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母亲的水饺     
母亲爱吃水饺。每次回娘家,母亲总是说:“趁着人多,我们包饺子吃吧。”我们心里都老大的不情愿,都什么年代了,还吃那种做起来麻烦又不怎么好吃的东西,等包出来,累都累死了,谁还吃得下? 可母亲喜欢吃呀。母亲说过,她小时候,过年都不  相似文献   

2.
正结婚成家后,每过大年,我和老公都会给双方父母备点年货。前几年日子紧张,加之父母体谅,我们给父母备的年货总是一个小红包外加米、面、油。这样的习惯持续了很多年,以至于日子慢慢好转后,我们还是按习惯给父母备年货。他们从不在我们面前流露不满,我们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一天,听同事聊天,小张说,他过年给母亲带回两张京剧戏曲碟片,母亲喜欢极  相似文献   

3.
徽州说鳖 徽州过年·腊月二十四 耘田农夫:腊月二十四,送灶老爷上天。明天是二十四,一项重要活动是送灶老爷上天。因灶老爷也要回天上过年,同时汇报一年的工作,因此从腊月二十四到年三十是他的假期。年三十要接灶,就是放上新的灶王神象(一张红纸上印的,不知老土可有灶神模板),再烧香纸,贴上对联。迎送都要有仪式。  相似文献   

4.
要过年了.此时我不禁想到:这过年到底过什么?怎么过才好?早些年生活物质匮乏,过年就是过吃喝,想方设法弄点鱼肉,全家美餐一顿就算过了.后来吃的穿的多了,觉得光吃喝没年味儿,就噼噼啪啪大放鞭炮,倒是蛮有喜庆的景象.  相似文献   

5.
老太太过年     
有些老人不喜欢过年,特别是古稀以上的人。时光流逝,马齿徒增,生命的年历又翻过一页,所以心里总不免有些悲观。有位老太太正是这情形。老太太的年在电话中。大年三十开始,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电话一个个打过来。有些是一年只打一个电话,也有些是经常联系的,这时再打一个表示关心。  相似文献   

6.
李欣蕾 《天府新论》2018,(1):145-152
讨论从1949年到1956年的中国妇女问题时,必然不能避开“妇女解放”的主题。在建设新社会面临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时,妇女的动员工作必不可少,这是中国共产党从1949年到1956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这一时期,有个特别的群体即“社会主义新母亲”频繁出现在美术图像中,其存在的意义及作用不容忽视。也因此引出了从1949年到1956年社会对待妇女的态度以及党如何利用图像对“新母亲”群体进行意识形态规训等问题。本文搜集从1949年到1956年有关“社会主义新母亲”的图像,与同时期的《人民日报》进行比较,发现处于从1949年到1956年社会主义社会的母亲群体,被国家与社会以“贤妻良母”规范着,而涉及其参与公共活动和政治的权利与话语权,则停留在1950年的“和平签名”运动中。  相似文献   

7.
赵刚和父亲都是农民.赵刚的母亲早年去世,父亲老赵一手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赵刚长大后在家务农,弟弟小赵则考上大学,后来定居大连市.2005年春节,小赵带着妻儿回老家过年,趁着亲友都在,老赵和兄弟二人商量后,当着众亲友和乡邻的面签订了"分家协议".协议约定:老赵今后由大儿子赵刚赡养,其房子、田地等财产全部归赵刚所有;小儿子今后不用为父亲养老送终.  相似文献   

8.
过年好     
新年的钟声又敲响了,岁岁新年,今又新年。 伴随着新年的钟声,绚丽迷目的光彩跃上空中舞台,脆亮悦耳的音符透出大街小巷。揉着惺忪睡眼的小孩早早冲向街巷,雀跃欢呼:“过年啦,过年啦!” 过年好,一声声欢呼,喜悦着每一家人,温馨着每一颗心。12个月廿四节气的祝福似乎都集中在过年,贺岁的乐曲在  相似文献   

9.
赵刚和父亲都是农民.赵刚的母亲早年去世,父亲老赵一手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赵刚长大后在家务农,弟弟小赵则考上大学,后来定居大连市.2005年春节,小赵带着妻儿回老家过年,趁着亲友都在,老赵和兄弟二人商量后,当着众亲友和乡邻的面签订了"分家协议".协议约定:老赵今后由大儿子赵刚赡养,其房子、田地等财产全部归赵刚所有;小儿子今后不用为父亲养老送终.  相似文献   

