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成名作《野草在歌唱》是一部探索人性的小说,在作品中,莱辛深邃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揭露了在殖民社会中,人性被扭曲、被摒弃的过程,最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都成为虚空。  相似文献   

2.
段恭让先生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下》,展示的是一幅雄浑伟壮的关中历史与风情民俗的社会画卷,一部涉及关中抗日的关中秘史.小说的情节设置波云诡谲,变幻多端,人物塑造也是纷纭复杂,奇异莫测的.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的生活际遇和思想变化的描绘,展示出政治与人性、家国与私利、情感与伦理、忠诚与背叛的对立与融合,表现出了他们生命的跃动和人性的交集.  相似文献   

3.
雷鸣是一位才华横溢、笔耕不辍的青年诗人。90年代中开始诗歌创作,至今已有两部诗集问世,颇具影响。他的诗通过对当下城市生活的诗性扫描与叙述,批判了现代化进程中凸显的物质主义思潮对人性的异化及其导致的世态人情之异变,进而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性本质与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情感是最基本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之一,也是最为扑朔迷离的心理——精神现象之一。情感不仅仅是一种感受与体验,一种对意义的感受与体验,更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感受与体验;人的情感所感受与体验到的之所以是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首先是因为情感与生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其次是因为追寻价值与意义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人生价值、生命意义实质上是生活价值、生活意义,故情感是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  相似文献   

5.
刘盛亚的《夜雾》是一部表现抗战时期梨园戏子人生经历的长篇小说。文本通过对戏子命运的多重书写,呈现出人性的多面性,在探究了女戏子(女性)在多重重压下,人性被严重扭曲、导致生命陨落的悲剧的同时,抨击了残酷战争与黑暗社会对人性的戕害,表达了对象征人性自由发展之理想家园的"凤凰园"的执著追求,其所生发的人性之光不应被遗忘。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和狄更斯的《雾都孤儿》是英国同一时期的文学巨著,这两部经典小说均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讲述了小人物生命的起承转合,分别表现善良人性的回归和主人公对善良人性的坚持。文章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叙事手法等方面探析两部作品艺术手法的异同性。  相似文献   

7.
:神圣与世俗是对生命世界的不同理解,而先验情感乃是作为神圣与世俗的生命世界的先验根基,这是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以及受其影响的西美尔的宗教哲学的重要启示,在 《 性自命出》和 《 中庸》关于人性和情感的思想中,也充分蕴含了这种考量。“ 性”作为使情感成为情感、使天命得以澄显的先验性和形式性本原,是理解儒家和道家之宗教哲学思想的核心,而自由是这种先验 情感的本性。  相似文献   

8.
《红浮萍》是李彦在其同名英文小说基础上重新撰写的,是一部阐释苦难并不失希冀的深沉之作。它以中国特殊的红色年代为背景,于纵横捭阖的笔触间将一个家族三代女性的命运流转铺展开来,再现七十多年的坎坷历史、红色舞台上的生命悲剧。沧桑岁月、复杂人性贯穿于现实与过往两条并行旋绕的线索中重新诠释着生命,苦难在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是满目疮痍的往昔,却又是生命的底色,是开出坚强勇敢的心灵之花的沃土。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小说,更是一个透视社会与生命的广角镜。  相似文献   

