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在交通设施建设上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等问题,应以长江干流为主轴,以长江航运建设为重点,加快沿江铁路、公路及其他交通设施的建设,形成快速、配套、畅通的东西向交通大动脉,并配套建设、完善南北纵向辐射铁路和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形成高效、畅通、合理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从而实现长江经济带交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系统分析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分布状况,提出合理建设沿江城市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长江经济带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开发潜力的地区。江苏沿江地带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江苏新一轮沿江开发的时机正在到来。在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和中国"入世"后国际资本加速进入长江三角洲的大背景下,以江为轴,东西联动,加强江苏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合作,可以有力推进江苏新一轮沿江开发、开放。  相似文献   

4.
以长江经济带127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市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持续扩大,但差距增长的速度逐渐减慢;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集聚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长江经济带人均GDP相对增长率的热点区分布总体较为稳定,但西部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地理区位、历史、经济发展、人文等因素是形成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格局演进特点的驱动因子。基于此,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双重提高的3点对策:(1)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引导产业结构调整;(2)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3)加快大城市群建设,加强综合交通建设。  相似文献   

5.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工业的中间投入,可以提高要素投入的质量,提高制造业效率。针对目前还没有人研究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结合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通过对长江经济带九省二市1999-2012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有显著性促进作用,但城市化水平和政策环境(主要是外商投资)对物流业发展的外溢效益为负。根据实证分析结果以及长江经济带的具体实际,增强物流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有效对策有:巩固和改造传统物流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依托"一带一路"战略,打造长江现代物流经济带;调整招商引资思路,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外资的引进。  相似文献   

6.
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提出,为长江经济带实现创新绿色发展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会。文章选取2005~2019年长江经济带及临近省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法(DID)研究长江大保护战略对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显著促进了长江经济带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通过改变政策实施时间、安慰剂检验等稳定性检验发现,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效果具有稳健性;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实施效果具有区域异质性,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较明显,中下游地区的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基于长江经济带2003—2020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收敛性,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高质量发展收敛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绝对收敛、俱乐部收敛和条件收敛效应;分地区来讲,长江经济带中游地区收敛效应最强,下游次之,上游最弱,分城市规模来讲,超大城市收敛效应最强,大城市次之,特大城市最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收敛效应存在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并且高速铁路建设的作用强于公路设施建设的作用;分地区来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上游和下游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收敛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中游地区则存在抑制作用;从城市规模来看,无论是公路设施或是高速铁路的建设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促进收敛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文基于交通与城市两者发展互为依赖互为联动的关系,明确了宜宾战略发展目标定位中关于交通城市两者的具体内涵,提出包含建设“一枢纽”、“两部之心”、“四区之极”、“一门户”、“西南新门户”、“长江新港都”、“区域性的商贸中心、航运中心和加工中心”等内容和“西南宜宾计划”发展战略构想,并初步设计了“西南宜宾计划”战略的分阶段实施的目标和主要项目方案,为宜宾乃至其它中小城市制定和实施交通城市互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ISO14001认证为代表的自愿性环境管理战略能否有效激励长江经济带企业经济效益,解答这一问题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14—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OLS模型和DID模型实证分析自愿性环境管理战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企业自愿性环境管理战略有助于提升经济效益;传导机制分析表明绿色技术创新在长江经济带企业自愿性环境管理战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中发挥中介效应;在企业异质性检验中,自愿性环境管理战略对国有企业、污染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研究为长江经济带企业的环境管理战略制定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证实"波特假说"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0.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不仅是实现农业生态环境健康的有效途径,更是长江经济带实现提质增效升级和绿色发展的关键抓手,进而关系到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利用2015年在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推行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合成控制法,评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促进了上游农业生态环境效率提升,并且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而增强。区域异质性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提升了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农业生态环境效率,基本上实现了到2020年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的政策目标。政府应更注重如何提高长江经济带财政环保支出效率,开源节流,以达到政策制定者和农户的预期收益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以2014年长江经济带37个城市为研究样本,综合地理距离、经济水平、人口规模、碳排放量等因素构建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网络,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对网络结构进行研究.主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密度值不是很高,整个长江经济带能源流通效率较低;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沪、苏、浙、皖四个地区在网络中发挥着积极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沪、苏、浙、皖各地区的城市之间存在着碳排放的溢出效应,长江经济带各子群的城市之间存在着能源资源流通现象,但流通范围较小.长江经济带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对于自身甚至全国碳减排机制的推进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在整体上把握能源流通和碳排放的传导机制,统筹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落实低碳减排规划.  相似文献   

