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黎氏宗祠     
黎氏宗祠位于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潢涌村,是一座距今有800余年的大型古建筑。它始建于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占地面积2360平方米,是东莞现存最大的宗祠之一,具有浓厚的岭南建筑特色。最初是为了经念当时黎氏家族中出的一位至孝之人,他因母病深重,于是割股和药,治好母病,传为佳话,并由县里申报朝庭,奉旨荣门,以建宗祠。主体建筑为广东著名的硬山顶式,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内进神台两则保存安放有宋、元、明朝著名的撰文碑记:宋为进士、元为朝中仕郎、明为国子监祭酒、以及监察御史、翰林院士等东莞代出的名人所提所立,  相似文献   

2.
由义王氏大宗祠位于安溪县剑斗镇月星村。始祖王新六于宋代由长坑草苑宗祠分衍而来。宗祠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15平方米,木质结构,上下进、大厅、左右护厝均为古代建筑款式。大门两侧各有一扇边门,祭事时可使用。正厅面积为140平方米,大厅内上方高悬“由义王氏宗祠”金字祠匾,乃民国年间著名书法家曾振仲先生于笔。正方形的门幄屹立于庭中。左顾一丘山,平地拔起,形圆如星。  相似文献   

3.
丹岐张氏宗祠,位于福鼎市桐城镇丹岐村。始建于清代,五楹两进一院,占地面积235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经清代以及民国九年两次修葺,  相似文献   

4.
大水井古建筑群坐落于利川市柏杨坝镇的莽莽群山之中,为明末清初的建筑群,整个建筑群由李氏宗祠、李氏庄园和李盖五宅院等三部分组成,最具代表性的非土司王朝的堡垒李氏宗祠莫属。整个宗祠的建筑风格与南方汉族的祖祠几乎没有差别。祠堂正面东侧有口小井,周围砌起了高高的围墙,围墙正面刻有“大水井”三字,这也正是大水井名字的来历。祠堂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  相似文献   

5.
清马氏宗祠     
清马氏宗祠位于东莞市常平镇桥沥马屋村,于清朝宣统年间始建。整个祠堂坐北朝南,分为三进。其左侧建有一座文庙,内奉孔子像。文庙后面有一座300平方米的书房,专供族人读书之用。不过由于文革时期文庙和书院均受到破坏,所以宗祠、文庙、书院三合一的古代活动场所不能完整保存下来。1992年重修,外观改变较大。宗祠采用砖木结构,现存主体结构还能看到昔日风貌。  相似文献   

6.
龙川胡氏宗祠位于安徽省绩溪县瀛州乡大坑口村南,距县城东12公里,建于明嘉靖年间,坐北朝南,前后三进,建筑面积为1146平方米。胡氏宗祠为明代户部尚书胡服、兵部尚书胡宗宪、清朝红顶商人胡光镛的族  相似文献   

7.
龙川胡氏宗祠,始建于宋,明嘉靖二十五年(1547)年重建。纵深84米,宽24米,占地面积1729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64平方米。胡宗宪进行扩建,历代都有修葺,最后一次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修。民初被辟为学校。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拨款全面整修。  相似文献   

8.
彭氏宗祠     
彭氏宗祠位于隆回县岩口乡星塘村。该祠四面环山,树木葱郁。据《彭氏族谱》记载,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94年),民国十七年曾进行维修。该祠属砖、木结构的凹合院,前后两正,两侧为厢房(现为星塘小学教室),总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大门为砖石牌楼式,三门三楼,两边为假门,门额雕有双龙戏珠,雕刻精致逼真,石雕上方塑有戏剧人物和《彭氏宗祠》四字,  相似文献   

9.
泰顺包氏宗祠位于浙江温州泰顺县泗溪镇玉岩村。宗祠背靠青山,临有水池,颇得玄武朱雀,且很有些规模,约有三凹千平方米。青瓦粉墙,重檐飞突,风格上接近于闽南建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道光二十年(1847)重修。宗祠分牌楼、外台门、头门、前堂、正厅等部分。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规模宏敞,建造考究。祠内正厅梁上,高悬有一黑底匾额,上书“不践清土”叫字,书法浑厚,骨气凛然。问其缘由,才晓得是褒扬先祖包世昌所书。  相似文献   

10.
在广州南沙区黄阁镇莲溪村有一座鲜为人知的人型宋代宗祠建筑,它的规模和布局以及用料和工艺都在当时堪称一流,且在广州四大宗祠中位列第三,这就是著名的麦氏宗祠。这座宗祠共有三座,坐南向北,分别为麦氏大宗祠、继宗麦公祠、瑞辉麦公祠,也被称作大本堂、崇德堂和光裕堂,连同一座子平麦公厅,在街道边建筑群成一横线排列,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其规模在广州祠堂中实属罕见。它与市区内陈家祠岭南建筑风格非常相似,墙面以青砖砌成,顶梁和横梁都为木结构,并融有石柱,天面均为琉璃瓦,屋脊形式为龙舟脊,其上为鳌鱼,有灰塑,吉祥鸟兽坐镇,两边为“茶桶耳”形建构,保存相当完整。  相似文献   

