一个多民族的联合体形式出现在三国的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20.
林宾 《今日辽宁》2007,(3):64-66
冯跋推行了“薄赋敛”“省徭役”“劝课农桑”的养民政策,支持民众开荒种地、栽桑养蚕,养牛牧羊,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