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河南浚县方言中的"圪"头词存在着语音和谐现象。辅音声母的和谐表现为前后音节送气、不送气的一致;韵母的和谐表现为前后音节唇形圆展一致。声调的和谐表现为:如果第二音节为无法复原的轻声,"圪"读24调;如果第二音节为可以复原为214的轻声,"圪"读42调。  相似文献   

2.
吴燕 《阴山学刊》2011,(4):36-42
在包头方言入声字中,有几个入声词头运用非常广泛,其中最为活跃且能产性最高的要属“圪”字。“圪”[ka?]保存了入声喉塞音[-?],作词头可以构成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和语气词。“圪”由一个表示“墙高”或“高土”的实语素演变为一个词头的虚语素,是与实词虚化有关。从汉语语音发展序列看,包头方言的入声已完成了[-P—t—k...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明清时期山东方言文献中前缀"阿"的使用情况的分析,并以同一时期与山东方言邻境的其他方言中"阿"缀的使用情况为旁证,可以看出,"阿"缀在明清山东方言中已经是一个非能产的词缀成分,在现实方言中已经消失,这一时期文献中的"阿"缀附加式复音词基本上属于用典和拟古用法。  相似文献   

4.
谷向伟 《殷都学刊》2010,31(1):126-129
通过对比普通话与一些方言,证实从语法上说虚字"了"的确是两个,并以林州方言为例,说明在某些方言里"了"还有特殊的用法,跟普通话并不完全对应.从方言里"了"字的用字,可以看出当前方言语法研究中虚字依音记字、同音替代的现象比较普遍,具有诸多负面影响,为此必须努力做到虚字使用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汉语方言调查研究持续繁荣,硕果累累,但在服务方言应用方面仍做得很不够。方言是文化资源和社会资源。方言调查研究除了为国家"推普"服务外,同时还要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为社会的语言应用开发服务,为方言区群众学习方言服务。这是当代汉语方言调查研究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6.
胡云晖 《阴山学刊》2012,(3):97-100
包头方言的形成,与"走西口"移民活动密切相关,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山西方言的基础上,在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后,融会贯通而形成的具有"西口"特色的新方言。  相似文献   

7.
"军话"是散布于南方粤闽琼桂诸省(区),处于南方某些方言包围中,近似方言岛的一些特殊方言.这些方言大致与历史上远戌南方的军人有关,它们代代相传,但都处于濒危状态.笔者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接触"军话",发表过描述"军话"的论文.此次从评介<军话研究>切入,结合书中内容和见解,谈谈对"军话"及濒危方言研究的想法.  相似文献   

8.
包头方言中有几个词头■,暂时写作“圪”、“忽”,“日”“夕”。这几个词头不同于普通话中的“老”、“初”等词头。它们的共同特点是:(1)都是入声字,(2)它们本身没有意义,主要作用是表音;在单音节词向双音节词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以增加词头音节的方式构成双音词。这几个词头可以构成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语气词。本文的重点就在于描写这  相似文献   

9.
<满洲土语研究>是日本最早的一部系统研究东北方言专著之一.剔除非学术"军事侵略"因素,它所收的词语构成与所记载的语音系统都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东北方言的基本面貌.从研究东北方言发展史来看,这和今天东北方言存在明确的相承关系;同时,它对我们了解当时日本东北方言教学适应"战争侵略"实用需要的性质也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湖南方言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的方言包括湘语、官话、赣语、客家话和土话.春秋时期"古代楚语"已经成形,汉朝的"南楚"方言是湘语的直接源头.移民是湖南方言形成的主要原因.五代以前湖南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北方,他们的方言在湖南形成古代"楚语",进一步演变成湘语,形成官话和土话.五代以后湖南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东南的江西、福建、广东,他们的方言在湖南形成早期的赣语、客家话和土话.周围强势方言官话也影响了湖南边区官话的形成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在这些方言形成过程中,特别是僻远地区产生过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方言研究中的几种辩证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曾怡 《文史哲》2004,2(5):90-96
文章讨论方言研究中应注意的七种辩证关系:方言与共同语、地域方言与社会方言、尖音与团音、规律与例外、顺势发展与逆行演变、"说有容易说无难"、创新与继承。中心思想是:方言现象无限丰富复杂,有许多是相对立而存在的。方言研究中对此必须有客观的、全面的认识,切不可以偏概全、被表象掩盖了实质。  相似文献   