11.
广东南海官窑镇自古“盛衣冠之气”,祠堂和宗谱一向为民间所重视。明弘治十二年(1499),举人陈度在江苏省直隶县任知县,平定匪乱有功,告老还乡,皇上加赐赠金钱给他回乡兴建了陈氏宗祠。这座宗祠的建筑布局在广东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一度成为宗祠中的佼佼者。宗祠座西向东,三进院落式布局,长36.4米,宽11.6米,总面积472.24平方米,坐北向南,前殿为牌楼门,歇山顶,前座为东、西厢房,两厢之间的露天处建有斗拱式石牌坊一座,祠堂进门分别设在东西厢,前座走廊有石栏河。中殿为硬山顶,前墙饰砌花窗格图案。后殿为硬山顶建筑,台梁式木构架,建筑体系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2.
凤岗忠贤刘氏宗祠坐落于福州市仓山区建新镇的刘宅村,是闽省刘氏族人为纪念其入闽始祖刘存、司马参军刘贻孙而建的。现在刘宅村里的刘氏族人约有2500人左右,而历代刘氏裔孙外迁颇多,分布较广。祠堂面阔21米,进深40米,面积约840平方米,宗祠建筑坐北朝南,原为土木结构,重修后改为砖混结构,建筑布局为三进式。  相似文献   

13.
俞氏宗祠位于婺源县江湾镇汪口古村落,它建于清朝,占地大约一亩左右。建筑为清代中轴歇山式,坐西北朝东南,平面呈长方形,宽156米,纵深426米,周环高10米的砖墙,占地面积665平方米。祠为三进院落。宗祠由山门、享堂、后寝组成,两侧有花园,园内古桂至今年年吐芳,祠内斗拱、脊吻、檐橼、雀替、柱础,无不考究形制。号称“建筑艺术宝库”毫不过分。经过几代人的不懈经营,  相似文献   

14.
象埔寨是潮汕地区最早的古寨之一,古寨呈方形,布局十分严整,占地面积约2.6万平方米。有“三街六巷七十座厝,座座格局不相同”之说。全寨由一大门进出,并各有通道连接最后面的“陈氏大宗祠”。而此宗祠也在地理上也颇为有趣同属于古巷镇古一村、古二村、古三村、古四村和古五村所共有,这里的村民都姓陈。五个村的人口共有二万人左右。这里历来土地肥沃,地灵人杰,出了不少人才。宗祠有宋代的建筑特点,最为显眼的就是木门和牌匾。在大宗祠的门厅大门楣上接有三个大匾,十分引人注目。这是当地引以为荣的三块大匾,  相似文献   

15.
黄觉弘 《学术论坛》2006,(4):171-175
明、章之后,东观超越兰台、仁寿等其他台阁,成为后汉最重要的藏书机构。东观主要职能是藏校图书,撰述史传,还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东观文士群的形成与修史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东观汉记》的修撰,成为东观文士群绵延数代的最大原因。“治古学”、“通《春秋》”则是东观文士群最显著的学术特点。东观文士继承了《春秋》史学传统,多以“据事直书”的“实录”心态进行辞赋创作,作品注重褒贬美刺。东观文士“咸以《春秋》之义”及其事类典故论政析理,抒情言志。  相似文献   

16.
薛氏宗祠位于福安廉村对岸的高岑村,又称补阙祠。高岑《薛氏宗谱》记:“补阙祠始建于唐光化二年(898年),历经盛衰,至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建。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咸丰八年(1858年)重修。”祀唐补阙及历代祚。1990年重修,并添建了后厅。薛祠占地面积720平方米,坐东向西。  相似文献   

17.
郭良故居,位于泉州市泉港区山腰街道龙山社区前郭村。故居北侧系郭氏宗祠,坐东朝西,两阔三间,进深凹间,横宽10.5米,纵深32米,占地面积336平方米。由庭院、门厅、中厅、祀厅组成,厅与厅之间隔以天井,左右两翼厅廊上下相接。为典型的招梁式木结构,硬山式屋顶。宗祠门庭为屋宇式构造,左右两厢分别附有两道旁门,厢墙上镶砌石雕六角窗棂一对,润自如玉,镶于阅侧犹如“画龙点睛”之妙。  相似文献   

18.
大理吴氏中宅祠堂,又名“务本堂”,始建丁宋仁宗皇佑年(1049年),至今已有953年历史。“大理”二字来源于宋王朝嘉封吴毂公为大理评事,宋景佑元年(1034)赐封其父崇煦公为大理评事而得名。“中宅”二字来源于吴氏后代繁荣昌盛,在重建宗祠时就地命名。祠堂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周围有围墙,祠堂规模宏大,属孔庙式,整体布局呈长方形,面阔五开间,进深五柱带前后双步廊,系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两侧尽间,俗称马弄,面宽1.45米;正厅之外尚有两抚,东西厢房各五间。吴氏宗祠现有专人管理,并春秋祭祀。  相似文献   

19.
要问珠海地区最大的一座祠堂是哪一座,那非杨氏大宗祠莫属。它位于南屏镇北由村东侧,始建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原是北山杨氏祖祠,曾作过北山小学校址,1988年后改作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占地面积8838平方米。主体建筑坐南向北,进深三间60米,面阔五间并青云巷和两厢42米,建筑面积2520平方米,为青砖墙、硬山顶、中轴对称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木构架,并以石雕、砖雕、术雕、灰雕等装饰。规模宏伟,富丽堂争,为珠海市古建筑艺术的典范。  相似文献   

20.
王氏宗祠位于绍兴县嵊州金庭镇华堂古村,最早建于元代,面积约1800平方米,为王羲之后裔的宗祠。建筑一进为王氏三卜六世祖与其配偶石氏的灵位,一进与二进之间有二层厢房,二进供奉王羲之像和王氏祖先的灵位。华堂神堂建于明末清初,南面有一古戏台,坐北朝南,单檐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5米,通高6米,台板高1.7米,四角柱顶架设横桁,桁下柱间穿插雕花月梁,台内顶设天花板,上绘人物、花草、竹石图案,正中置网形藻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