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敏 《快乐青春》2021,(4):46-47
14岁那年,父亲给我找了个继母。继母带来了一个男孩,比我大几个月,我叫他“喂”。家里陡然增加了两张嘴与“喂”的学费,父亲的脸开始阴沉起来。每到吃饭时,“喂”总是低着头一粒粒地扒着碗里的饭,吃完了也不敢再去盛第二碗,因为父亲在旁边冷眼瞪着。只有等我和父亲先后离开桌子后,继母才会趁我们不注意,迅速将我剩下的那半碗饭倒进“喂”的碗里。  相似文献   

2.
1.凝望鸢尾花的少年 始终忘不了那个下着瓢泼大雨的黄昏,12岁的少年跌倒在泥泞里,他朝那个他唤作父亲的男人奋力地伸出手去,可他的父亲连头都不曾回一下.雨一直下,后来,绝望的男孩终于低着头跟我走进房间,我问他叫什么,他用沙哑的嗓子说:"岚夏."  相似文献   

3.
肖杨 《中文信息》2006,(2):42-47
李益民一家两代,都喜欢摄影,有“摄影世家”之称,家中又以78岁的父亲李宋卿和39岁的儿子李益民最为有名。 父亲,出生贫穷,为谋生学摄影,成为解放初期的新闻摄影记者,一生与摄影结缘。[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崇高的尊严     
冯笛7岁那年,他的母亲去世了。继母来到他家的时候,冯笛刚好11岁。 继母刚来的时候,冯笛挺不喜欢她,很长时间都没叫过她一声“妈”。为此,父亲还打过他。这样,冯笛的抵触情绪就更加强烈了。然而,在继母惟一一次打他的时候,冯笛竞意外地叫了她一声“妈”。  相似文献   

5.
他出生的时候,恰逢抗战胜利,父亲欣喜之下,给他取名凌解放,谐音“临解放”,期盼祖国早日解放。几年后,全国是解放了,但凌解放却让父亲和老师们伤透了脑筋,他的学习成绩实在太糟糕,从小学到中学都留过级,一路跌跌撞撞,直到2I岁才勉强高中毕业。  相似文献   

6.
方道行是歙县王村镇烟村一名农民。九岁开始读书,在村里上小学,上屯溪一中读的初中,当时盛行“唯成份论”,因父亲在外经商被定性为富农子弟的他,没有机会再升到高一级学校,初中毕业便回到家里,从此开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两年后,因为讲了几句“饿死人了”之类的真话而被打成“现行反革命”的父亲离开人世,家里的境况大不如前。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也为了使自己活得“有出息些”,方道行自学了裁缝手艺,农闭时就在周边村庄为村民做衣服,后来还到屯溪做过两回。1979年,生产队的田地分培了每家每户,认为做裁缝也没多大出息,对靠卖手艺挣点小钱感到厌倦的他,便又把一身力气还有灵活的头脑都用到新分到的田地上去。他最早从上海农科所引进百洋芹、矮抗青等新品种蔬荒,亩收入是其他菜农的两倍,村民们都说他是科学种菜。  相似文献   

7.
有一位婚后不久的女子回到娘家,一进门就哭哭啼啼,向父母直抱怨,历数自己丈夫的不是。母亲听了忿忿不平,而父亲却不以为然,他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点了一个黑点,然后拿着纸问女儿:“你看上面是什么?”女儿不假思索地说:“这还用问,不就是一个黑点儿吗?”父亲又说道:“你再仔细看看。”女儿不耐烦地说:“就是一个黑点!”父亲说:“难道除了一小黑点,你  相似文献   

8.
彭军是大庆油田钻井二公司的一名钻井工人。18岁进井队当钻工,21岁当司钻,24岁入党.25岁任副队长,同年调到1583钻井队任党支部书记。参加工作9年来,他立志献身祖国的石油事业,在井队这个艰苦的环境里,踏着铁人的足迹,走出了一条闪光的人生之路。他是在大庆这块英雄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父亲是一位汽车司机,和铁人一起来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曾五次被评为大庆会战劳动模范,1980年被授予“大庆20年会战标兵奖童”。父亲为给井队拉送生产物资,早出晚归,昼夜奔波,常常一连几天、十几天不回家。在彭军的眼里,父亲是一位英雄.特别…  相似文献   

9.
徐红 《理论界》2013,(5):136-138
鲁迅、老舍两位伟大的现代作家,对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与他们积淀在内心的“父亲情结”密不可分,“父亲情结”贯穿他们的一生。鲁迅经历了缺失父爱,寻找父爱,为父亲向腐朽的父权制复仇,重构现代父子平等之爱这一过程,鲁迅寻找父爱的过程与他“立人”的思想一脉相承;老舍幼年失去父亲,但老舍有父爱的替代与补偿,父亲的伟大人格像一棵参天大树生长在他心里。深深地影响着老舍的一生。  相似文献   