10.
刀口 《快乐青春》2010,(3):12-13
那是深冬,快过年了,本地即将枪决一批犯人。高墙外,一群亲属正等着与犯人们作最后的诀别,好让犯人平静上路。  相似文献   

11.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母亲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的那天,天上一直下着小雨,因此得名秋雨。  相似文献   

12.
正过年回家,牵动着千家万户;回家过年,激励着千百万的归家人……将近年关,过年回家,便形成了每年一次的中国式大规模人口移动板块。过年回家是一种信仰,点点照亮离家人思乡的每一夜。有多少游子在风雨中啜泣?有多少亲娘在家门口顾盼?于是,无论是飞机、火车和轮  相似文献   

13.
敏行 《家庭科技》2013,(1):12-12
每到过年,他们两个总会闹点别扭。都是独生子女,谁不想回自己家过年?春节将至,在商量过年的事情上,两个人又开始打起冷战。她背地里给母亲打电话,说起过年的事,一肚子委屈,还拼命解释可能不回去过年的原因。他则背地里给父亲发短信,说过年可能回不去,已经争取了。为了让父亲相信他说的话,他甚至还把两人  相似文献   

14.
经过近半年的准备,我与毛毛鲁一行5人,决定于2月1日出发前往北海、三亚等地游览。由于路途较长,加上毛毛鲁只能到北海,所以我们计划在外面“过年”。  相似文献   

15.
一次饭局,文友大林真诚地说,这几天他母亲身体不好,今天他本不该赶这个酒场,但为了兄弟友谊,他还是把母亲一人丢在了医院。  相似文献   

16.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把母亲比作一片绿草地。那父亲就像一棵大树。母亲提供给孩子温情、爱护,父亲则提供力量、支持和依靠,这是母亲不能替代的。然而,许多父亲谈起自己的儿子,不是摇头叹息,就是头疼不已:“为什么我们家那小子敢和我没完没了地对着干呢?”  相似文献   

17.
正尽管我已在外漂泊了8个年头,但父母那颗惦念的心却始终未减,因为在他们心中,我始终是个长不大、时刻需要他们照顾的孩子。元旦前的一个周末,平日里极少主动来电话的父母一大早就打来电话。电话中,母亲支支吾吾地说道:"你爸想问你过年能回来吗,想要什么礼物?"听完母亲的话我沉默了。是啊,新年到了,我都没有想过要为父母购置礼物,他们却早早地为我打算。"妈,我什么都不缺,倒是我应该给你们准备新年礼物  相似文献   

18.
只需稍稍留意,我们便会在近期小说中发现这样一种残缺、破损的人生图景:家庭生活不再温馨甜蜜,家庭的平衡结构因“父亲”的失去而过早解体,母亲在孤独寂寞的生活中,耗尽青春年华,度过风烛残年……曾经被面纱遮掩住的母亲狰狞的面目正日益遭到肆无忌惮的暴露,善良、慈祥不再与母亲有缘,变态、畸形、丑陋成了这一时期母亲的共同特征……这也许是近期作家盟订的一种心照不宜的契约。他们从80年代中后期直至90年代初期,对母亲形象显示出了超乎寻常的热心与关注,并在新时期小说史上占举足轻重地位的中长篇小说中为我们刻画了一系列母亲…  相似文献   

19.
过年回家     
过年回家是一种信仰,照亮离家人思乡的每一夜.拥挤的、颠簸的汽车,简易的、破旧的三轮车,载着在繁华都市漂泊得疲惫的身心,载着离乡之人盼归的心.回家,过年回家,只因冰天雪地里有父母在等待!  相似文献   

20.
只为一句语     
每间年立冬一过,母亲会照例让我打电话给远在乡村的姨父,邀请他来家中作客。母亲的盛情在我看来纯属多余,因为老姨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去世。俗话讲“姨娘亲,姨娘亲,死了姨娘断了亲。”老姨已经不在了,况且平时两家少有来往,这门亲戚应该了断了。但母亲并不这样想。她说姨父家一直没有脱贫,在我们家经济好转的情况下,理应接济一下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