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翻译家张培基先生保存散文风格方面的技巧值得学习:句子短小、精悍,结构简单;用词简单、明了;修辞处理合理,力求通俗易懂;语言逻辑关系清晰;对文化因素处理得体,读者对译文无理解障碍.以上技巧的合理运用,翻译工作者可以此为鉴.  相似文献   

2.
张说的散文创作在文章体式、气格情调和文法技巧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创新.他的散文作品上追汉魏而下启韩柳,呈现出与初唐散文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为唐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避难南渡"时期,元好问的散文创作体现出对社会问题的强烈关注,并初显"以文存史"意识之端倪,涌现出一批优秀之作.这些优秀之作以其充实的内容、充沛的感情、精辟的见解、多变的手法和高超的技巧,标志着金代散文的发展已达巅峰,并为蒙元初期的散文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型.  相似文献   

4.
新文学作家的散文观念与文体实践,标志着现代散文文体意识的觉醒.对现代散文的渊源、界定、表现内容与表达技巧的有益探索,初步确立了现代散文的文体观,从而使现代散文在初创时期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新文学作家的散文观念与文体实践,标志着现代散文文体意识的觉醒。对现代散文的渊源、界定、表现内容与表达技巧的有益探索,初步确立了现代散文的文体观,从而使现代散文在初创时期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现代著名作家和学者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以真挚丰富的"人情味儿"给众多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重读来自清散文,探析朱自清散文的"人情味儿",分析其中蕴含的血浓于水的亲情、相濡以沫的爱情、诚挚的友情以及深沉的爱国之情,会让我们深刻领悟到朱自清先生身体力行的"以人为本"思想和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朱自清散文的"人情味儿"将唤醒置身于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和紧张工作节奏之中的人们,细心感受人间真情,对促使人们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兵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淹是南朝时期著名辞赋家、散文家,其散文体裁多样,颇重文采,抒情真挚而深刻.其中,骈体作品更加讲究藻绘、对仗、用事等技巧,体现出成熟骈文的特征.散体作品则多表现对逝者的哀悼及对自身遭遇的悲悯.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各"体"研究中,散文研究属于相对薄弱的一支.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者在建构学科规范过程中刻意为散文确立"规范"的做法与散文"反规范"的本质属性存在着内在冲突.当代散文研究要改变现状,首先需要排除"文体情感"对散文研究的影响,进而在尊重散文"反规范"性的基础上探索建构学科规范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常州散文”在常州历史上尤其是文学史上颇为有名。文章对常州古代散文作了梳理、分析、归纳与总结,并介绍了《常州散文》的编选原则和编排体例,以利于学习《常州散文》的人把握精髓,也便于外界的人了解常州古代散文的源流、学派、特点与传统。  相似文献   

10.
学者散文是当代香港散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黄维梁散文堪称香港学者散文的一种典型代表。文章认为,感知相依、情理相融是作家散文的文体基本特征;构思谨严、体式多变是作家散文结构美学观念的具体表现;比喻象征、广征博引是其习用之散文艺术技巧手法;而清通多姿、机智幽默则显示了作家学者散文特有的行文风格。由黄氏散文的艺术特征,可略窥香港学者散文之总体艺术色相。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的教师应不断创新师德观念,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育工作本身的要求,我们应立足于教育实践,坚持不断的学习,树立现代的师德观念,依法治教、廉洁从教、团结协作、热爱学生、锐意创新,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断实现师德观念的创新,从而去指导我们形成更好的师德,以使我们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  相似文献   

12.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诚信面对严峻的挑战。通过对于大学生诚信危机的现状、诚信危机产生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培养大学生诚信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优化传统化,特别是道德化,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基。批判性地继承传统化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领导干部的责任。领导干部应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优秀的传统道德为镜,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散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涌现出大量优秀的作家与作品。翻译这些作品,风格的再现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张培基先生保存散文风格方面的技巧值得学习,也证实了散文风格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存在过的、在今天仍有着生命力的优秀道德理论、规范、行为等等的总和。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它对于中华民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文化心理、良好的民族习惯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在当代,它既是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资源,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16.
《论语》在现代社会也依旧葆有其不可磨灭的价值意义。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构筑了超越时代与历史的人类理性世界的精神标高,首次标志了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其原生态的载述言行,除了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孔子形象及思想外,最重要的还有助于我们纠正时俗流弊,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其与时俱新的开放品性,则不仅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可资取用和重诠的思想资源,也显示出传统经典和传统文化不绝的生命活力。而其更大的存在价值则在于对时代的理性精神与通变智慧的拷问。  相似文献   

17.
公共关系是一种内求团结、外求发展的经营管理艺术,现代企业在管理中,如果能合理运用公共关系,协调和改善企业的对内外关系,使企业的发展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形象,谋求公众对企业的了解、信任、好感,就能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收益。  相似文献   

18.
古代与近代伦理哲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在话语结构上,古代断言人性是善或恶,近代主张人性无善无恶;在考察原则上,古代热衷于价值判断,近代习惯于事实判断;在对人的模塑上,古代要求人去恶从善,近代让人追求幸福、逃避痛苦;在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实现上,古代宣称命运前定、让人安于现状,近代坚信命运自造、鼓励奋争和进取.这些区别反映了中国伦理哲学一以贯之的共同倾向,但更重要的是凸显了近代伦理哲学不同于古代的转型特征,对于理解近代哲学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佛教戒律是佛教弟子的日常行为规范,与道德、法律之间关系密切,在社会控制功能上具有相同之处,但戒律的持守更注重于内心的自律。戒律的制定有两个目的,一是约束和指导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二是维护僧团的和合共处。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宗旨主要通过戒律予以实现,戒律中包含着许多具有现代价值的思想观念,自利利他、普度众生的菩萨戒思想将佛教“扬善”的精神发扬光大,禅宗“无相戒”思想化他律为自律,“六和敬”是僧团共处的基本原则。这些积极的戒律思想不仅在佛教自身发展中意义重大,使戒律成为佛教的根本生命力,其具有的社会控制功能对法律、道德的建设亦具有补充和借鉴价值,是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契合点,值得发扬。  相似文献   

20.
随着近代中国国势衰微,向西方学习被认为是救亡图存的唯一道路,西医作为西学重要内容越来越受到国人的认可与推崇。从早期"西医长于外科"到西医学堂的建立,继而到医学维新,再到对西医科学的崇拜,实际上从一个侧面昭示了近代先进国人在器物、制度和思想观念等三个层面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历程。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近代以来西医的传播和中医的遭遇,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和国人对现代性的诉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