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周易》中的“神”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神"这一概念,在易学史上是不断变化的,有多层面的含义。《周易》认为"神"是可以认知的,人们通过修养心性和直觉的体验,可以达到使自己的灵魂同神化合为一的境界。因此,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返回到神灵自身;通过神灵自我觉解,实现自然的呈现,从而感觉到神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在方法论上,西方环境伦理学呼吁人类呵护自然,却否定了人类自身的自然;实践其所谓的"敬畏生命",必然会扼杀人的生命.导致这一困境的认识论症结在于对"人"的知性解读上:要么把人降格为物,要么把人提升为神.只有以"实践的人学本体论"扬弃自身,我们的环境伦理学才能克服对人的"敌视"与"神化",成为"直接现实性"的科学.  相似文献   

3.
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也是精神由超验回归人自身的世俗化过程。世俗化是精神演进发展中的重要情境。世俗化精神既被物化,物也被精神化;世俗化精神呈现出外在感性化样态,是精神的异己超验化与内在理性化的中介环节,并在三阶段内在演进逻辑中彰显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世俗化境遇中精神的超越,不仅仅诉诸内省思维和审美意识来实现精神的自我救赎,更要从根本上依靠“改变现存的事物”的实践智慧,超越“资本的逻辑”,破除物化向精神转化的制度障碍,建构超越世俗的精神的核心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对人自身认识、发现和把握的深化过程。就中国小说史来看,对人的认识和把握,经历了一个由神到“人神”、由“英雄人”到“一般人”的漫长历程,对人自身日益深入的认识和把握与小说自身的日臻成熟呈现为同步发展的态势。经过宋元以前小说创作的长期酝酿和实践,《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  相似文献   

5.
道德认识论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认识理论,长期以来被研究者们所忽视。然而,道德认识论与其他认识理论如自然认识论、社会认识论、文化认识论等共同构成一般认识论的丰富内容。本文对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和阶段作了初步探讨,认为道德认识在遵循一般认识发展过程的基本规律的同时,表现出其不同于自然认识、社会认识等认识形式的特殊内涵,就是说,不论在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还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道德认识的发展过程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文章还对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在道德认识发展过程问题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6.
一般来说,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一百四十六年间,是古希腊文学产生的时代。在这一段历史的长河中,古希腊文学主人公不断演变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天上到人间、从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从幻想到现实、从被不自觉地加工到被自觉地创造的过程,经历了一个从神到半神半人到人的过程:古希腊神话,是神的世界;荷马史诗,是半神半人的世界;古希腊戏剧,是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蝃(虫东)"即彩虹.中国古人对其意蕴的理解大致经过了原始神化、伦理德化、自然俗化和艺术诗化四个阶段.这一认知和接受过程表明人们对自然物的认识是和其时的思维意识、文化心理和价值选择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8.
人的神化与神的人化──元杂剧的包公现象和古希腊戏剧中的神比较章子仁关于人与神的观念的产生、演变与发展,是一个规模庞大而又极其复杂的问题,要把它作为一个命题放诸中西两大文化系统中去论述,则更显得庞大和复杂,非一篇短文能胜任。因此,本文拟从中国元杂剧的包...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向的背景下,人类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还自然之魅"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主张。自然的魅力来自生命的魅力,为自然"复魅"并不是重新把自然"神化",而是恢复对自然的敬畏,从文化观念的角度讲也就是"生命文化"的复兴与重建。文学是一种典型的植根于自然的"生命文化"样式,在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生态文明转向和自然"复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创新应该在西方政治哲学传统的基本问题意识中获得阐释。由古希腊奠定传统的西方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意识是哲学与政治的矛盾张力;就西方政治哲学传统整体而言,"哲学的政治"是它的基本取向,其实质是通过哲学遮蔽实践的政治意义,通过神化和物化自然使政治世界神秘化和"侏儒化"。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创新实现了从"哲学的政治"向"政治的哲学"的转换,具体表现是:通过实践哲学解放了被古典政治哲学遮蔽的劳动者,使自然与人的劳动实践建立起有机联系;清除了西方传统政治哲学赋予政治国家由神秘的自然而来的形而上学特性,清晰地展露出政治的历史性和历史哲学本质。  相似文献   

