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书《齐孙子》,学者多称其内容与传世史书有所不合,最为乐于援引称道者,即为载于该篇第一简简背之“……孙子弗息而击之桂陵,而擒庞涓”。按《史记·魏世家》记魏惠王十八年齐、魏桂陵之战,未提及庞涓,记其后十三年齐、魏马陵之战,谓庞涓自杀,太子申被虏;又《孙子吴起列传》记载马陵之战曰:“……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这就与《齐孙子》所载除战地不同之外,厥为庞涓的自刭与被禽之不  相似文献   

2.
中俄雅克萨之战,清军俘虏了一些俄军的官兵。康熙皇帝对这些战俘采取了宽大政策。上谕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罗刹虽与我对垒,但我兵攻雅克萨城从未诛戮其人。如城中有患疾之罗刹亦听其就医,使还彼国传布德意。”为传布德意,将被俘的俄国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释回。托尔布津“感戴不已,涕零而返。”但去后,贼心不死,重返雅克萨城与清军为敌,二攻雅克萨时,被我击重伤而后死。余俘凡愿意归者,“并其器物,悉与遣返”,并发给衣食。  相似文献   

3.
《史记》卷九三《韩信卢绾列传》云:"(七年冬)匈奴使左右贤王将万余骑与王黄等屯广武以南,至晋阳,与汉兵战,汉大破之,追至于离石,复破之.匈奴复聚兵楼烦西北,汉令车骑击破匈奴."(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33页)又《史记》卷五七《绛侯周勃世家》谓:"击韩信胡骑晋阳下,破之,下晋阳.后击韩信军于硰石,破之,追北八十里.还攻楼烦三城."(第2069页)是韩匈联军晋阳战败后溃逃地有"离石"、"硰石"二说.  相似文献   

4.
石坚军 《兰州学刊》2010,(10):179-180
三峰山之役是蒙金战史上最为惨烈之战,史籍对此役记载多有晦涩不明、疏漏讹误之处,前人虽对此役做过一定研究,但尚未发现三峰山之战事实上有1232年正月十五日、十六日两次而蒙军先败后胜。以蒙军灭金的"斡腹"战略为视角,通过对三峰山之战新的详细考述,可对此战过程、性质、影响进行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公元三四七年(晋穆帝永和三年)晋桓温伐蜀,军成都之十里陌。李势悉众出战,温前锋不利,参军龚护战死,矢及温马首,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袁乔拔剑督士卒力战,遂大破之。温乘胜至成都,势势蹙遂降而蜀亡。此与秦晋淝水之战,秦军以误退却而溃败适相反,然其为徼伟获胜则一也。证明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之无比正确。说明战争胜负之变化,每每决定于临阵之俄顷。彼赵括、马谡辈讵知此哉! 南朝刘劭御武陵王骏,势垂克,劭将鲁秀误击退鼓,众遽止。柳元景开垒鼓噪以乘之,劭众大溃。又与温事进胜退败,相映成趣。《梦溪笔谈》(十二)记狄青在泾原破侬智高,预戒军中尽舍弓弩,执短兵器,令军中闻钲一声则  相似文献   

6.
明朝与海西女真叶赫部之间在万历十二年、十六年爆发了镇北关之战和叶赫城之战.本文通过对两战的起因、过程及性质从三个方面的详细考证,均表明这两场战争是明朝政府对叶赫部的残酷诱杀和无理剿杀.  相似文献   

7.
许多中国近代史著作,在论及中日甲午战争时,无不指责李鸿章严令“避战保船”,致使北洋海军株守威海卫军港直至全军覆灭.近年来,笔者查考了有关档案史料,认为对李鸿章的上述指责是有待进一步商讨的.在此,本文专就李鸿章“避战保船”以及山东半岛战役威海卫之战的战役指挥等有关问题,略陈愚见,求教于专家. 战争与战局发展的简要评析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一场对华侵略战争.日军大本营总的作战方  相似文献   

