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督商办”是洋务运动期间洋务官僚创办近代民用企业普遍采用的一种经营方式。评价“官督商办”企业的历史作用是研究洋务运动的重要课题。 采取“官督商办”形式的历史必然性 洋务企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是有它的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的。 中国在明清之际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鸦片战  相似文献   

2.
电报局与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民用企业中经营得较有气色的两个企业。兴办洋务的干将盛宣怀曾将轮、电两局喻为肥壤,而将铁厂比作瘠土。盛宣怀说过,他之所以敢于承担张之洞感到棘手的汉阳铁厂,是因为有了轮、电两局的资本作后盾之故。“轮、电两局可资挹注耳”。但是,以往对电局的研究似嫌不够,例如有的《中国近代史》对电报事业的创办与发展只字未提,有的《中国近代经济史》提出的电报局“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洋务派的电报事业实际上由丹麦和英国垄断”等等论述也值得商榷。我们认为,电报局是研究洋务运动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不应忽视。本文试图对电报事业的创立、发展及其性质、作用等问题作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3.
贾孔会 《兰州学刊》2008,(4):155-157
自19世纪70年代轮船招商局开始,股份制在洋务民用企业中正式发生、发展,为中国近代经济史翻开了新篇章。同时,由于受半殖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的制约,洋务企业的股份制实践表现出不同于西方股份制度的若干特征。文章对这一现象和特征作了具体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利用外资的思想是张之洞思想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在中法战争前,张之洞是站在洋务派的对立面,指责洋务政策的。对于利用外资,也持反对态度。但不久却一反这种态度,大谈“讲习洋务”,“有涉于洋务,一律广募”,而且极力主张借用外资来办理一切洋务活动。甚至还主张容许外资在华设厂或中外合办企业。他思想上的这一转变是有原因的:第一,中法战争的爆发,使他开始注重于对外关系。战争期间,他借用外债,以购买或制造枪炮,取得了一定的效益,萌发了利用外资来改变中外强弱之势的思想。战后,他就先后与英、德、日等国的资本势力发生了关系。第二,由于甲午战争后的巨额赔款,使清政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在他四十年革命生涯里与华侨和留学生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关于他与华侨的关系与交往,已有许多专文论述,本文专就他与留学生的关系以及他对各个时期留学生们的看法与期望进行初步探索。(-)孙中山“幼尝游学外洋””,十三岁时随母亲到夏威夷群岛,以后留在那里求学,直到十八岁回国。在国外学习期间,他“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②。孙中山青少年时期,清政府已被迫开放了中国的门户并且开始筹办洋务,派遣青少年出国到美欧西方国家学习声光化电等科学技术和开设制造军械、轮船以至各种民用企业,…  相似文献   

6.
洋务运动主要首领李鸿章是一位“洋务”论者,也是一种“变法”论者.他把“内须变法”作为推行洋务“新政”的一个纲领性口号.李鸿章的“内须变法”主张及其在主客观方面的局限,不仅大体上复写了洋务运动的成功与失败,也直接影响了他个人的历史地位和历史结局.  相似文献   

7.
以“清流派”健将而著称的张之洞,在一八八二年至一八八四年担任山西巡抚期间,一改以往在京供职时抨击洋务的态度,在太原创办了“山西省城洋务局”,图谋推动晋省洋务事业的发展。这可以说是他日后(一八八九年)担任湖广总督大办洋务事业的先声。  相似文献   

8.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他在清末以宣传洋务和首任中国驻英法公使而闻名于世,虽然他曾被誉为“当世所识英豪于洋务相近而知政体者,以筠仙为最。”(《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8)但实际上,他的洋务思想却远非当时洋务派代表人物所能及。他的中西体用观已突破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同时也比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高出一筹,并为后来维新派所继承。本文试论如下:  相似文献   

9.
洋务运动以数十年之久,创办大小数十个洋务企业,“糜款未尝不巨,用人未尝不多”,结果是“股本耗折,成效毫无”,连洋务运动的首脑人物李鸿章也不得不说:“凡此皆鄙人一手提倡,其功效茫如捕风”。 洋务企业经营管理如此失败,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所用非人而百弊丛生,不能不是其中的重要一点。  相似文献   

10.
近代洋务股份制企业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洋务股份制企业论析徐英军(郑州航空学院社科系)十九世纪中后期,当中国被迫开放门户之时,股份制这一企业组织形式就被带入国门,移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土壤之中,仿效、畸变、缓慢地成长起来。一、出现动因洋务派官僚在创办近代民用工矿运输企业时为什么不以...  相似文献   

