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向平 《创新》2012,6(3):17-23,126
中国宗教与信仰近30年的变迁,始终围绕着宗教与信仰的双重社会化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信仰自由与宗教自由、"宗教危机"的社会意义、私人信仰与中国法制建设、宗教消费方式对中国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民族主义"的抬头"、执政党信仰"的建构与认同等。解决这些问题,对使"宗教危机"转为"宗教转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建国三十多年的实际生活证实,我国宗教能够同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这不是说有神论和无神论的世界观可以调和,而是指:信教群众和非信教群众可以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基础上,宗教提倡的某些思想、信仰、道德和行为,可以适应社会主义的要求,在教徒中起到一定的有益于社会的作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协调的理论依据是:历史上宗教从来是适应社会的变革而不断变化的;今天广大宗教徒衷心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宗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由于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被消灭,我国宗教问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党和国家对宗教实行正确的政策和宗教界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的努力,是实现协调的重要条件。当前主要应当继续纠正执行宗教政策中“左”的偏向,同时注意防止放任自流,才能不断克服不协调现象,进一步调动宗教界的积极因素,促进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西藏社会传统的宗教体制并不要求西藏的广大普通民众对藏传佛教的教义持有深刻而全面的认知,只强调出于一个极度简化的宗教诉求,去执行极度简化的身体实践,并且用最大化的时间反复进行操演。西藏普通民众最典型的日常宗教实践便是转经习俗。广大转经者对身体的宗教式运用,从形式到内容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他们以身体和行为展演为核心,严格操演着特定的宗教规范和治疗仪式,从而实现人神间的沟通与身心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心理需求及生存环境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传统的宗教心理学研究,或者探索宗教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我们称之为第一种研究路径),或者探索心理机制对宗教的形成和宗教行为的影响(我们称之为第二种研究路径)。除此之外,我们认为还有第三种研究路径,即采用新近兴起的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探索人类复杂的宗教信仰与心理机制之间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对引起、促进和构成人类主观信仰和精神功能的文化心理变量进行实证研究。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应该可以为当代宗教信仰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揭示人类复杂的宗教心理和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非全民信教少数民族地区,也有党员信仰宗教了,这对我们党的建设危害极大。我们要大喝一声:共产党员决不应该是“善男信女”;教堂哪是党员所能去的地方? 宪法第46条不是党员信教的理由 宪法第46条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自由”。某些信教的党员据此振振有词,认为去寺庙、教堂顶礼膜拜有理;其他一些同志也就听之任之。 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  相似文献   

6.
论宗教系统     
任何宗教都是由宗教徒、宗教组织和宗教思想等要素组成的社会实体,而不只是思想现象。对于宗教性质和作用的认识必须从整体和历史的联系出发,不能以局部代表全体,将一时的认识推衍为永恒的分析。宗教系统的演化、盛衰是它内部要素运动的结果,不是某个人或“神”的意志。宗教系统各要素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宗教徒,而宗教徒同非教徒的区别是前者具有宗教心理。因此,人的宗教心理是宗教系统最基本的要素。可以认为,人的宗教心理的产生是宗教系统的历史起点。我国当今对于宗教系统的管理是多层次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政府宗教事务机构,包括民族事务机构中的宗教部门。正确的管理应该是坚定不移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争取、团结和教育宗教界人士。尊重他们对自己宗教的管理是重要的前提条件。管理的目的在于引导和推动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的信仰认同模式:以儒教信仰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向平  石大建 《社会》2008,28(6):71-89
英语中的“宗教”,就西方基督教而言,是一种制度宗教;汉语中的“宗教”,则不一定指称宗教制度。中国儒教当然不等同于西方语义中的制度宗教,但无疑是一种具有宗教特征的信仰结构。杨庆堃所谓“扩散宗教”的概念,与本文讨论的中国“信仰”,及其在权力秩序和制度宗教之外那种私人、扩散式的信仰认同模式非常相似。为此,本文把儒教的信仰认同模式作为个人信仰与他人信仰、儒教信徒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结果,并以信仰“认同”作为儒教的行动单位,同时亦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经由对儒教信仰认同规则的考察,讨论儒教信仰及其信仰群体的建构逻辑,进而分析儒教信仰经纬中中国社会的模式及其演变路径。  相似文献   

