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于奇智 《中国社会科学》2023,(7):115-137+206-207
法国理性主义认识论始于笛卡尔。“笛卡尔我思”既是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出发点,又是哲学的第一原理;笛卡尔统合几何学与代数学、整合哲学与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这一使命将他及其继承者带往“普遍学”的领地,进而使现当代哲学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思想图景。巴什拉创立的理性主义认识论是对笛卡尔主义的超越,是一种非笛卡尔主义认识论或历史认识论;“我们思”联结理性主义的“我”与“你”并给予我们一个名副其实的共存关系网,终将替代“我思”;想象与认识的融合意味着诗学与科学认识论共生融合。维耶曼的新笛卡尔主义认识论承袭笛卡尔、巴什拉等开创的理性主义认识论传统,以跨学科思想为导向,使哲学与科学更加综合统一。哲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诸学科之间的筑桥活动,以达成哲学体系的普遍化图景。  相似文献   

2.
笛卡尔对身体的讨论是理解近代以来身体的认识论地位的关键。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首先提出身体的本质和存在是不能确定的,怀疑由身体向整个外部物质世界展开。“我思”的确定性建立之后.他始终坚持从已经获得确定性的纯粹思维活动本身展开讨论,最后扩展到身体及世界存在的论证。思维能确定认识身体的广延本性,但身体存在的确定性则是来自身心结合产生的感觉。在获得身体存在的确定性时,笛卡尔对身体的认识已经脱离了进行普遍怀疑时看待身体的方式,身体已由认识对象转变为认识主体,由持续同一的实体转变为感知的行动。这种转变颇有深义,揭示了笛卡尔开启的近代哲学主体性转向的另一个维度,同时也使身体的认识论地位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3.
笛卡尔一方面强调思想主体,我思自我的单纯性,也就是无广延、非时间的特征,使之可以脱离身体而单独存在;另一方面,在论述身体之实存以及感觉功能时,又对身体的认知功能有所承认。梅洛-庞蒂对我思(cogito)阐释不仅否认了单纯思维主体的永恒性、将我思重新揭示为一个时空中的事件,还由此勾勒出一个更为贴切的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4.
笛卡尔的“我”“我思”的发现标志着近代哲学的“主观”“主体”观念正式建立起来。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中,从笛卡尔开始,哲学从本体论中心转移到了认识论中心。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继承了为近代唯心主义所发展了的主观能动思想,将其具体化为人的能动的历史活动;另一方面,将近代西方的认识论发展到实践论.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主体能动思想与认识论中心的观念就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得到了扬弃与新生。  相似文献   

5.
思维在物质基础上的一无论笛卡尔说;“要想追求真理,我们必须在—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事物都来怀疑一次”。这是笛卡匀的思维方法,而由此思维方式总结出真理来,就成为一个思维方式。笛卡匀在使用这种方式进行思维时,说道;“我们在怀疑这些事物的真实性时,我们却不能同样假设我们是不能存在的,因为要想象一种有思想的东西是不存在的,那是一种矛盾。因此,我思故我在的这知识,乃是一个有条有理进行推理的人所体会到的首先的、最确定的知识”。笛卡尔由此引出一个更重要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怀疑”在笛卡尔在那里不是思维的归宿,是为了达到不在怀疑的真理手段。笛卡尔指出,我在思维,就不能怀疑我存在,只要我“存在”,我必思维,并非说只有我存在后才思维,也不是说我思维后才存在,这就取消了就是第一性和就是第二性的矛盾争论了。  相似文献   

6.
笛卡尔在哲学发展历程当中最为重要的贡献在于其确证了主体性的“我”的独特地位——不仅证明了“我思”之不可动摇,并以此为基石证明了“我在”.然而无论“我思”还是“我在”都是我的存在状态,因此“我”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越于“思”与“在”的更重要的地位.笛卡尔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我”这一概念,究竟是个体的自我意识还是整体的人性观念,这一问题关涉到如何理解笛卡尔及其对哲学史的思想贡献,本文试对此问题做出理解.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一提起笛卡尔,想到的只是他的普遍怀疑、我思的论证、身心平行等这些几乎成为哲学史常识的东西,而对笛卡尔的意志理论置若罔闻;正是这种遗忘造成了对笛卡尔哲学的某种片面理解。本文就笛卡尔在意志和出错,意志和理智,意志与思维、观念及判断,意志和自由关系上的探讨,全面论述了笛卡尔的意志观,充分展示了笛卡尔意志学说的成败得失,深入剖析了他的认识论方法给他的意志理论带来的局限和困境,阐明了笛卡尔的这一理论对近代哲学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笛卡尔的"我""我思"的发现标志着近代哲学的"主观""主体"观念正式建立起来.在西方近代哲学史中,从笛卡尔开始,哲学从本体论中心转移到了认识论中心.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继承了为近代唯心主义所发展了的主观能动思想,将其具体化为人的能动的历史活动;另一方面,将近代西方的认识论发展到实践论,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主体能动思想与认识论中心的观念就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得到了扬弃与新生.  相似文献   

