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天朝体制是中国封建时代特有的对外关系模式,鸦片战争前,英国力图改易之,它开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律劳卑的强横方式受挫之后,义律进行了新的尝试,其职官身份得到了天朝的认可。由于与本国政府的意旨不相枘凿,义律陷入了"遵此违彼"的两难之中,刚建立的官方关系中断。为打破僵局,义律更明确地提出融通中外体制的主张,设想了在他看来可以两全的新方案,未被中方接受。广东厉行禁烟之时,义律对方案作了调整,广东当局也有所变通。中英由此实现了"官方直接通讯",而由于鸦片战争的爆发,打断了这一进程。义律对华较为平和,较少强权意识,注定了被免职的结局。但他融调中西的模式及其揭示的趋向,对于探讨文明冲突,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是近代世界禁毒的先驱。1839~1840年间,他在广东收缴外国鸦片237万多斤,这是他一生中最具时代特征的光辉篇章,赢得了中外进步人士的广泛赞誉。可是,国外也有一些不同评论,如认为收缴鸦片只是一种“虚幻的胜利”、勒令烟贩缴出鸦片是中了义律的“圈套”、禁烟“引起”鸦片战争等。大量事实证明,无论从现状、历史以及世界全局来看,收缴鸦片都是一个伟大的成就。所谓“缴烟”中了义律的“圈套”,是一种倒果为因的谬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而且作了精心准备,决非禁烟引起。  相似文献   

3.
鸦片战争建立的中外条约关系,改变了以天朝体制为核心的传统国体观。议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清朝君臣以"俯顺夷情"修正"慎持国体",调整天朝体制,昭示了国体观演化的复杂矛盾和多重指向。第二次鸦片战争推动清王朝进一步思考,将国家利权纳入到国体的范畴,并将国体置于中外条约关系之中。在贵州教案的交涉中,清朝君臣不得不作必要的调适,"以服远人而维大局",其思想观念再次偏离了天朝体制。同时,他们维护天朝体面的国体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具有了舍弃传统的主动性。清朝君臣又接受了西方的外交仪礼,在跪拜问题上改变了"最关中国国体"的礼仪观念,最终确立了近代国家平等交往的原则。经过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役的创巨痛深,从对外到对内,传统国体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以近代国家为内核的新观念。国体这一概念内涵的演化,形象而又具体地揭示了近代历史趋向。  相似文献   

4.
试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可贵思路与方案苏利娅1840年,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用强权和大地轰开了古老中国长期封锁的大门.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鄙夷外国、妄自尊大的大清王朝,揭开了中华民族屡遭西方列强侵略、...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前的中西方坚守着各自的"天下秩序"。中方继续坚守"天朝体制",西方却要求整个世界接受"对等"的世界秩序。两者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最终爆发了鸦片战争并以中国被迫接受西方的世界秩序而告终。即此可见,鸦片战争充其量只是中西方冲突后的一个拐点,在此之前相互间的体制冲突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为此"中国近代史"之开端并非始于鸦片战争,必要的"前推",不仅可以对"中国近代史"之开端进行"长时段"的"解读",而且可以恢复"世界史"视域下的"中国近代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互派常驻使节本是近代国与国交往中的正常现象。但是 ,1876年以前 (尤其是鸦片战争前 ) ,清政府在中外关系上奉行所谓天朝体制 ,这与建立在近代国际观念基础上的互派常驻使节制度格格不入。19世纪中叶以后 ,清王朝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一次次无情地打击下 ,昔日天朝上国传统的朝贡制度已日趋瓦解 ,清政府不得不重新选择一种新的外交制度。历经艰难曲折 ,伴随着屈辱和痛苦 ,到 19世纪 70年代中叶 ,中外关系终于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1877年 1月 ,清廷第一个驻外使馆在英国伦敦创设 ,郭嵩焘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  相似文献   

7.
1840年的鸦片战争迄今已150年了。这150年前后,中国与外国(主要是两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闭关锁国、以天朝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奉行华夷政策;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与帝国列强签订一个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沦为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中国人民寻求独立富强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和平共处五项  相似文献   

8.
《夷氛闻记》的作者梁廷楠(1796~1861),广东顺德县人。鸦片战争时期著名的爱国士绅,先后被几任两广总督邓廷桢、林则徐、祁(土贡)、徐广缙等延入幕府,与林则徐的关系尤为密切。林则徐禁烟方案,抗英斗争策略的制定,他都起了很大作用。鸦片战争之后,他亲自领导了反英人入广州城的斗争,因反英人入城斗争的胜利,清廷赏其内阁中书,加侍读衔。他博学多才,先后撰写了《粤海关志》、《海国四说》、《夷氛闻记》等书,尤以《夷氛闻记》一书最为著名。 《夷氛闻记》共分五卷。记叙了鸦片战争的全过程。划分了战争的几个主要阶段,卷一战前,卷五战后,中间三卷述战争始末,而以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和清政府大规模用兵广东、江浙作为阶段划分的标界,这样分卷记叙,眉目既清,又比较科学,奠定了鸦片战争史基本框架的雏形。  相似文献   