10.
赞赏的效力     
张雨 《家庭科技》2011,(8):38-38
20世纪最伟大的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坏男孩。在他9岁时,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父亲一边向继母介绍卡耐基,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已经让我无可奈何。说不定明天早晨以前,他就会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  相似文献   

11.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他很小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学习经书。 14岁那年,他听说省城开办了高等小学堂,便缠着父母要去投考。赴考途中,他看到外国军舰在长江上横冲直撞,便问:“他们这么欺负人,就没人管吗?”  相似文献   

12.
钱穆论中国现代文化的出路杨岚(天津市委党校)钱穆是现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文化学家。他一生潜心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甚深,著述几十种,兼涉及经史子集,素有“国学大师”“一代宗儒”之称。像那个时代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在亡国灭种的威胁面前,钱穆对国家...  相似文献   

13.
他祖籍江苏,住在淮河岸边,从曾祖父起,每代都有一个男人死在水里。他七八岁时,父亲又被水夺去了生命。母亲带他流落到东北改嫁,嘱咐他:“你若是我儿子,切记别跟水打交道,咱斗不过天!”  相似文献   

14.
李婉莹 《快乐青春》2010,(11):77-79
尽管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赞誉他为“清华的爱迪生”,邱虹云还只是清华的一名普通大学生,一个尚未毕业的大男孩儿。当他的高科技发明引来商家争相投入数千万资金时,世人不禁啧啧称奇。他的父亲对此并不感到意外——从儿子两三岁时雄心勃勃要种出满树“糖果”开始,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文化中深富道德和权威原型意义的“父亲”形象,曾被五四先驱者们作为封建专制思想的代表者押上历史的审判台。充分揭示“父权”及整个封建思想的残酷、冷漠和腐朽,一度是五四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经历了剧烈的政治动荡之后,三十年代文学中的“父亲”形象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其中一部分作家作品继续沿着五四文学的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传统,将“父亲”作为封建专制思想的代表者来批判;一部分作家作品则感应着“红色三十年代”的革命情绪,将“父亲”作为政治的和阶级的代表来表现;一部分作家则着眼于自然的、健康的人生形…  相似文献   

16.
俞正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正燮(1775-1840年),字理初。黟县人。 幼年在黟县城就学,熟读“四书”、“五经”外,子、史、集无不涉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17岁,到父亲任上句容学署,一边侍奉父亲,一边读书。与句容王乔年共同撰写《阴律疑》,这是他试行著述的开始,当时人们誉为“穷理至性之书”。嘉庆三年(1798年),到京师求学。次年,成国子监生,学问大有长进,著述有《书五礼通考后》、《唐律疏义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索隐书后》等。  相似文献   

17.
高斯7岁的时候,父亲把他送入小学读书,老师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数学家”比纳特。  相似文献   

18.
孙伟民 《中文信息》2013,(8):160-160
卡夫卡的作品中存在着普遍的父亲形象,最能体现的是创作成熟的“三部曲”《司炉》《变形记》例决》,其中都赋予了“父亲即上帝”的内涵。随着卡夫卡作品中的主人公走向社会,相应的父亲的形象就演化为各种各样的绝对权威事物,这些作品中无不凝聚着卡夫卡对这个荒谬世界的深刻认识和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9.
“父亲”形象在文化层面上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文化符码化的“父亲”转化为潜在想象 ,对文学中“父亲”的形象塑造产生影响 ;而文学塑造一方面突出、强化了关于“父亲”的文化想象 ,另一方面又不断将时代语境中的新文化因子注入“父亲”想象 ,衍生不同的意义元素。文学文本于此参与着文化符码的演化、积淀过程。启蒙语境下的创作为“老国愚民”式的父亲形象在原有的文化内涵上增添了“非现代”的、“反进化”的否定性元素 ;革命文学中“父”“子”形象的对应或“父子兵”的模式 ,同样具有特定的文化符码意味 ;而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中对父亲形象或神圣化或颠覆、解构等 ,也无不映现着历史流动中文学塑造与文化想象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张关水溶洞     
《中文信息》2007,(9):86-86
张关水溶洞是重庆市郊最近、最大的溶洞,以“水”为胜,在经过漫长的地质运动之后形成了层层叠叠的四层溶洞。现已开发的这段溶洞是其中最为壮观的一层,石钟乳、石笋、石幔、鬼斧神工、千姿百态、飞珠溅玉、水声潺潺,梦里水乡、烟霞云岚,使人疑为天上人间,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