8.
关于宗教对话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由对终极者的信仰所激发,以之为核心又与之相适应的情感体验、思想观念、行为活动和组织制度的象征体系。姑且不论实际存在的种种宗教作为人间的体系,有以次终极为终极而沦为准宗教或伪宗教的可能,有背离自身的信仰核心或与之不相适应而“世俗化”甚至“伪滥”腐化的可能。仅就其符合上述宗教定义的情况而言,任何宗教顶多也就是带有人的种种局限性的象征体系,它可以部分地表达,但不能完全地表达信仰对象,它与信仰核心的适应只是相对的,它是不能也不应该与它所象征的对象或其信仰对象相等同的。任何宗教总要以其信仰对象为绝对,但它绝不应该以自身为绝对,因为象征体系并不是被象征者。如果说被象征者或绝对者是唯一的,那么象征者或相对者就一定是多样的,因为内在无限丰富的绝对者需要外在无限丰富的相对者来表现。所以结论只能是:第一,实际存在着的各宗教都不能自视为绝对;第二,宗教的多元状态是正常的;第三,非绝对的各宗教当然就是可以相互比较、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是应该彼此开放并对其他思想开放的。而所有这些的前提,就是认识到宗教的象征性和与之相连的相对性。由于宗教在文化中所处的根本地位,在文化对话中,宗教对话显然带有根本的性质;由于宗教冲突与族际国际冲突的关联,在今日世界上,宗教对话已日益具有紧迫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普通信众对自己的宗教信条的象征性质的忽略而造成的执着或狂热,会形成妨碍宗教对话的基础深厚的重大障碍,这就对理论思考,不论是宗教界还是学术界的理论思考,提出了重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各种宗教不仅有其自身提倡的道德,而且其强调道德修养、持戒和维护道德尊严的信条、手法,远远超过一些非宗教的伦理学派。宗教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服从于阶级需要,适应于一定时期一些人们的心理,对于教徒有巨大的约束力量。检讨宗教道德的动机与效果,离开阶级实际利益分析的空谈说明不了问题。在我国现实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已不是对抗性阶级矛盾,宗教道德的许多信条、戒律,作为人民内部的一部分信教群众行善去恶、遵法守纪的动力,其个人动机和社会效果都是良好的,这是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协调的根据。必欲从动机上计较有神、无神之别,科学、迷信之分,是“左”的残余作怪。宗教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有本质差别。在社会道德总体中,共产主义道德属最高层次,宗教道德属较低层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正经历着一个发展与扬弃的过程。共产主义道德不包括宗教道德,宗教道德也不是共产主义道德的补充。今天,对宗教道德,应本着求同存异、因势利导的原则,促使其在信教群众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督信仰和中国本土文化的关系的问题 ,是基督宗教进入中国以后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及传教方式、中国文化对基督宗教的反应、非基督运动与本土化运动等三个层面可以看出 ,基督宗教与中国文化的矛盾冲突 ,源于不同思想理念的混淆 ,没有分清基督宗教的超越信仰的价值维度和现实的社会政治维度  相似文献   

