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光潜先生把他的《西方美学史·序论》第二部分《研究美学史应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它的艰巨性和光明前途》,单独成篇,题为《研究美学史的观点和方法》,发表于1978年4月的《文学评论》。后又把这篇文章中的重要论点,再抽出来作为一篇,题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质疑》,发表于1979年1月的《华中师院学报》。然后是作为《西方美学史·序论》第二部分,于1979年出版。分别三处发表的文章,在论述和文字上虽多少有  相似文献   

2.
本刊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了《“茹毛饮血”辨》之后,夏鼐同志来信并寄来他以前发表的《吕思勉先生“饮食进化之序”的商榷》一文。现将夏鼐同志的来信和文章节录于下:  相似文献   

3.
今年“理論战线”第2期上,发表了黄永軾先生写的“农业怎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文章。三月十四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陈道源写的“农业就是国民經济发展的基础:的文章,对黄永軾先生的文章的基本观点提出了批評。認为黄永軾先生的观点,严格說来,是同农业是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财政是建筑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的,是国家对国民收入实行分配和再分配的主要工具。通过有计划地动具和分配货币资金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财政的重要作用之一。我们知道,国民收入首先在物质生产部门进行第一次分配,即所谓原始分配。我国的国民收入原始分配的结果是:(1)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和全民所有制企业的税收入;(2)集体经济如合作组织  相似文献   

5.
本文原系作者“試論社会的經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原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社会經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概念的正确含义”,第二部分即本文,第三部分現实社会經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复杂性。茲以篇幅所限,經征得作者同意,特摘出本文发表。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美学的讨论,自从李泽厚一面批评了朱光潜,一面又批评了蔡仪,而发展为美学上的“两条战线斗争”之后,朱光潜紧接着针对“美学怎样才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提出了他的“新”看法,主张“美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虽然已经有人指出他的这种“新”见解,仍然是“既不唯物也不辩证的美学”,(曹景元)然亦有不少人附和,或不约而同地发表与他基本一致的主张。(包括许杰、叶秀山、孙潜等)他们主要的论点是:美是意识形态;美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而不属于社会下层基础,不是“社会存在”。(后一点是专驳李泽厚的)尤其朱光潜特别强调他是根据马克思论艺术时所持的“生产观点”和“上层建筑性”的观点;看来到底美是不是意识形态这个问题,实已成为目前争论的焦点之焦点了。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是否属于上层建筑的讨论中有各种不同论点。概括起来,大体有四:一、教育是上层建筑;二、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三、教育与生产直接联系,或教育就是生产力;四、教育是不能用生产力、基础、上层建筑等等范畴来归类的社会现象。如所周知,第一种论点早已有之。但经过这场争论,得到充实与加深;第二种论点去年提出来从而引起了这场争论;第三种论点是在这场争论中引申出来的;第四种论点是对这场争论的否定,认为争论的“问题本身就提得不对”,是理论界的一种“简单化的想法”。我是主张第一种论点的,并认为至今许多反对者所提的理由,尚不足以推翻这种论点。我对坚持这种论点的同志阐述的主要理由是赞同的,但不完全赞同他们中某些论据与论证方法。我对于第二、第三种论点,虽不敢苟同,但认为可以从中吸取许多有益的意  相似文献   

8.
读了徐怀启先生在“学术月刊”第五期发表的“从形式逻辑看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一文,其中有若干的论点,我不完全同意,因写此文,以与徐怀启先生商榷。徐先生写此文的目的,在于补充他在上海哲学学会和“学术月刊”编辑部召开“两类矛盾”问题座谈会上的发言,因为他发现他自己在座谈会提出的一个问题:“敌我矛盾和对抗性矛盾,这两个名词所表现的概念是不是同一概念?”“如果它们是同一的,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那么,对抗性矛盾也就是敌  相似文献   

9.
财政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的主渠道,在间接控制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中枢调控作用。传统的财政运行机制已与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不相适应。“七五”计划期间,在向计划指导下的市场商品经济的转换过程中,财政必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1.财政直接分配范围缩小。从补偿基金看,企业提取的折旧基金,经全部上交、部分上交几个阶段的反复,现已完全留给企业自行支配,财政不再予以集中和再分配。企业之间的调剂需求,将在自愿的基础上由银行与企业之间或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横向融通。  相似文献   

10.
一薄一波同志在党的“八大”发言中,在总结“一五”时期头几年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正确处理国民收入分配的“二、三、四”比例问题。他指出:“在今后若干年内,在通常的情况下,我国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的比重,不低于百分之二十,或者略高一点;我国国民收入中国家预算收入的比重,不低于百分之三十,或者略高一点;我国国  相似文献   

