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2011年浙江省居民社会流动问卷调查数据,本文重点分析了市场转型中社会流动的总体状态与特征,并通过一系列数据模型的推导与分析,揭示了社会成员地位获致和精英阶层继承与选拔的内在机制.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为:社会总体流动率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不断上升,社会系统的开放度在日趋提高;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工业化发展的推进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受教育程度等后致性因素对个人社会地位获致的影响日益显著,而家庭背景等先赋性因素和制度分割性因素则日渐式微;在整个市场转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三大精英阶层遵循内部“精英再生产”的逻辑,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之间可通过代际间的相互转化实现阶层再生产.  相似文献   

2.
文化资本是影响个人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获得的重要因素。基于2008年上海市社会结构调查数据,从广义文化资本出发,分别测量父母和子女文化资本对地位获得的作用。研究发现:父母和子女文化资本存量越高,子女受教育年限越长;子女文化资本对地位获得具有显著影响;在控制性别、父亲职业等变量后,文化资本越多,越有可能进入更高阶层;教育、家庭文化氛围和文化投资对地位获得具有持续且稳定的作用;文化资本是社会下层实现向上流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使用多项式logistic模型,对中国不同时期的初职单位地位获得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改革之前,父亲的单位级别对子代的初职单位级别存在代际传递作用,但单位类型之间尚未产生分化;改革初期,代际流动的主要壁垒存在于公有制单位与非公有制之间,单位制内部也开始分化,子代在进入与父亲相同级别或类型的单位时机会更大;1992年以后,单位制的分化进一步扩大,子代只有在进入与父亲相同级别或类型的单位时才具有优势,单位地位在代际之间实现了“蜂窝式”再生产.  相似文献   

4.
王甫勤  时怡雯 《社会》2014,34(1):175-195
家庭背景通过子女教育实现优势地位的代际传递,以往国内研究认为,这种代际传递主要通过教育分流和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机制得以实现。本文根据威斯康星教育获得模型的研究成果,引入大学教育期望作为家庭背景影响子女大学教育获得的中间机制。研究采用2010年“上海居民家庭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在少年时具有大学教育期望的人,最终获得大学教育的机会明显增加,而个人大学教育期望的产生又主要同家庭背景和父母期望有关。具有优势地位的父母(尤其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对子女上大学的期望较高,并激发了子女上大学的期望。同时,具有优势地位的父母能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过程中,为子女创造更多的支持条件,这些都有助于子女维持和实现自己的教育期望。因而,整个代际传递的逻辑可以表述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的子女,其上大学的期望也越高,这种期望最终会转化为大学教育获得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王焱 《社科纵横》2012,(8):61-64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中包含着某些精英主义的思想元素,这些元素构成了精英主义的理论支点。精英主义分别继承了在贤人治国思想中的一些思想遗产和能人政治的精髓,又对西方贵族政治文化传统进行了发展,使其在民主政治中获得重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尽管大众政治的浪潮不断冲击着贵族政治传统,但精英主义却不断延续这一传统,并求得二者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柳莉 《浙江学刊》2003,1(6):202-207
经济体制改革前 ,中国农村工业化对农村政治精英的构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经济因素在政治精英构成中的作用趋强。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农村政治精英一部分的妇女政治精英的状况所发生的变化却很少受到关注。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出发 ,运用访谈和个案分析的方法 ,着重论述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妇女政治精英构成的影响。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在农村政治精英转变的问题上 ,性别差异依旧显著。农村妇女政治精英构成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变化有其自身的特点 ,农村妇女政治精英仍旧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代际流动的模式:理论理想型与中国现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煜 《社会》2009,29(6):60-84
本文在疏理西方代际流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流动模式的三种理想类型,并分析其制度条件和结构特征,希望能对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的特征和趋势分析有所启发。本文认为,在不同的制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相应的流动模式是不同的。本文提出三种理想类型对应于三种不同的社会类型,分别是(1)依据绩效原则的自由竞争模式,其特征是流动机会按个人能力和贡献分配,对应于完全市场制度的社会;(2)社会不平等结构下的家庭地位继承模式,其特征是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对子女的地位获得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的不平等结构因此而代代相传,如果一个社会的不平等程度越大,跨阶层流动越困难,代际的地位继承性特征越突出;(3) 国家庇护流动模式,其特征是国家通过政策和制度设计,干预社会流动进程,特定的阶层将拥有更多的流动机会、或被剥夺应有的机会。文章最后对中国改革开放后流动模式的转变和现状提出了一些基本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加剧、文化研究兴盛的"后理论"时代,出现的"80后"、"90后"与社会人口老龄化等现象重新分配了社会文化权力空间.年龄差异造成控制社会权力不均衡的代际矛盾问题,日益成为文化政治关注的一个维度.代际权力关系复杂,存在代际差异形成的原因、特点,代际差异能否弥合,怎样弥合等诸多问题.本文试图从代际政治的概念辨析、代际空间争夺的理论表征特点和建构新的代际空间实践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李黎明  张骞 《社会》2022,42(5):207-240
本文使用2014—2015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以中国为例考察了代际网络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本文通过将代际网络效应置于个体能动与网络情境的双重视角之下,检验了个体能动与网络情境的解释进路及间接机制,分析了个体能动效应基于网络情境的条件效应,进而揭示了两种解释路径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第一,代际网络宏观及微观效应在中国均存在。父母认识其他家长和网络情境特征均能提高子女的学业成就。第二,随着宏观代际网络资源的增加,由个体能动效应带来的学业成就回报逐渐增强。影响增强的网络资源因素主要来源于网络规范与关系人阶层地位。第三,宏微观代际网络的间接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宏微观代际网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响家庭和同伴社会资本、学业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子女的学业产出。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社会中,社会性别意识已被纳入联合国的人类发展统计指标及国际社会发展规划,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之一。与此同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来自于性别角色、性别价值及性别道德的挑战。基于此,进行社会性别教育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性别教育存在诸多契合,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来研究社会性别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能。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性别教育引导正确的方向、规范健康的内容、整合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从而在正确的方向下化解人们性别角色的困惑、在健康的内容中化解性别价值的困惑、在和谐的性别文化中化解性别道德的困惑。  相似文献   