11.
李峰 《社会》2013,33(2):84-110
本文利用上海市的调查数据,从宗教归属、人口学变量、社会经济地位因素、社会信任、社会参与和其他机构信任等方面对宗教组织信任进行分析,了解人们对宗教组织信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对相关的研究进行回应。结果显示,与对其它机构的信任相比,民众对宗教组织的信任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宗教归属、社会信任、组织参与和对世俗机构的信任对宗教组织信任的影响最大;阶层、社会参与也有一定的影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政治面貌等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e increase in religious diversity produced by the global movement of people and cultures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internal difference within religious communities raises social policy issues. Consideration of these issues is facilitated by understanding that religious groups intersect with social policy in four basic ways: as objects, sources, critics and implementers of policy. A major issue is the challenge societies face in respecting freedoms of religion and belief on the one hand and providing services to all citizens on the other. Resolving these issues requires an awareness of the religious profile of a society and sensitivity to its religious diversity and to the ways services are delivered. Research into the current status of freedom of religion and belief in Australia is used as a case study to identify issues and potential ways to address them. This research reveals that there is a lack of mechanisms for considering and resolving these issues.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attitudes towards religious practice and belief of internal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in 1977 with those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for their 1965 counterparts. A major shift away from religious practice but only a minor decrease in religious belief was found over this period. Thes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a British study and sex and denominational differences are discussed. A possible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ndings is also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4.
阮荣平  王兵 《社会》2011,31(4):195-217
目前学界对宗教与信任关系的研究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基于中国10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本研究分析了宗教信仰对社会化信任、一般化信任和差序格局结构中不同半径群体信任的影响。研究发现,1.宗教对信任尤其是社会化信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宗教对信任的影响随着差序格局半径的增加而增加;3.宗教对信任的作用机制主要是信仰效应而非组织效应,此发现部分解释了宗教与信任关系研究结论的矛盾性。  相似文献   

15.
阮荣平  郑风田  刘力 《社会》2013,33(4):193-224
本文在回顾归纳国外宗教经济学相关理论和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供给-需求”分析框架。笔者认为,既有宗教经济学理论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来解释信仰选择的作用机制。宗教市场理论从供给出发,认为宗教市场结构是宗教信仰的重要决定因素;宗教社会资本理论、宗教家庭生产模型、宗教人力资本模型和宗教事后保障模型则从需求角度出发,分别强调社会网络的人际依恋、宗教参与的机会成本、宗教产品的生产效率和宗教组织的公共物品供给因素等在宗教信仰选择方面发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宗教信仰领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引入宗教经济学视野一方面能为考察分析当今中国宗教信仰现状及推动其理论发展带来相应的契机,另一方面应考虑中国与西方社会之间的差异以及特殊性,对该视野的运用要有所甄别。  相似文献   

16.
迟帅 《社会》2017,37(1):156-185
世俗化及逆世俗化范式的对立其实蕴含着更大的连续性,即如何理解宗教多元主义背后的诸神之争,总的来说,韦伯之后那些解释宗教变迁的理论范式均未突破韦伯对宗教的比较研究范畴,难以在当前复杂而多元的文化环境下为个人提供总体指导,但是二者共同揭露了诸神之争条件下西方宗教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交互作用所促成的理性化的动力机制,即西方宗教维护自身价值理性的方式从中世纪教会主导的政治性垄断过渡到现代性条件下宗教多元主义的市场化竞争。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has not been rigorously investigated, typically employing only basic measures of church attendance or denomination. In this study, we utilize precise measures of various religious behaviors, traditions, and beliefs to examine their influence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Methods. Using data from the Baylor Religion Survey 2005, we demonstrate that merely including measures of church attendance or denomination camouflages much of religion's influence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Results. We find that religious beliefs a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na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For religious activities, identifying with a religious tradition reduces participation, but participation in church activities increase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onclusion. Different types of religious beliefs influenc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differently. Although some macro religious beliefs significantly increase macro political behavior, believers in an involved God are less likely to participate politically. Individualistic, micro beliefs have no affect on national politics. Thus, the scope of the religious belief fits with the scope of the political activity, in that more macro concerns translate to national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相似文献   

18.
Is religious affiliation associated with attitudes about racial inequality? While prior research has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attitudes about Black-White inequality, studies exploring attitudes towards Native Americans are rare. Our study is the first to explo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eligion and attitudes about Native American-White inequality. We find that religious subcultural differences do exist as Catholics, Protestants, and those with no religious affiliation tend to use different explanations for racial inequality, alth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us affiliation and attitudes is similar regardless of whether African Americans or Native Americans are the target. We also find that across religious groups there is a greater tendency to use person-centered or individual explanations for Native American-White inequality and structural explanations for Black-White inequality. We argue that consistent findings for the association of religious affiliation and attitudes for different racial groups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presence of religion specific cultural toolk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