9.
浅论医疗服务的人性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文章从人性、人性需要出发,依据就医人群的生存、舒适、情感的需要,具体探讨医疗服务人性化的内涵。详细分析在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服务竞争激烈的今天,开展人性化医疗服务是适应了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有利于医院文化的建设,能有效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笔者在充分调研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人性化医疗服务的基础模式(保存生命,保证舒适,保护情感),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倪匡的科幻小说不以对"科学"成分浓墨重彩的渲染取胜,而是以丰富惊异的想像和曲折多变的情节以及对人性的探讨与思索深深吸引着读者;在小说中探讨人性的善恶,思考生命的意义,表现出对生命存在的关注和追问;力图通过小说让人们明白人性的善恶及生命的意义,从而去努力实践和追求人性与社会的真、善、美,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自然人性的追寻是迟子建小说底层视阈中的一个独特视角.对人的生命旅程中的“底层”时段——童年与老年的生命与精神内蕴的思考是其探讨本真人性的首要视点,对处于人生境遇“底层”的畸异人物人性光辉的书写、对不受病态文明袭扰的原始生命力的描述则是对善与美的人性本质的深切探寻.作家赋予底层形象的这种精神意蕴,启迪我们思考自然、生命和人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传奇》苍凉情绪的特征及意义:(1)沉重的历史文化负担,特别是作为其消极组成部分的旧礼教传统是苍凉之源;(2)冷酷的现实生活是苍凉故事演绎发展的背景;(3)女主人公们被扭曲了人生和人性,却又对追求独立人格全然无知的自身弱点,是苍凉情绪的载体;(4)作者把苍凉这一情感体验上升到美学形态的高度的本来意义,是对妇女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在曹禺的一生中,对于话剧创作与"人"的关系,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用话剧去探索人性、表现人性,是其创作的初衷与最终目的。在他的早期剧作《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性的系统的思考。他高度肯定了人的"蛮性"、欲望、情感并赋予其人性解放的意义,同时又对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人性若要圆满,必须对人的欲望、情感进行提升,路径有两条:一是宗教,一是理性。  相似文献   

14.
现实的人:马克思人性论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马克思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人性理论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人首先是现实生活中有生命的个人生命体,在满足生命需要的实践活动中具有了社会属性,需要的满足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人逐渐走向人,获得人的属性。因此,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人的类特性的总和,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需要紧密相连;是人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摆脱动物性,走向不断丰富、完善的人性。  相似文献   

15.
对生命本体及相关的人性、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的焦灼的追寻与思考,是贯穿于《雷雨》至《家》等五部剧本的一个基本母题,是曹禺审美个性的基质。这种对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曹禺作为一个人文型作家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6.
<占有>是英国学院派作家拜厄特将自己对20世纪文学理论的狂欢和衰退、理论与创作之争的观察思考融入其中的一部批评元小说.小说既为众多理论流派提供了众声狂欢的场合,又让各种理论相互观照、对比,作者借之揭示了理论生发意义的主观性、偶然性和意识形态性,以及过度理论化带来的当代学者人性异化、认知萎缩、情感枯竭的现象.小说也呈现了理论经过狂欢之后必然进入反思这样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的内涵无非是使人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创造生命价值。作为"人学"的文学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关怀。在文学实践中,文学能够影响人的精神,参与人灵魂的构筑,作用于人的人格铸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无可厚非地成了生命教育的另一种途径。文学作品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体验,并充分发挥情感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的同时提升自己的生命情感。  相似文献   

18.
郁达夫作为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杰出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这种独特性和重要性表现在他是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生命文学”的突出代表,是人性解放文学的强有力的提倡者和实践者。郁达夫的创作从人的个体生存出发,“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如疾雷闪电一般突破了封建礼教所设置的人性禁区,深入到生命的最基本层次,叫出了源于人性深处的痛苦和悲哀。他以敏锐的感受力,真挚的情感,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精神,展示出一个被扭曲、被损害的在痛苦中挣扎的灵魂,揭开了一种未被认识到和表现过的人性真实,起到了唤醒人性的作  相似文献   

19.
从以权力为中心的官场人性、以利益为中心的市场人性、以情感为中心的情场人性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了《沧浪之水》对人性的深刻展示和挖掘,从而说明,《沧浪之水》不仅关注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和价值选择,更具有人性关怀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性与自由情感——兼论奥斯卡影像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情感:自由情感和必然情感。所谓自由情感指的是刺激源和这种情感对象之间没有任何直接的利害关系条件下所产生的情感。美的本质就在于自由情感。奥斯卡艺术堪称电影艺术中的经典。奥斯卡奖近百年的评奖历史证明人性是社会大众和奥斯卡奖评委共同的最好的审美趣味激发源。其中爱情、亲情、友情是奥斯卡影像中最浓墨重彩的人性主题,是自由情感的主要源泉,也是奥斯卡影像美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