11.
"人是什么"的人的本质问题,无论就认识对象还是认识价值而言都是一个合法问题,必须由也一定可以由形而上学思维来加以解决。传统阶段的形而上学思维是死界形而上学思维,把"人是什么"回答成了"人是什么物",从而人的根本性、独特性、高级性被"遗忘"了,也造成了理论研究的逻辑错误。同样以形而上学思维为工具,从人是生界存在者、人作为"生命实体个别"具有内在性和自身生成性的逻辑出发点出发,可以得出人的存在由低到高具有个体特殊、个体一般、群体一般、人类一般、生命一般、自然一般等六个本质层次。"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需要由六个不同层次的语句来整体表述:人是难以确定不同环境下不同意识性的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意识个体;人是特定完整独立的人的个体;人是由众多特定独立个体人组成的特定独立的人的群体;人是人的类———人类;人是生命中的一种生命;人是自然中的一种自然物。自然由生界与死界两界组成,根据认识对象的不同,理论思维应当以生看生、以死看死,这样的形而上学思维不但可以解决对人的本质的认识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对自然本质认识这一世界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论“神化”说的两层涵义》一文(见《文学评论》1989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美学》1989年第11期复印),曾探讨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神化”的渊源与涵义。作为一个复合性的审美范畴,“神化”是由先秦的“神”、“物化”等哲学概念蜕变而来的,脱胎于《易》、《庄子》、《孟子》。这就决定了“神化”的内涵具有两个层次:(1)以艺术创作主体而言,  相似文献   

13.
“蝃蝀”即彩虹。中国古人对其意蕴的理解大致经过了原始神化、伦理德化、自然俗化和艺术诗化四个阶段。这一认知和接受过程表明人们对自然物的认识是和其时的思维意识、文化心理和价值选择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低碳生活方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危机日益凸显的今天,针对"物本"至上的道德主体物化,利益至上的人际关系物化,"符号意义"至上的审美感官物化,享乐至上的家庭生活物化等生活异化现象,从伦理学角度来反思,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使一种追求天人合一和身心均衡发展的低碳生活极大地普及,以实现人和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 亚里士多德(公元的384—322年)是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后来欧洲各国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以后的许多世纪中,他的作品实际上经常成为理论思维和科学知识材料的重要来源,被誉为“古代智慧的百科全书”。这样一位学识渊博、思想深奥的伟大哲人,赢得当时和后世人们的崇敬,是十分自然的事。然而在欧洲中世纪,亚里士多德却被神学家们抬到“圣哲”、“哲学家之王”的吓人高度,直至由人变成了神。他的哲学也被神化为经院哲学的最高经典,绝对权威,成为不折不扣的神学。不但活生生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变成了僵死的神学教条,变成了中世纪封建基督教会的精神支柱,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里,窒息着哲学和科学本身的发展。人们如果对被神化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有怀疑或异议,甚至有遭宗教法庭处以火刑的危险。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一种哲学学院竟被神化为宗教或的绝对真理,被奉为判断人们一切言行正确与否,甚至有罪与无罪的绝对标准呢?本文试图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哲学本身特征的分析,对亚里士多德哲学在中世纪被神化的过程作一探讨,希望从中得出一些教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体现为人以自我意识为基点,力图将外在的一切纳入一个确定化轨道的过程。现代人在欲望的推动下,开启了自然的祛魅化进程,妄图依靠自身的理性实现对自然本性的彻底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古代"自然"概念以及古代人对自然所持的敬畏态度被彻底抛弃。现代人依照自己的意愿随心所欲地改造和创造自然,以主观性保证确定性的努力开启了潘多拉魔盒,造成了人为的风险和更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7.
走向对世纪的人类面对困扰自身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能源危机、人口爆炸和粮食短缺等诸多全球问题,反思工业文明的消极效应,提出将“人口一资源一环境一经济一社会协调起来”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思想,构建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施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无疑,这是人对自身与自然关系认识方面的一次重大革命和飞跃。一、可持续发展观提出的客观必然性(-)人类不同发展阶段人与自然关系若干项目对比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适应和改造,并与自然共同创造的过程。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演变发展的角度看,人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类原本和普通动物一样,都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当人类产生了"自我",把世界说成是"人的世界"的时候,一方面人类在通过精神参与的劳动从自然中获取自然物和创造新的物品,另一方面也是人类从精神方面在占领自然,使整个自然成为自己的精神属地。人类的精神产品,可以划分为物质形态的精神产品和以自身的活动显示的精神产品。物质形态的精神产品如:作为工具和机器系统的精神产品,绘画、雕刻等艺术产品,书籍、杂志、传媒等各种文化视听物,此外,人把自己的生物体本身也变成了一种特殊形态的精神产品。以人自身的活动形态显示的精神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物化了的客观形式,如语言符号等;另一种是人的纯粹的精神生活行为,如各种行为艺术。  相似文献   

19.
艺术作为物化的精神现象,是人的劳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艺术属于人。然而艺术与人的关系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自觉的因素,因此,把艺术放在人类实践的历史中考察其意义,对于弄清艺术本体的本质及主要内容是十分必要与有益的。作用于自然的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艺术本身。马克思主义这一人论观与艺术观也是经历了一个从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到费尔巴哈式的唯物主义,进而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过程,正如马克思的诗所写:在  相似文献   

20.
论钟馗形象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馗形象是横跨正统文化和民间文化、连接古代和近代社会文化心理的重要的文学形象,它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从神化的人到人化的神两大阶段.钟馗形象的演变过程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学价值,对于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神魔形象的发展形成过程和中华文化中的社会文化心理、文化内涵、文艺审美的演变过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