11.
李颖晖 《社会》2015,35(1):143-160
基于结构决定与相对剥夺的两种视角,本文研究发现了教育程度对收入分配公平感的复杂影响路径。教育程度作为优势性地位获得,对分配公平感存在正向影响。教育程度越高,收入分配公平感越强。但这种正向影响也存在条件性:教育作为个人地位投资,激发相应的回报期待,随着基于教育投入的期待收入与实际收入差距的扩大,这种正向影响会降低,且教育程度越高,降低的幅度越大。这一条件性的发现有利于解释既有研究的矛盾结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涵:当教育投资作为“制度化手段”无法实现地位获得这一“文化目标”时,这种“断裂”可能会引发“分配不公”的心理失范。  相似文献   

12.
王鹏  吴俞晓 《社会》2013,33(3):89-110
本文基于“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使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探讨了城乡居民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社会经济原因。研究发现,教育、职业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特征对初婚年龄有着显著的影响,并表现出性别和户籍差异。教育程度对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男性,高等教育对农村户籍女性初婚年龄的推迟效应大于城市户籍女性,技术类职业相比非技术非管理类职业,对农村户籍男性居民的初婚年龄有着显著的提前效应。在城市户籍居民中,父母的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初婚年龄越晚;兄弟姐妹越多,初婚年龄越早。对城市和农村户籍居民而言,父亲从事管理类职业对儿子的初婚年龄均有显著的提前效应,而且对农村户籍居民的影响要高于城市户籍居民。  相似文献   

13.
Data from the Canberra Mental Health Survey are utilized to answer questions concerning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women (especially married women). Using the Langner Scale as the main index it is shown that there is a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cio-economic status of a married woman's occupation, and the status of her husband's job.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re i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sex, marital status and mental health that runs in the direction of Jessie Bernard's summary ‘marriage is good for men, but not for women’.  相似文献   

14.
Abstract

文化资本是影响个人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获得的重要因素。基于2008年上海市社 会结构调查数据, 从广义文化资本出发, 分别测量父母和子女文化资本对地位获得的 作用。研究发现: 父母和子女文化资本存量越高, 子女受教育年限越长; 子女文化资 本对地位获得具有显著影响; 在控制性别、父亲职业等变量后, 文化资本越多, 越有 可能进入更高阶层; 教育、家庭文化氛围和文化投资对地位获得具有持续且稳定的作 用; 文化资本是社会下层实现向上流动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 文化资本 教育 社会地位