9.
笛卡尔的自然哲学中存在着两种世界面貌,一种是连续的同质广延实体世界,另一种是复多的微粒物理世界。笛卡尔认为这两个世界是同一个实在世界,并且通过运动和力的概念将二者统一起来。然而,运动概念中的相互定义和力的形而上学地位的模糊性恰恰表明笛卡尔并不能成功地将二者统一,他面临着单一广延如何与复多微粒并存,以及同质广延如何产生差异、区分出个体的问题。这些问题正是莱布尼茨的"连续体迷宫"难题的体现,后者的根源在于观念与实在之间的混淆,莱布尼茨也因此重新定义了广延与力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从笛卡尔的"我思"而开始确立的近代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通过排除身体经验的不确定性从而达到一个纯粹自身给予的意识主体,并进而以对象化的方式将世界客观化,在忽略身体体验的同时也将感性世界平面化,使之失去存在之深度和原初呈现的意义。本文试图对造就认识主体的"反思"规定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其内在机制的局限性,并通过引入梅洛-庞蒂的融被动性与主动性于一体的身体视角,表明体验对于反思的优先性,因而从认识主体返回身体主体就使"主体性"获得了更为丰富和全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哲学运思始终都是自觉地以形而上学的基础问题即存在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并不属于传统形而上学的主导问题即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问题范畴。他希腊式的形而上学之思总是呈现出克服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笛卡尔以降的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特征。把握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的立场和观点是理解西方二十世纪哲学走向的一个关键,在他的思想历程中,有三个环节或术语:解构(Destruktion)、克服(berwindung)、经受(Verwinden),这是准确理解他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枢纽所在。  相似文献   

12.
借助于中国哲学体用范畴观照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分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命题极好地概括了亚里士多德灵魂学说的要旨.灵魂之体即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躯体的形式;灵魂之用即其营养能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运动能力等,作为灵魂的不同功能并非灵魂的不同的类,而只是其不同的部分.对于灵魂的每一种能力的说明,同时也就是对灵魂的最中肯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黄蕴 《云梦学刊》2000,21(2):76-77
吴用是《水浒传》中的线索式人物,是众人物的灵魂。作者在对他的塑造上注重其性格的双重性、矛盾性,即美丑的对立统一,赋予他平民、凡俗的色彩。因此吴用的形象不同于诸葛亮的高大全形象,他性格上的“不可爱”、缺陷正反映了真实的人性,他的形象是真实可感的。这正是吴用形象的性格美学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的政治抒情诗以众生平等的情怀,凸现他个人的人性姿态与人格力量。我们在他的吟唱中,感受到了诗人触摸到的是心灵、良知、正义、忧虑与痛苦。他充当美利坚异常敏感的感官,把对生活和对人格的真的追求贯注于诗歌之中。他的诗歌是美利坚公民的生命的血液,养育着这个民族的肉体和灵魂,张扬了公民意识,使民族精神得到升华,诗歌也就成了守护公民思想和意志的战士。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认为迷信的种类可以分为:对鬼神、佛菩萨、风水、因果报应的迷信和对个人、团体、国家、社会模式的迷信以及对不符合事实的理论、观点的迷信。他反对迷信,主张通过发动群众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和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方式来破除迷信。毛泽东反对迷信的思想,对解放民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他对宗教和迷信之间区别的把握不精以及在反对个人迷信上的不彻底,为后来的"左"倾错误埋下了伏笔,成为影响毛泽东破除迷信的思想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陈胜云 《兰州学刊》2011,(3):28-31,36
胡塞尔坚守了笛卡尔提出的明证性原则,并在此前提下展开了自我我思与他我领域之间的意义建构,强调了共同体、统觉在交互主体性意识构造中的作用。基于先验自我我思的明证性、远离现实交往的先验交互主体性以及基于先验论证的客观世界,构成了胡塞尔超越传统哲学唯我论的基本障碍。胡塞尔的交互主体性思想在否定的意义上为批判笛卡尔哲学以来的思辨哲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契机,并向着现实交互主体性理论维度敞开。  相似文献   

17.
张其成 《河北学刊》2007,27(3):29-32
任继愈认为,中医哲学的科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二是通过其基本概念和范畴、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为全面把握中国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刘长林探讨了中医哲学的“元”创性问题,认为中医哲学的认识论从主客相融一体出发,所把握的是事物自然整体层面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可以避免西方科学技术的缺失,并有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张其成将中医学的生命模型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认为这一关系性思维模式有助于揭示生命的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自相似性、自组织性的本质。萧汉明指出,中医学的思维是一种网络型思维,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原理,可以解决在宏观调节与总体把握复杂矛盾系统时遭遇到的困扰,进而有助于促进当代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任继愈 《河北学刊》2007,27(3):25-27
任继愈认为,中医哲学的科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二是通过其基本概念和范畴、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为全面把握中国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刘长林探讨了中医哲学的“元”创性问题,认为中医哲学的认识论从主客相融一体出发,所把握的是事物自然整体层面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可以避免西方科学技术的缺失,并有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张其成将中医学的生命模型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认为这一关系性思维模式有助于揭示生命的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自相似性、自组织性的本质。萧汉明指出,中医学的思维是一种网络型思维,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原理,可以解决在宏观调节与总体把握复杂矛盾系统时遭遇到的困扰,进而有助于促进当代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萧汉明 《河北学刊》2007,27(3):32-33
任继愈认为,中医哲学的科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二是通过其基本概念和范畴、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为全面把握中国哲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刘长林探讨了中医哲学的“元”创性问题,认为中医哲学的认识论从主客相融一体出发,所把握的是事物自然整体层面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可以避免西方科学技术的缺失,并有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张其成将中医学的生命模型概括为“气—阴阳—五行”模型,认为这一关系性思维模式有助于揭示生命的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自相似性、自组织性的本质。萧汉明指出,中医学的思维是一种网络型思维,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思维原理,可以解决在宏观调节与总体把握复杂矛盾系统时遭遇到的困扰,进而有助于促进当代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