11.
湖南近代经济模式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和差异性,是中国国情的一大特点,但是,在以往论述中国经济近代化,即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时,对此却未能予以充分的重视,一般只是以沿海沿(长)江地区作为立论根据来加以阐释。按此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繁衍的梗概是这样描述的:由于欧风美雨的侵袭浸润,以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现的洋务军用工业和稍后的洋务民用企业,以及七十年代初发轫的商办企业为标志,中国开始了经济近代化的进程,到1894年完成了它的第一阶段即兴起阶段;甲午以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入初步发展时期,二十世纪初和辛亥革命后形成两次办厂高潮,而在一次世界大战时出现所谓“黄金时期”。在这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
论洋务文化的生成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喜所 《河北学刊》2002,22(2):130-135
洋务文化是中西文化嫁接的产物。由于这种嫁接依托于社会经济的变动 ,从而实现了中西文化的实质性对接 ,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变异 ,形成了新的文化格局。决定洋务文化特色的社会机制是在“内忧外患”危机中涌现的洋务派官僚及其知识分子 ,反对办洋务的顽固派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新文化的走向。左右洋务文化风貌的文化机制 ,则是西学和中学相互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洋务思潮 ,其中“西学中源说”、“中体西用论”和洋务文化联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道”不变,“器”各有所择——晚清清流派文化观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文化,由于鸦片战争所引来的“欧风美丽”的冲击,形成了传统中学与外来西学的强烈冲突,从而出现了时人对于西学或抵制排斥或吸收融合的不同反应。这样,“开新”与“守旧”两个对立思想的冲突,自然也在文化领域日趋明显地表现出来。清流派作为统治集团内部一个政治派别而步入蟓汪政坛,正值洋务思潮声势赫赫之期。该群体的思想对“洋务”新观念作出了何种反应?特别是他们的文化观其特征如何?都有必要作些探索,以期能揭示出晚清社会中的一个文化现象。清流派的“清议”最为活跃的时期,洋务思潮已影响及社会。这是由于洋务思潮以“自强”之声为先导,所以才随之逐步出现了“一唱百和,万口同声”谈洋务的局面。王韬曾说:“咸丰初元,国家方讳言洋务,若于官场言及之,必以为其人非丧心病狂必不至是。……不谓不及十年,而其局大变也。今则几于人人皆知洋务矣。”但实际状况告诉我们,“人人皆知洋务”,仅仅是指人们对于“洋务”事物的外观有了一个极其初步性的  相似文献   

14.
刘斌 《天府新论》2006,(4):63-66
(一)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别号愚斋,江苏武进人。其父曾任安徽庐州府知府,而庐州乃李鸿章老家,所以1870年盛宣怀入李鸿章幕后甚得信任。李鸿章兴办了一些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其中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申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比较重要的洋务企业。盛宣怀与这些企业  相似文献   

15.
楚德江 《兰州学刊》2008,(2):121-123,22
郭嵩焘和其他洋务派人士一样,坚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洋务思想,但与其他洋务派人士不同,在对待西学的态度上.他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明,特别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这使他超越了洋务思想的理论框架,彻底颠覆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理论根基,为变革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了初步的思想启蒙和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洋务运动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它实际上使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近代化的实体,如新式机器、交通运输工具等。作为洋务大吏,在本质上李鸿章、曾国藩和张之洞是同一的,但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又代表着三个不同的洋务类型。李氏洋务模式旨在建立近代化的军事工艺和新式军队体系,而缺乏思想建树,曾氏洋务模式更多地是要恢复儒家的传统伦理与精神。而张氏洋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李曾之长,又有所创发,他在力图建立近代实业、新军体系的同时,还十分重视近式实业教育,且提出“中体为用”的思想体系,成为实际上的洋务集大成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官督商办到商办企业经营形式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督商办企业是洋务运动期间,洋务官僚创办近代民用企业采用的一种主要经营形式。20世纪初,官督商办企业已经逐步转变为商办企业。这种转换可看作是我国近代经济体制的一种变革,是特定社会环境的历史产物。它对于我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对官督商办到商办企业经营形式转换的状况、原因及作用等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洋务政论家王韬是晚清“变法自强”口号的首倡者,他的“变法自强”主张是以世界观念为重要依据的。本文谨对王韬的世界观念的构成及其与“变法自强”论的关系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1鸦片战争后,由于西学东渐,怎样对待西学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特别是洋务思潮兴起后,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到了那些喜谈洋务、以洋务为己任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的面前。传统社会被撕开了一个缺口,探讨中学与西学的关系成为时代的需要。从1861年至1894年的30多年间,洋务政治家和思想家在论及中学与西学关系时,曾有过“中本西辅”、“中道西器”、“中道西艺”等不同提法。但他们多是用“本”与“末”、“体”与“用”这两对概念来表述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体与用和本与未,是两对相对的概念,皆是从中国古代哲学命题“道”与“器…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借桐城文章倡导洋务 ,不仅能最恰当地宣扬其“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亦能减少来自顽固派的攻击 ,同时可以极大地调动起对“文统”、“道统”恋恋不舍的传统知识分子学习洋务的积极性。其围绕洋务运动的需要对桐城文理论进行的一系列改造 ,不仅从文统、道统两个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 ,而且力图改变桐城文风以适应洋务运动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