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涛 《社会》2017,37(6):71-104
要把握社会学的根本问题,对其基本思维方式进行辩护和反思,我们应将它置于它曾经努力挣脱的学科体系中,并把它视为对现代伦理学的一种回应。本文通过检讨涂尔干和列维-布留尔的道德科学对伦理学的两点批评来触及社会学的基本主张。针对伦理学把自己理解为一门立法科学的定位,社会学强调只有从对道德事实的实证研究入手,才能为人们的社会生活提供有效的规范。针对伦理学把实现人的本性作为道德的目的的观点,社会学主张从社会功能出发来界定道德。可以从这场争论中看到社会学如何试图通过对经验现实,特别是非西方民族的宗教和社会形态中的合理性的把握,突破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典范地位,进而为人们构想现代社会和道德提供不同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王小章 《浙江学刊》2020,(1):147-153
全球化使道德相对主义日益逼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就道德相对主义认为特定的道德只能在其产生作用于其中的特定社会环境中来认识与理解,因而反对以自己社会的道德标准去评判其他社会的道德实践而言,它与道德社会学可以说是意旨相通;但是它没有将这一立场贯彻到底,于是最终落得在"地球村"的新社会条件下,徒劳地固守在隔绝状态之下产生作用于各社会内部的那种特殊道德,进而否定人类普遍道德的存在可能,陷入特殊主义的陷阱。在全球化已经在客观事实的意义上使全人类成为"祸福一体"的"命运共同体"的条件下,为了使这个"命运共同体"从客观上的"同命运"进一步上升到精神上的"共命运",我们必须去寻求确立一种与这种客观意义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普遍性道德,而"主体间关系"则是这种道德的"最朴素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4.
刘永安  周荣甲 《社科纵横》2012,27(12):101-102,110
在思考道德冷漠问题时,人们通常把目光聚焦于个体内在的心性品质,而很少去关注和研究个体的行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这样的思考显然是片面的,它忽视了个体行为与外在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研究,因此也就不能深入地揭示道德行为缺失的内在机制,这一不足正是我们在探讨道德冷漠问题时需要再思考的地方.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对行为科学的揭示和对“环境责任”的反思为我们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其理论启示我们在思考道德冷漠问题时,不仅要强调个体的自律和责任,社会也应该在遵循行为科学和道德规律的基础上,为引导人们做出善的行为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提供外在的激励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赵立玮 《社会》2014,34(6):114-139
涂尔干在《自杀论》中提出的“自杀类型学”是他对自杀研究做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贡献。他通过自杀的社会类型展开的广泛解释和论述,是和其著作中的一些实质问题密切相关的。本文检视了这个类型学的一些关键方面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涂尔干的人性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强调了涂尔干社会理论的人性基础;这种分析也表明,涂尔干的自杀类型学是他继《社会分工论》之后对个体与社会关系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推进。另外,涂尔干通过对作为社会事实的“自杀潮”的独特的社会病理学分析,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境况。因此,《自杀论》的经典意义在于其将理论图式与时代问题紧密结合起来的研究范式,这充分体现了古典社会理论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6.
王园园 《社科纵横》2010,25(1):124-126,130
对道德基础的探讨由来已久。道德的基础何在牵涉到它的自主性能否成立,个人或社会主导的价值取向是什么等重要问题。中外思想家都有将人的侧隐心作为人性善的依据从而认定恻隐之心是人的道德基础的思想。《孟子》认为恻隐之心能为道德奠基,因为它完全生发于经验的、本能的反应,可以作为人性论的依据;但是它须经过道德践行才能变成现实,并成为稳固的品质。《孟子》一书所阐发的由侧隐之心发展成保民之王的思路就是这种思想的充分体现。因此,道德奠基于侧隐之心要成立,必须依赖践行。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化是迪尔凯姆对社会分化问题的具体解决方式.他的主要关注点不仅放在了包括社会控制在内的社会整合问题上,而且还放在了职业团体对个人社会化特别是道德教化的重要影响方面.迪尔凯姆非常关注职业团体中那些不成文的并以惯例、习俗和道德信仰等形式存在的感性制度规范在潜移默化中所发挥的制度教化的功能,由于这些感性制度规范是作为社会意识存在的,因此职业团体的道德规范主要是以集体意识的形式出现的.为了达到以道德规范整合社会的目的,就一定要深入研究这种集体意识和与之相关的社会意识.集体意识概念和后来取代它的集体表象概念也由此成为迪尔凯姆现代性问题解决方案中至关重要的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8.
道德整合:社会公平与社会秩序获得的根本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稳定的社会秩序是一个社会健全程度的标志。因此 ,如何获得社会秩序的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所有谋求社会秩序的方式中 ,通过政府而实现的社会公平和正义是最为可靠的。一个社会只有实现了公平和正义 ,才能够消解一切根本性的社会冲突诱因 ,实现稳定的社会秩序供给。但是 ,在现实中 ,腐败问题尤其是政府中存在的一些严重的腐败问题成了当前一切社会冲突的诱因。所以 ,应当从反腐败着手 ,在实现政府道德化的过程中 ,实现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全面提升 ,实现社会秩序的道德整合  相似文献   