12.
采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沿线108个城市2008—2017年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进行评估,运用基尼系数和锡尔指数对长江经济带三大城市群之间和城市群内部城市化发展的水平及其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时间上看,长江经济带近年来城市化质量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且发展差异逐渐减小;从空间上看,三大城市群的整体城市化质量发展水平呈现出由长江经济带东西两岸向中心递减的趋势,即“长三角地区>泛成渝地区>中三角地区”的空间格局;总体差异的减小有利于三大城市群之间的差异减小;城市群内部差异的扩大,会导致总差异减小的趋势变缓;长三角、中三角及泛成渝三大城市群间综合发展水平呈现出一定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探讨并研究如何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下,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特点,在"中心-外围"模型基础上建立修正多元空间经济模型,将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进行空间数理建模,并运用SBM-undesirable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而系统性分析区域板块化模式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哪种更适合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板块化发展模式由于存在显著的行政壁垒影响,将导致经济要素在各主体之间流动存在较大难度,最终导致长江经济带发展出现平均化均衡,不利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限制地区经济活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模式将不断削弱长江经济带内部各省市自身行政壁垒影响,改善区域内部贸易互通条件,进而提升经济要素在各省市之间流动的速度,最终促使长江经济带自发形成集聚化均衡,实现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集聚化转型存在一门槛值,而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将有效降低该门槛值,减少转型发展的投入,提高经济发展效率。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长江经济带的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基于PCA-SE-DEA理论的组合模型,对其科技创新效率进行定量检测,分析影响其发展进程的要素体系,并重点对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收敛检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成因.同时,基于C-D生产函数对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因素在长江经济带当中的关联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目前未能达到我国平均水准;位于长江边缘地带的各省市在科技创新效率方面呈现出地区差异性,并且这一差异呈现扩大态势;在影响成因当中,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影响最大,科技投资、科技输出以及科技环境对于地区经济的良好发展尤为关键.因此,长江经济带需要整体调整和规划,构建协调机制,形成流域整体创新创业的良好运作系统,全方位提升科技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情况,主持召开了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当前,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政府积极主导,社会参与乏力;地方各自为政,缺乏战略规划;资金投入不足,补偿机制不健全;区域立法缺位,保护监督错位。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提高环保意识、营造共抓环保氛围,建立互动机制、协调多方利益关系,创新融资方式、完善环保补偿机制,实现长江保护立法、推进环保监督升级等有效措施,积极打造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命运共同体,努力构建长江经济带环境保护齐抓共管机制。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把握长江经济带制造业发展状况以及沿线产业转移与承接态势,对于整体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文章通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别计算出长江经济带9省2市2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2005-2010年以及2011-2015年的产业结构分量、竞争力分量及偏离分量,对27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发展类型进行判别并剖析其演变特征,从而把握沿线省市产业转移与承接态势,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下游2省1市制造业产业竞争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弱,尤其是上海与浙江,传统制造业迫切需要产业转移;长江经济带中游4省制造业总体发展态势尚好,应加快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转变,且需要改变一味承接产业的态势,部分竞争力减弱的产业也需要转移;长江经济带上游3省1市制造业的竞争优势相对不足,其中,四川省制造业发展优势最不明显,而重庆、贵州、云南大部分制造业细分行业发展相对较好,成为承接长江经济带下游制造业转移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7.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对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区域经济、农业与物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对三系统2021—2030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农业、物流业三个子系统综合指数和总体综合指数大致呈增长趋势;三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上游、中游、下游地区的耦合协调水平依次增高;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出正向关系,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2021—2030年,预测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水平将不断增大,发展速度也将逐年递增,预计到2030年达到良好协调状态。据此,建议政府加大对农业与物流业的投入,分区域制定相关政策,各区域加强合作力度,培养专业化人才,以共同促进长江经济带的高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是典型的空间异质区,区域内各省市基础设施、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技术水平等存在显著差异,物流竞争力水平极度不均衡,这导致长江经济带内部物流运行效率低、服务能力弱、转型升级困难等问题愈加明显,严重阻碍了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科学测度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全面认识物流竞争力的空间格局演化,深入揭示其影响因素及空间溢出效应,对于探寻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的提升路径,促进区域物流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此背景,文章基于“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方面,结合物流产业的特点,构建了长江经济带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2006—2018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物流竞争力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各省市物流竞争力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考察,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从技术创新、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政府干预和信息化水平等五个方面探究了各省市物流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物流竞争力差异明显,由下游至上游地区呈梯度递减格局;长江经济带各...  相似文献   

19.
产业结构高度化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长江经济带产业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以2003—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高度化的空间网络特征,并将反映空间网络特征的指标融入空间计量模型,探讨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整体网络关联度较高,且紧密性不断增强,稳定性不断提高;在该空间网络中,上海、重庆及武汉位于核心位置,具有较强的交往、支配及信息传递能力;此外,产业结构高度化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网络中地区自身交往能力和支配能力的提升、地区间信息传递的独立性有利用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各地区要从“局部”转向“整体”,根据自身所处的“位置”,寻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20.
运用DEA-BCC方法和Malmquist指数模型, 对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工业科技创新效率变化情况进行测度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长江经济带整体的工业科技创新效率有了明显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进步较大,且规模投入带来了效率提升。各个省市之间工业科技创新效率存在较大差距,上、中、下游呈现U型变化特征。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工业科技创新效率差异逐年减小,科技创新基础比较薄弱的省市表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科技创新水平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