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之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华文化里,"一"有着相当丰富的含义一可以代表先天之始;二可以代表后天之天;三可以代表生命之源;四可以作为人之准则.在中华文化的源头,一切都可以数字化.中华民族祖先为什么把丰富的哲理融入数字,这是一个值得重新认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鲁迅笔下的"天"及其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争天拒俗"是鲁迅的战斗宣言.在中国,"天"是一切封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权势的总称.皇帝被称为"天子"--天之子;皇帝便成了"天".在中国,"无"和"天"在意义上相通."无物之阵"便是"天"所布下的"吃人之阵".所以,鲁迅终生坚定不移的战斗目标是与"天"争斗.  相似文献   

3.
江可佳 《南方论刊》2013,(7):I0012-I0013
<正>跨进这样一座美丽校园,彩色的教学大楼与亭台小径、绿树红花相互辉映,洁净舒适;校训校风的浮雕图案与文化展厅、校园橱窗相互衬托,"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的校训格外催人奋进;学生三三两两坐在读书椅上谈心,在"书吧"里阅读,在运动场上游戏,在"小农场"里浇花弄草……一切都那么秩序井然;这里的孩子阳光自信,面带微笑,对人彬彬有礼。这是深圳市坪山新区汤坑小学,一所相对偏僻的城乡结合  相似文献   

4.
天人合意论——对天人和谐的一种大写意式阐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常,我们把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哲学概称为"天人合一"。事实上,"天人合一"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因而是一种不恰当的生硬表述。将传统和谐精神表述为"天人合意"再恰当不过。"天人合意"是一种大写意式的表述手法。"天人合意"的和谐哲学旨在说明,"天之意"理应是"人之意"的基础,"人之意"必须合乎"天之意"。必须循天之意。敬畏万有,和谐八方,方能达"天人合意"。"天人合意"表达了人们对万有存在之最佳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向的期盼。  相似文献   

5.
儒家关注并肯定生命的价值与可贵,但更看重"仁",主张"践仁知天",通过"以道制欲"、"泛爱众而亲仁"等达致与宇宙万物为一体的天地境界。施韦泽依据人与万物的普遍联系,肯定一切生命的平等存在,提出敬畏一切生命的伦理主张。尽管儒家与施韦泽思考生命的本质与意义的角度不同,"仁"与"敬畏生命"本身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他们都强调对人生命的尊重和关爱,都彰显了人的道德生命和崇高精神境界,这对于越来越"物化"的现代人能够起到重要的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渴望成为另外一个人,是现代人的欲望之一。渴望延长自己的生命,不满意今生今世的生活,而追求更加完美的"第二人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从唯物主义的传统观念角度看,"来世"云云,纯属"伪问题"。而从网络技术所构建的虚拟世界来看,"第二人生"并非虚无缥缈,遥不可及。目前,一个名为"第二人生"(Second L ife)的三维网络虚拟游戏正在迅速崛起、普及。这是一个充满着人群、娱乐、体验和机会的数字大陆,在此,"居民"们模仿一切真实社会的生活场景。它以虚拟现实技术所构建的高度仿真体验,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互联网社区和社会性网络的传统想象。而这种强调大胆想象、深度参与、无止境创造,从而给人带来如身临其境般的深度生命体验的模式,无意中勾勒出了W eb3.0的雏形,同时也为研究虚拟自我提供了土壤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道"是人类无数次生命体验和感性认识之后的理性发现.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庄子哲学的本根.在<庄子>的哲学世界里,"道"大体有三个基本象征:一是宇宙存在的象征,二是事物自身规律的象征,三是人的最高认识境界的象征.<庄子>的全篇都在言说"道".庄子对于"道"采取了一种诗意的象征表达,使得作为宇宙存在、一切事物的基本规律和人认识世界最高境界的抽象的"道",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展示与确证.  相似文献   

8.
陆建华 《江淮论坛》2021,(6):96-102
道是宇宙中一切存在者的本原,生出天、地、神、人和自然万物;道有"无物"与"有物"两种状态,可以分别称作"无"与"有",其中,"无物"状态是更为根本的状态,无生出天、地乃至神、人,有生出自然万物.无和有都超越感知,不可以从感知维度加以认知,不可以从感知维度为其命名.认知道的方式是以心"观"道,也就是以心"观"无、"观"有,实质是对于道的"悟";由于悟不可以言说,所以,道依然不可以命名.道生天、地、神、人、自然万物,天、地、神、人、自然万物存在于道之中,又由道所构成,决定了道的主宰性,而道的主宰性又具有无为性质.  相似文献   

9.
正"幸福"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幸福是名词,也是形容词,是指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向往的人生终极目标。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亚里士多德指出,政治伦理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指导人们达到幸福的境界。在他看来,"幸福是  相似文献   