9.
施敏锋 《浙江学刊》2012,(5):146-149
当下,主体指向的缺位导致公民道德教育的实效不高。本文以湖州市德清县民间道德奖为个案,提出了用身边的教材为主体自治提供草根榜样,彰显凡人善举为主体自治建构民间舆论场,政策保障为主体自治的畅通道德服务途径,政府职能道德化为主体自治提供伦理资源等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自治路径,以促使公民道德与转型期的社会秩序要求相契合。  相似文献   

10.
"搭便车"行为普遍存在于集体维权过程,此类行为可进行分类研究.以城中村拆迁中的集体维权为例,"搭便车"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型"搭便车",即完全不参加维权以及参加维权而不愿意出资,但分享抗争成果的行为;另一类是自保型"搭便车",即出了资且愿意参加维权的部分人,在实施风险较大的抗争行动时"临阵退缩",坐等他人"冲锋陷阵"却保留自己勇气和行动的行为.对维权组织而言,后者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远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马克思有关社会形态演进的四次论说的考察,证明他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内容在于既肯定各民族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规律的共同性,又肯定他们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他在19世纪晚期提出现代化后进国家可能不经过资本主义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设想,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重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进  张惠民 《唐都学刊》2001,17(1):77-83
苏轼论士君子人格,以道事君,以气为主,刚正静定,真诚仁厚,坚忍不拔,出处裕如,尤推崇一种道德政事文章而至于"全"的人格典范,并以其毕生精力躬亲履践,成为宋代士人与后世文化人推崇和仿效的人格范式.  相似文献   

13.
科学、文明、现代生活方式的价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当今我国人民的理想追求。我国社会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型到小康的跨越,已经具备了实现科学、文明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建立科学、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将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正 《唐都学刊》2013,29(1):53-58
舜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第一个人格形象完整的人,他的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哲学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在现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首先是父子关系的问题,舜的父亲因为偏爱不是个慈父,但舜秉承着父子天性的认识,以不变的孝心来对待父亲,最终得以处理好父子关系。而兄弟之间因为出现了继承权之争,即利益问题,所以舜的弟弟象一直想杀死舜,但舜坚持兄弟之间的血缘亲情,始终以让的美德来感化兄弟。舜对于夫妻关系,认识到其中的异姓和异性问题,因此"内行弥谨",谨慎地与妻子相处,最终得以使家庭和睦。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examined maltreated and nonmaltreated preschool children's judgments regarding hypothetical provoked and unprovoked moral transgressions. Maltreated children (17 physically abused and 19 neglected) and 19 matched nonmaltreated children rated the severity and deserved punishment and evaluated affective responses to six hypothetical moral transgressions which were depicted as both unprovoked and provoked by another child's actions. All children rated unprovoked transgressions as more serious and deserving of punishment and as eliciting more happiness and fear and less anger than transgressions that were depicted as provoked by another's actions. No gender or maltreatment status differences in ratings of transgression severity and deserved punishment were found; however, patterns of affective responses to hypothetical transgressions differed as a function of maltreatment subtyp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in terms of previous research on maltreatment and moral judgment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re-examines a key feature of Emile Durkheim's sociology of knowledge from a critical realist perspective. It is argued that Durkheim's attempt to establish a social basis for the categories in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Religious Life should be understood along ontological rather than epistemological lines. This brings to light new problems with the argument which, however, can be brought fruitfully into contact with the more recent social psychological literature on collective intentionality. This yields insights into future lines of inquiry into social cognition and theories of human conceptualizing capacities.  相似文献   

17.
国内有关道德利他现象的研究已经在诸多的理论层面和实践领域展开。从研究主题的角度,呈现出基本理论、影响因素和促进策略等九个主题交相辉映;从发展脉络的角度,表现出相关理论、影响因素和个案研究等七个方面有待改进。日后将会在道德利他的理论研究和个案关注等两个层面出现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8.
施特劳斯政治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在于其独特的隐微-显白论,这个理论揭示了哲学和社会之间的深层冲突以及由这种冲突导致的哲学写作的双重教诲特征。面对政治哲学的当代困境,施特劳斯试图通过重振古典政治哲学找回失落已久的古典文明理想。这种文明理想既有对政治现实的清醒认识,又不甘于沦入政治洞穴,因而矢志不移地通过哲学追问揭示政治的不完善性。  相似文献   

19.
儒家重视人伦,强调伦理本位,主张道德自觉应从个体入手,并形成了一套关于道德自觉的理论,主要包括道德自觉的起点、内容、方法和境界等。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为人",要处理好各种伦理关系,做到孝、悌、忠、信;其主要方法有"格物致知"、"致良知"、"反求诸己"、"慎独"等,道德个体如果能达到时时处处按道德规则办事,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那是道德自觉的最高境界。当代德育培养道德自觉要从个体入手,重视伦理本位,培养人的道德反思能力和自觉践行能力,使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青春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