9.
清末广东对外交涉体制之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广东对外交涉体制之演变吴义雄广东在清代前期是中外交往的主要窗口。鸦片战争后,广东在中外交往中仍占有重要地位。有关清末广东对外交涉的诸多史事,已有不少论著作了较详细的论述,但关于清末广东对外交涉体制及其演变,尚未见有专门的研究。本文试图对此作初步探...  相似文献   

10.
陶澍是鸦片战争前夕我国杰出的政治人物,他抱有以天朝大国为中心,奉行怀柔远人政策的外交思想,同时主张加强海防建设,积极防范外夷入侵;主张正当的商业往来,坚决反对鸦片贸易,虽然存在着一定的时代局限,但仍然是走在同时代前列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1.
虎门缴烟毕,林则徐专折卖报缴烟结果,称:“截至四月初六日(按:即1839年5月18日)收清,合计前后所收夷人鸦片共一万九千一百八十六箱,又二千一百十九袋(按:合计21306箱(袋)。核之义律原禀应缴二万二百八十三箱之数,更溢收一千袋有零(按:准确数为1023袋。每箱鸦片与每袋鸦片的重量大致相当,为叙述方便,以下箱、袋统称箱)。”①据此,150余年来,史家一直以为,义律在组织英商缴烟时,超额完成了自己的呈缴数。义律是鸦片战争的重要策划者和指挥者,战前竭力对抗林则徐领导的缴烟斗争,难道真会多缴鸦片?笔者对此表示怀疑。…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1840年——1842年(道光二十——二十二年)的鸦片战争中,英国资本主义强盗以它开拓殖民地和保护国所惯用的炮舰政策——“英国的仁慈,强迫中国进行正式的鸦片贸易,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万里长城,以武力打开了天朝同尘世往来的大门,”使得独立的封建的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3.
刘圣宜 《学术研究》2001,4(7):126-132
广东学术界对鸦片战争后几十年间岭南文化形态是封闭还是开放的问题存在不同意见.本文发掘并考察了1874年在香港创刊的中文报纸<循环日报>的早期存报,对其创办的背景、办报的宗旨、内容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说明这一时段西学在岭南传播的情况和特点.本文认为,岭南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以及商业的发展,文化形态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官方封闭的意识阻止不住商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就民间而言,鸦片战争后西学在岭南的传播并未停止,而是潜滋暗长.在经过港、澳输入的西方文化的直接熏陶下,岭南终于成为维新和革命领袖辈出之地.  相似文献   

14.
1840—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在政治上经历了从担任广东抗英前线领导者到赴镇海军营、祥符工地“效力赎罪”,乃至遣戍伊犁的剧烈变动,在生活上处于一生中最不安定、飘忽奔波的状态中。虽然他仅在战争初期在广东直接参予对英战事的筹划,但他后来的进退去止都是由战局形势的变化所决定的,因此他的思想认识特别是对英国的认识和制敌方略的变化,和这场战争的发展密切相关,对正确理解当时中国人对鸦片战争的看法,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爱国情怀与天朝观念———试析两次鸦片战争之间岭南知识界的文化心态与社会舆论赵春晨岭南知识界①和社会舆论对于鸦片战争的结局作何反应?战后对于时代变迁和中外大势作何认识?从中又表现出什么样的文化心态?以及这种文化心态对于岭南社会发展产生了何种影响?弄清这...  相似文献   

16.
扶贫开发工作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广东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以来,已初显成效。究其原因在于创新。实施"双到"工作是结合当前形势与广东实际,对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种理论与实践上的探索与创新。创新呈四个维度:内涵的拓展、意义的提升、体制的优化、机制的活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鸦片战争前中英关系的发展进程,分析了清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中的“天朝”意识和“柔远”政策,以及英国在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下奉行的殖民扩张政策,指出:在西方殖民帝国与东方封建帝国之间是不可能进行平等对话的;清政府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固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把自己完全孤立在世界体系之外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天朝上国观念经历了初步动摇、再次动摇、初步崩溃和彻底崩溃四个阶段.天朝上国观念在晚清的崩溃有其必然性:晚清自身的经济与政治条件的变化;在与外来文化发生接触中,出现了一个与原来文化完全不同的参照系统,人们由此发现了自身文化的弱点和不足;鸦片战争以来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割地赔款,造成了人们对自身文化信仰的动摇.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政体模式的转换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罗嗣炬王鹏一、体制内分权下的社会嬗变及危机在鸦片战争中,西方的坚船利炮撞开了清王朝不愿打开的大门。自此,中国在外部现代性因子刺激、示范作用下,被动地纳入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由于中国现代化不是自身现代性积累、成熟...  相似文献   

20.
耆英是鸦片战争时期从事对外交涉的主要代表之一."示以诚信,一视同仁"是耆英对外交涉的两个重要的原则.他把儒家的"诚信观"运用于对外交涉,其基本效用是适应了妥协的需要;把本源于传统的天朝夷夏观的"一视同仁"思想,视为制夷良方,其结果恰恰适应了列强一体均沾的政策,使得国体不存,国权不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