10.
"现实的个人"概念既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个人"是自己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己的历史的创造者。实践活动不仅对于"现实的个人"的自我生成具有本体意蕴,而且,一方面生成"现实的个人"的一切社会关系,另一方面生成"现实的个人"的自己的历史。厘清"现实的个人"概念的科学内涵,有利于人们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丁为祥 《河北学刊》2013,33(1):39-43
在现实生活中,"人治"、"君君臣臣"、"为己"、"爱人"等儒学概念往往被人们从负面的角度加以理解。实际上,无论是"人治"还是"君君臣臣",其原初含义都是一种正面指谓。比如,"人治"源于《中庸》的"以人治人",是指以人道的方式对治人的过错,所以朱熹才将其注解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在现实生活中,"人治"往往被理解为完全出于一己之私的"其人之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则往往被理解为"专门以你的方法对付你"。再如,"君君臣臣"本来是孔子对人由不同职务所决定之不同职分的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则往往被理解成对特权等级制度的维护与肯定;至于"为己"、"爱人",本来都是出于道德角度的严格要求,现在则全然被理解为所谓"自利"与"偏私"。所有这些古今异俗乃至完全相反的指谓,都是一种值得深入分析的语言衍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16,(6):32-37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可以说是一种崇天的文化。天不是位格化的绝对实体,而是一个"如在"的神圣对象。古人借天命论证政权的合法性,或借天来约束君权,其深层都是德的观念。此时,"天"代表着正义或神圣的宇宙法则,对人构成一种道德律令。天地因其化育万物、公而不私、予而不争等德性,被古人当作人类行为的伟大典范。古人尊天、法天的主旨是以德性来配天,即依照所谓的天德行事,以天来指引人的在世方式。如果人的德性达到了天的高度,便是"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3.
潘勇 《理论界》2014,(1):144-146
戴震认为,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造成了后世"以理杀人"的现象。为了对此进行批判,他重新诠解了"理"和"欲"这对概念。他指出,"理"就是事物的条理、分理,而涉及人事行为的"天理"则是通过以情度情而来的定然之则。这种以情度情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人都有相同的欲望,"欲"才是一切"理"的基础。这一思想突出了"理"的客观性,对人的自然欲望进行了肯定。但是他把一切价值建立在"欲"的基础上的做法,使"理"失去了规范"欲"的作用,因此,并不能真正实现批判宋儒"天理人欲"之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1866-1952)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一书中提出了"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的著名命题.刘修明同志在《江汉论坛》1987年第5期发表《非'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一文,对克罗齐的命题进行了彻底的否定.本文认为克罗齐的命题有一定合理性."当代史"的一般含义就是当代时间里的历史.克罗齐开卷就论述了当代史的一般含义,"'当代史'通常是指被视为过去五十年的、十年的、一年的、一月的、一日的、还是过去一小时或一分钟的.但是,如果我们严密地思考和精确  相似文献   

15.
林彪、"四人帮"十年浩劫,法治被抛到九霄云外,"人治"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党纪、政纪、法律践踏殆尽,生产、工作、教学、科研及生活,都失去了正常的秩序,社会主义不是前进了,而是来了一次大倒退.总结三十年,特别是林彪、"四人帮"横行十年的沉痛教训,人们清楚地看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防止一切野心家、阴谋家篡党夺权的根本措施.如果能够真正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政治民主化,民主法律化、制度化,民主集  相似文献   

16.
40 祭山神     
《中文信息》2007,(12):67-67
齐齐哈尔哈拉新村是达斡尔人聚居地。达斡尔人称山神为“白那查”,认为山林里的野兽都是“白那查”例养和赐给的。“白那查”喜悦就会狩猎丰收,它要发怒就一无所扶。猎人进山狩猎,找一棵粗白桦树,削平一面,用木炭画一副老头面像供之,祈求“白那查”多多赐给猎物,保佑猎人和牲畜平安。每年阳历五月,屯众杀牛或猪祭天、地、山、川诸神。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关键在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之源.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关键在人",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农民、为了农民的一切、为了一切农民的原则,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当前,"人"的素质现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启动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道家思想中,自由意味着个体将生命当作无功利的游戏,"游"就是生命的本质。尽管每个个体的自主性会对他者产生制约,但个体之间是"不足以相役,不足以相君"的。道家"自由"的"原点"就是要合于"天钧"与"道"。有己、私智、语言等是自由与逍遥的限制因素。道家要求个体超越于"心知之灵";依从各自的条件,"各如其分",各"凝其神";超越一切功利的关系,"以无用用无用",最终与道相合,休乎天钧。  相似文献   

19.
张杰 《家庭科技》2016,(6):26-27
正核心提示:《孙思邈方书》里有一句话:"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依次四少,神仙诀了。"他将少说话列为"四少养生"之首,认为适度沉默是一种身心受益的养生方式。现代生活在赋予人们丰富色彩的同时,也附带着扰人的喧闹。甚至对大部分人来说,"求静"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在这个沟通至上的社会,人的嘴巴、耳朵无时无刻不在被过度使用着。  相似文献   

20.
谢江平 《学术研究》2008,(4):151-153
伽达默尔认为,"20世纪哲学最为神秘、最为强大的基础就是它对一切独断论所持的怀疑主义",可谓切中了哲学的真谛和现当代哲学的精髓.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常身处独断论中而浑然不觉,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有关"人的解放"的独断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