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莫瑞尔是位比利时专家上海贝尔电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当我们在友谊宾馆见面时他刚下飞机不久虽满面风尘但说话脆快且话匣子才打开他就给了我一个惊讶。他说“旅行占据了我50%的时间仅中国我就来过150次。“我将信将疑地问“150次)”他肯定地回答说“是这样的。”我不由自主地补了一句”哇那你已是半个中国人了”他自豪地耸了耸肩并扬了一下头表示完全同意我的看活。莫瑞尔先生此次是专程来京参加1998年度“友谊奖”颁奖仪式的。他对能获得中国政府颁发给外国专家的这一最高美感到非常高兴。为了让家人分享他的喜悦地特地将个头长…  相似文献   

2.
我来中国已经十多年了,一直住在北京,先后做过教师、担任过中央电视台的改稿员、编辑员和配音工作.1999年后受聘独自承担中国外文出版局《中国与非洲》(月刊)和《北京周报》两刊的法文改稿和翻译工作.尽管我每个月需要改、编、翻译十多万字的稿子,但我喜欢这样的工作,我在中国工作得很开心.  相似文献   

3.
由国家外国专家局支持,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与国际企业心理服务(EAP)协会、中国国际人才市场、盛心阳光国际企业咨询有限公司、北京中外人力资源协会、北京国智人和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心理服务(EAP)国际论坛"于2006年7月14日在北京举行.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不留在北京?不留在中国? "Home is where your heart is"路易斯在我的采访本上写下这行字,蓝灰色的眼睛放着光芒."英语中有句话叫'心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因为我的心在北京,所以我就把家安在了北京".这是路易斯关于为什么留在中国的最好理由.  相似文献   

5.
"我第一次访问中国至今已有25年,那是1981年到北京,飞机先到东京后到北京,是个周日,机上只有我一个是到北京的旅客,……现在北京变化的速度很快,真使人难以相信",上午10点,记者应约到北京外国专家大厦705房间采访前来北京参加国家外专局2005年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活动的丹麦籍国际知名口腔医学专家欧勒·布鲁克·费捷斯科夫教授,这是费教授向记者叙说北京的一段感慨.就是这次北京之行,使费教授与中国与北京医院结下了深厚情谊,也成为他在口腔医学创造新成果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2006年4月,我接受了美国龙安建筑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GIS部门总监的职位,这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北京的公司,我于是从美国康涅狄克州搬到北京居住。当时我正成功运营着一家测量公司,为一些政府部门提供土地测量、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服务。我到北京的原因有二:一是我意识到,把一个全新的、令人兴奋的技术带到中国,会非常有利社会发展,同时,从财务角度上来说也是有利润的。二是我已成了西方人所说的”中国虫”——想体验中国的一切,不同的文化和民族。建筑、美食、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夜生活。  相似文献   

7.
1997年.韩国汉城. 一位北京口音50多岁的中国人,向同行们讲述中国的扶贫工作.讲话带有几分激情,带着几分沉重,在会场里回响. "我讲的只是一个武陵山地区,其他的贫困地区还不少哩!到本世纪末,我们还要解决5000多万贫困人口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我们的扶贫工作要立足于彻底解决这些贫困地区的问题,扶贫不是救灾,不能光靠发救济金,要因地制宜开展科技脱贫,科技致富……"  相似文献   

8.
从青年时代起,我便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彼时,我习得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过两千年,而中华文明的悠久则更是绵延上下五千年.2019年来到北京后,我对真实中国的探求渴望,终于得以实现.在我看来,这一古老文明在赓续中,诸多独有的文化习俗与节日应运而生.其中,中国传统新年是最为盛大的节日.  相似文献   

9.
D.H.劳伦斯是英国20世纪英国文学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他在作品中力求探索人的灵魂深处,并成功地运用了感人的艺术描写。在《儿子与情人》中将这种描写运用到了极致。通过对莫瑞尔夫妇的婚姻生活和儿子们的爱情的描写,作者深刻地揭示了有阶级宗教差异间的爱、残缺的爱、靠金钱维持的爱并不能成为真正长久的爱。  相似文献   