8.
中华书局标点本《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真宗咸平四年十一月辛巳,吴淑上言“车战之利,自古有之,放卫青、李陵、田豫、马隆及汉光武与敌战,皆用车而胜。”该书整理者出校说: “田豫,《通考》卷一五八《兵考》作 ‘刘豫’ 按《宋书》卷一《武帝纪》上谓刘豫灭南燕,‘有 车四千两,分车为两翼,方轨徐行’,取得胜利。 而《三国志》卷二六《魏书·田豫传》不言豫为 车战之事,疑作‘刘豫’是”。今按,此条校记有误。 据《三国志》卷二六《满田牵郭传》载:“鄢陵侯(曹)彰征代郡,以(田)豫为相。军次易北,  相似文献   

9.
《后汉书·光武帝纪》 :“十年春正月 ,大司马吴汉率捕虏将军王霸等五将军击贾览于高柳 ,匈奴遣骑救览 ,诸将与战 ,却之。”余按 :《后汉书·李通传》 :“六年夏 ,领破奸将军侯进、捕虏将军王霸等十营击汉中贼” ,亦云霸为“捕虏将军” ,然“捕虏”实为“讨虏”之误。《后汉书·王霸传》 :“五年春 ,帝使太中大夫持节拜霸为讨虏将军。”《后汉书·盖延传》 :“帝自将而东 ,征延与……捕虏将军马武、讨虏将军王霸等会任城 ,讨庞萌于桃乡。”《御览》卷 2 4 0引《东观汉记》 :“光武以王霸为讨虏将军 ,击董宪。”又《后汉书·光武帝纪》、《马…  相似文献   

10.
灾祸连年1931年冬,陕军孙蔚如部奉扬虎城之命,率军人甘,击走西北军残余雷中田,进入兰州,结束了国民军在兰州的统治。1932年夏、南京中央政府为遏制陕军的发展,以“军民分治”为借口,任邵力子为甘肃省政府主席。邵主席暨省政府委员贺耀祖、孙蔚如、邓宝珊、谭克敏等及秘书长杜斌丞在兰州宣誓就职,国民党对兰州的统治从此开始。次年初,邵因地方割据,财政困难无法克服,派系斗争复杂,托故离兰东  相似文献   

11.
“君命有所不受”语出《孙子兵法·九变篇》,原文为“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这一命题一经提出就成了双刃之刀:它既为将帅根据战场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地执行国君的指令提供了理论依据,又为少数居心叵测之徒对抗上级正确指令提供了推托之辞。因此,重温《孙子兵法》的有关论述,弄清这一命题的含义、根据和动机,对于下级怎样执行上级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吐鲁番出土衣物疏中的"兔豪(毫)""狐毛"与宗教迷信相关的观点缺乏可靠证据。衣物疏中的"兔豪(毫)""狐毛"为制作毛笔笔头的原料,在当时具有财产的属性。  相似文献   

13.
《金史》卷一○三《细石烈桓端传》:“贞柏三年蒲鲜万奴取咸平、东京沈、澄诸州,及猛安谋克人亦多从之者。[四年]三月,万奴步骑九千侵婆速近境,桓端遣都统温迪罕怕哥辇击知之。四月,复掠上古城,遣都统兀颜钵辖拒战。”原文中的“三月”、“四月”与贞相三年下文连书则误,应是四年三月万奴“侵婆速近境”,四月“复掠上古城。”中华书局点校本《金史》把“复掠上古城”的古字改为“京”,并云:“惊’原作‘古’。按本书卷一二二《温迪罕老儿传》,‘蒲鲜万奴攻L京’。又卷一二八《给石烈德传》,‘蒲鲜万奴逼上京。’今据改”。此为…  相似文献   

14.
(一)《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败诸雍澨,五战及郢。”杜预注:“奔食,食者走不陈,故不在战数。”(上海人民出版社《春秋左传集解》,一九七七年版第1629页) 此条错误有三:(1)“奔食”连读(系从杜注),殊误。当作:“奔,食而从之。”“奔”者楚师,“食而从之”者吴人,皆蒙上文而省主语。传谓楚人将为食,吴人追而及之;楚人不暇食而溃逃,吴人  相似文献   