11.
屈万山先生的“关于我国过渡时期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几个問題”一文,是对我在“学术月刊”第二期上对他在“哲学研究”上所发表的論文的評介的答复,学术月刊編輯部巳把它讓我事先拜讀过了。我現在想就几个主要的論点再簡單的提几点意見,以就教于屈万山先生。第一,屈先生在文中坚决的反对綜合基础諭,并且命令“停止使用”这一名詞。但他把代表几种不同性質的所有制統称之为我国过渡时期的經济制度即基础,这就使我們在他的“停止使用”和他的主張的实質之間感到非常困惑,在他沒有証明“四种”不等于“綜合”或“四种”等于“單一”以前,对此我們很难再作进一步的討論。第二,屈先生仍然坚持他的基础論是“从資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性的”基础。这一点我在上次評介中已予否定,因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一个过渡性的基础。在过渡时期,社会主义經济成分是天天在那儿发展和壯大,这里并沒有什么过渡的問题;而非社会主义經济成分是在逐步的被改造和  相似文献   

12.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财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财政与社会保障紧密相联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权力量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以保障国家行使职能,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它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分配环节发挥作用,并居于主导地位。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依法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权利的社会安全制度。它属于分配范畴,也在社会再生产的分配环节中…  相似文献   

13.
阿费里德·马歇尔是英国剑桥学派即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他的经济思想在资本主义世界影响很大。陈良璧教授《马歇尔的经济思想》一文从价值论、分配论,方法论等三方面深入剖析了马歇尔的经济思想。文章共分四个部分,本刊一九八一年第二期发表了第一、二部分《马歇尔的价值论》。本期继续刊登文章的第三部分《马歇尔的分配论》。  相似文献   

14.
新建设第八期发表了一兵先生的“形式逻辑和客观真理”一文。一兵先生坚决地主张形式逻辑“只管思推形式的正确性,而不管思维内容的真实性”。文中的许多论点我们都不同意。  相似文献   

15.
上月讀到謝昌余先生的“有关生产力的几个理論問題”,据他說,这是一篇“对平心先生的理論进行全面的評論”的文章,使我很感兴趣。自从平心先生去年六月发表了“論生产力性质”后,这个問題曾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半年多以来,参加討論的除昌余先生外,还有在《学术月刊》,《新建設》和《光明日报》发表有关文章的胡星、周治平、楊宇、彭蠡诸先生。平心先生为了“再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大家商量”等原因,又写了“三論生产力性质”,“关于生产  相似文献   

16.
《长江文艺》1996年第7期发表的长篇散文(楚都二千七百周年祭),是黄瑞云先生游览湖北荆州楚故纪南城(郢都)之后写的一篇游记。有意思的是,这篇艺术散文却包涵着一篇研究楚史的学术论文,对楚国发展的历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论点。文章根据历史上周昭王、周穆王、周宣王长期与楚作战的史实,指出“周楚长期对立,并多次发生大规模战争”。接着,文章又根据楚熊渠于周夷王之世宣布“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溢”,乃立其三子为王,指出“当时中华大地上”,有“王”这一称号的只有周楚两家。而熊通于公元前704年自立为楚武王乃在东周平王…  相似文献   

17.
关于财政是基础还是上层建筑,可能有三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以为财政是基础又是上层建筑。那便是说,财政之中为生产服务的部分,例如国民经济各部门财务,是基础;为上层建筑服务的部分,例如国家预算,是上层建筑。这是斯大林的看法。第二种看法——以为财政,特别是国家预算,有其立法的侧面,有其设计的侧面;任何设计或立法,均由社会经济组织的职能所带来;此种精神转化为经济政策的内容,而经济政策不能视为经济范畴,亦即是财政不能视为经济范畴,更不能观为基础。第三种看法——财政,尤其是国家预算,应视为经济范畴。于是便有可能为基础,而不一定为上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实施“三步走”现代化战略过程中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演变的分析表明,在第二步和第三步中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出现了向企业和政府倾斜的态势,劳动报酬和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重趋于下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阶段,“两个比重”的下降不利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利于第三步现代化战略...  相似文献   

19.
再论生产力性质——关于生产力的二重性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心先生先后在本刊和《新建设》发表了关于论生产力问题的文章,现在又寄来“再论生产力性质”一文,对生产力问题继续发表他个人的见解,我们刊登出来,仅供读者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20.
《江海学刊》1961年第3期发表的江海文同志的“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一文,提出了上层建筑的质和量的概念,文章说:“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应主要表现在性质和数量两个方面。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而性质上的适应则是主要的。当上层建筑在性质上不能和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时候,在数量上也就不能适应。”从这样的命题出发,它对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论述。我认为,其中一些意见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