10.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地方比中国更让我愿意停留……我每天早上醒来都很幸福,因为我生活在中国."马克·力文深情朗诵着自己新鲜出炉的原创吉他曲歌词.今年,已经是他来华的第17个年头了. 马克·力文是一位美国社会学家.2005年,他初次来到中国.先在江苏省淮安市教授了两年英语,后接受中央民族大学的任教邀请,搬到了北京,一待就...  相似文献   

11.
我来自马里共和国。我是1988年9月到中国北京来的。我在中国留学的计划是一年在北京学汉语、四年在上海复旦大学攻读我的专业。 来中国之前,我对中国的了解很少。我小时候爱看中国的武术电影。当时,我以为每个中国人会武术,到了高中,我们学哲学时涉及到毛泽东的思想和中国地理环境的一些知识。当时,我觉得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家。从那个时候起,我就开始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感  相似文献   

12.
接到采访赵九生先生的任务后,我上网了解他的信息,可是所得资料甚少,仅仅知道他是巴西中国工商会驻北京的首席代表、<中国对外贸易>杂志理事会的副理事长、巴中(北京)投资咨询公司总裁,巴西华侨.另一些具有轰动效应的事却也和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第一单巴西牛肉进口到中国;成功地组织了大量的中巴经贸代表团互访;第一次把22名中国孩子送到巴西学习足球;第一次把巴西的桑巴舞团带到中国表演;第一次个人出资资助巴西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这个采访对象顿时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科学泰斗钱学森提出的"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提出的"李约瑟难题"同是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关怀,激励着一批又一批中国科技工作者刻苦努力,自强不息. 而李约瑟本人也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研究,其创建的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是国际上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四大中心之一. 2015年11月20日,应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教授的邀请,我有机会前往剑桥大学访问了李约瑟研究所.  相似文献   

14.
湖南科技经贸职业学院开展了以“我的梦,中国梦”为主题的青春励志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大学生们结合自身的实际,给自己描绘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梦想”规划.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筹办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中国冰雪运动也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一方面要坚持自主创新,一方面要善于吸收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训练方法",强调要通过举办冬奥会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为提升北京冬奥会办赛水平,在北京冬奥组委统筹协调下,从筹办伊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了以科技创新赋能冬奥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有很多独具魅力的城市,但是我最爱的城市还是北京。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融汇着各种艺术与文化的国际化大都市。我是一名来自美国的表演艺术家,提起美国的艺术中心,美国人就会想到加州和纽约,而提起中国的文化之城,中国人自然而然就会想到北京。  相似文献   

17.
过去这五年,我最关注的是中国在教育领域的成就.没有好的教育,经济、科技的发展必将落后.现在中国的教育质量已经跻身世界前列.我认识不少外国专家,他们都在积极与中国同行合作,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正我对中国的深深依恋源于我的岳父保罗·贝利埃先生,他曾于1965年在北京展览过贝利埃卡车。随后在1975年,邓小平先生到法国韦尼雪参观贝利埃卡车工厂时,我本人有幸随我岳父陪同接待。1978年,我首次来到北京,介绍梅里埃研究所研制的疫苗产品,受到了中国同行、医生和兽医的热情接待。在此之后的36年里,我对中国的了解不断加深,开展了很多合作,我也很佩服中国走过的发展道路。我曾多年担任法国罗纳-阿尔卑斯大区议会第一副  相似文献   

19.
《今日中国》杂志法文部的改稿专家路易斯·卡提欧(LOUISE CADIEUX)来自加拿大的魁北克省,但是她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真正的家,并且已经定居7年了,亲眼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亲身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魅力和活力."如果可能的话,我愿意一直生活在北京,时间越长越好,"她言语间流露出对北京深厚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2016年7月27日至29日,我在中国浙江舟山度过了一段很棒的旅程.这次游览是浙江省外事办为长期在浙江工作的外国专家特别准备的.这次旅程我们也针对性地探讨了舟山市与各外国专家所在国在科技、经济及旅游方面的潜在合作机会,我觉得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