15.
1922年发生的第一次直奉战争以直胜奉败而告终.对此原因的分析,目前史学界缺乏探讨,本文拟就此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敬祈指正.影响第一次直奉战争结局的因素首先表现在政治方面.直系在政治上处于人心所向的优势地位.“一般市民之深居私语,以及其日夜之所盼望,则无一不以为最后之胜利,当属之直军.一闻直军少有失利,口不敢言,而皆疾首蹙额,有不豫之色,是决非直军加之以金钱之运动,与夫势之压迫,而使之然也,盖即所谓天视天听,公理自在人心也.甚至报纸之鼓吹,愈倾向于安福与奉系交系者,而市民对于直军之希望亦愈大,盖其互相剿袭之照例谣言,早已为市民所窥破,而其所谓此方之胜利者,不啻明言为彼方之胜利也.”①事实也确实如此,正如马千里所说:“吴佩服孚大得全胜,无论中外人的视线,全都集中在吴佩孚的一身了.有说他是大英雄的;有说他是中国之栋梁柱石的;对于他恭维的,赞扬的,是很多,甚至于有看见过某报另外载吴氏阵亡而大哭的;甚至于有听见吴氏战胜约集友朋把酒庆贺的.”②国际舆论亦倾向直系,“直奉战后,英美烟公司之某英人,亦捐赠直军纸烟及食物甚多,以表示其欢迎之意,外人每谓中国军队为土匪,不以人类视之,而对于直军则特别敬重,谓其纪律精神,可与欧美军队抗衡,于英人之犒馈直军,盖足以见之矣.”③  相似文献   

16.
汉初三杰之一韩信,是我国古代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军事家。在著名的楚汉战争中,他“连百方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的用兵艺术,可以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他所创造的一些战法,如暗度陈仓、背水阵、木罂缶渡军,等等,千百年来在我国人民中广为流传。清代方苞说,司马迁所以于汉兴诸将中独详述韩信之用兵,是因为“信之战”,不仅“刘项兴亡系焉,且其兵谋足为后世法也”,这是很有见地的。为批判地继承古代军事理论遗产,本文拟对这位名将的用兵韬略,爬梳剔抉,一陈管见。  相似文献   

17.
忆“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日血战,是我国八年抗战的序幕之战。参战兵力之多,战斗之激烈,将士奋战之英勇,牺牲之惨重以及战果之辉煌,实为罕见。兹记其经过: 一、抗战前之准备 (1)陆军整编与指挥官训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又相继挑起“一·二八”上海战争和长城战争,我国一再忍让,但也预料到日本侵略者必将由蚕食而鲸吞,抗战无可避免,必须密为准备。1935年在武汉行营设陆军  相似文献   

18.
卢沟桥之战是日本的预谋,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触动了华北军民的觉醒。卢沟桥之战爆发后,全国人民一致支持29军的抵抗。因日方实施和谈阴谋,以及南京政府与冀察当局的相互猜忌,平津相继落入敌手。平津沦陷及日军的残暴激发起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举国抗战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19.
卢沟桥之战是日本的预谋,日本侵略者的野心触动了华北军民的觉醒。卢沟桥之战爆发后,全国人民一致支持29军的抵抗。因日方实施和谈阴谋,以及南京政府与冀察当局的相互猜忌,平津相继落入敌手。平津沦陷及日军的残暴激发起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举国抗战成为共识。  相似文献   

20.
许富宏 《船山学刊》2010,(1):105-107
"庄蹻暴郢"实为庄蹻掘墓暴尸骨于郢都。楚怀王二十八的垂沙之战后,庄蹻率军在郢都追究垂沙之战楚国军官和士兵战败的责任,抓捕前线战败者的家属,并掘战败者祖先之墓,暴尸骨于郢都。结果遭到民众的反抗,将斗争扩大化,"杀了无罪之人",引起郢都百官震动,"相暴相杀"。庄蹻因此而立功并被提拔为将军,并于二十五年之后,率军入滇。百姓因其乱杀无辜称其为"盗"。"庄蹻为盗于境内"就是对"庄蹻暴郢"的谴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