12.
《琼州学院学报》2016,(1):69-76
汉语方言调查中有音"无字"的现象大抵有两种原因造成:一是方言中的某些词语实际上也见于普通话或汉语其他方言,只是这类词语在该方言中的音(义)与其在普通话或者其他方言中的音(义)失去了对应;二是某些词语不见于普通话或其他一些方言,但过去曾被普遍使用。濉溪方言中写不出本字的词语或者是发生了特殊的音变,或者产生了特有的意义,或者保留了古汉语中的词语。方言本字考证需遵循音、义双合的原则,并可用方言间的相互比较加以印证。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西部方言的事态助词“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在用法上与今北京话有明显不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在于现代山东中西部方言表达将然事态的变化存在"主观性将然"和"非主观性将然"两种语用功能的区分,表现在形式上前者用"了_3"来表示,后者用"了_2"来表示。比较带有明末清初山东中西部方言特点的文献《醒世姻缘传》中的相关语言现象,发现这种语用功能区分的出现和发展与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在分布及功能分工上的历时变化有直接关系,而这种功能区分面貌的最终形成对山东中西部方言事态助词"了"读音形式的分化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运用口头方言是民间叙事生活属性最重要的表现范式,方言是民间场域中广大民众所使用的生活语言,是融于生活情境的可操作层面的实在的言语,亦即说话。理解和研究民间叙事,关键是理解和研究各地民间叙事的话语形式。民间叙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方言,民间叙事的呈现方式和表现范式是处于"发音"状态的"方言"。对于民间叙事而言,方言绝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或载体,是方言构建了民间叙事本身及其文化场域并凸显了民间叙事的生活属性。在民间场域和生活情境中考量和研究民间叙事,首要的是熟悉并理解当地的方言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笔者发现了19世纪末叶《台湾十五音字母详解》(1895)和西文《中西字典》(1891)、《厦门音新字典》(1913),深入仔细地比较研究三部中西闽南方言文献的方言音系。全文四个部分:一、清末民初台湾三种中西闽南方言文献简介;二、中西三种方言文献声母系统比较研究;三、中西三种方言文献韵母系统比较研究;四、中西三种方言文献声调系统比较研究。最后,我们的结论是:台湾三部中西闽南方言文献的音系对导致台湾"混合腔"乃至"漳泉滥"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花儿"歌词注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摭拾数例,以古代文献、现代西北方言和民俗为参证,指出"花儿"歌词注释应注意三点问题:应以现代汉语普通话语词训释方言词语;应使用规范注释术语和方式;应详细注释方言中特有的事物。  相似文献   

17.
说“通语”——扬雄《方言》术语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玉宏 《兰州学刊》2007,(5):155-156
"通语"现在在语言学界被广泛使用着,语言学界使用这一术语时,一般是相对于"方言"来说的,即作为共同语的等义词."通语"第一次出现是在汉代扬雄的《方言》里,沈兼士等一批学者认为"通语"是指无地域限制的普通语词,论文通过对《方言》里提到"通语"字眼的29个例子的分析,指出扬雄《方言》里的"通语"并不是指共同语,当指一种"通行的说法",它可以是共同语的词语,也可以是某地的方言语词.而"通语"只是说明了某个词语是某个地区或几个地区之间最通行的说法而已.  相似文献   

18.
方言指的是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语言.推广普通话与正确使用方言并不矛盾,方言在特定场合具有自身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文学方言具有凸现人物形神、传递别样情致和承传地域文化三种主要作用.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方言文学与正统文学交互作用的历史,晚清以来方言文学以京语文学、吴语文学、粤语文学发展最为充分.世纪之交再次掀起了"方言写作"的浪潮,表明了当代作家找寻现代汉语写作新的话语资源的自觉与努力.方言文学前景看好,但也面临困惑和挑战.  相似文献   

19.
日本学者波多野太郎所编《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将中国地方志中有关方言的部分加以汇编影印,对于汉语方言研究及辞书编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试对其方志所收的"兀搭、作事哩、话、么事、个介、甚"等六个方言词进行考释,期望对汉语方言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在国内汉语方言的大面积普查告一段落之后,近年汉语方言研究有向国外拓展之势.2008年7月4日-7日由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在广州暨南大学联合主办的"首届海外汉语方言国际研讨会"正好代表并及时反映了这一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