Cultural capita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dividuals’ educational and status attainment. On the basis of data from the Shanghai Social Structure Survey of 2008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roadly defined cultural capital,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role of cultural capital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the acquisition of social statu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Higher stocks of cultural capital on the part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mean more years of schooling for children. (2) Children’s cultural capital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ir status attainment. (3) Controlling for variables like gender and father’s occupation, the more cultural capital one has, the more likely one is to enter a higher stratum. (4) A family’s education, cultural ambience and cultural investment have a sustained and stable impact on status attainment. (5) Cultural capital provide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lower strata of society to achieve upward social mobility.  相似文献   

15.
求职过程的微观分析:结构特征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顺  郭小弦 《社会》2012,32(3):38-54
本文将人力资本理论、地位获得模型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置于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微观求职过程,研究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获得影响因素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特征结构变量之后,教育回报率显著下降,显示了结构性因素的重要性;先赋性与自致性因素对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获得有不同的影响;体制分割下,先赋性与自致性因素对求职结果的作用强度有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教育规模的扩张,城乡居民的受教育水平逐年提高,但教育不平等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本文使用CGSS2008数据,检验户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受教育年限以及兄弟姐妹数量等因素对初中、高中和大学三个教育阶段升学机会的影响及其作用在1978至2008年期间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初中升学机会的城乡差异没有变化,高中和大学升学机会的城乡不平等有扩大趋势;父亲职业地位对子女升学机会的影响保持不变,表明教育获得的阶层差异自1978年以来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父母受教育年限对子女教育获得的作用显著,而且其作用持续上升;因兄弟姐妹数量差异导致的教育不平等也有上升趋势。要理解改革后中国教育不平等的结构及其演变,除讨论阶层不平等外,尚需关注影响居民教育决策的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17.
Dutch Priest Henri Nouwen, who died in 1996, has a large following of devoted readers. Though not formally a gerontologist, he wrote one small book Aging: the Fulfillment of Life, full of remarkable insights into the meaning of growing old. Two approaches to caring for older people have special resonance. First, a person must appropriate his or her own aging, coming to grips with one's aging self. Secondly, one must allow the old person to enter into one's own life. Incorporating these two principles into service of elders gives it a spiritual value that goes beyond merely routine contact.  相似文献   

18.
This commentary responds to Celia Kitzinger and Sue Wilkinson's argument for the use of human rights discourse rather than a discourse of mental health when arguing for the legalization of same-sex marriage. Without disagreeing with their basic argument, I "problematize" it, showing that legal and human rights discourses also have a history of reinforcing power dynamics and operating to the disadvantage of marginalized groups such as lesbians and gay men. First, equality rights discourse can force lesbians and gay men into a conservative mode of argument, for instance, having to show how similar they are to traditionalist opposite-sex couples, rather than emphasizing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econd, the increasing use of rights discourse has arguably narrowed the scope of the lesbian/gay social movement and rendered its political strategies more conservative, rather than aiming for the elimination of heterosexism and patriarchy. Third, the focus on marriage as a human right tends to render invisible, and to reinscribe, the extent to which marriage as a socio-legal institution has operated in oppressive ways. Modern marriage is not innocent of oppression, tied as it is to the increasing privatiza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responsibilities. While human rights discourse offers an important avenue for lesbians and gay men, the perils of its use should not be overlooked.  相似文献   

19.
印度中产阶级的规模自经济市场化改革以来迅速扩大,其内部结构和生存状况存在极大差异,但整体特征表现为物质上的消费行为和社会文化资本上对英语的掌握。与其经济成就相比,中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备受争议,表现为:观念上的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同时并存;对政治缺乏兴趣,投票率低;缺乏公共责任,疏离底层民众。这一现象的形成除了深刻的历史背景外,也与印度独立后现代化的发展及中产阶级自身特征有关。近年来印度社会所发生的许多事情都证明了中产阶级如果不实现政治角色的转变,成为政治变革的参与者,就无法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