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世纪末,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为应对列国交侵的复杂形势,清政府制定出"门户开放"政策,并确定以"自开商埠"为其运作形式,试图通过维持在华各国力量"均势"的方式,寻求自身的生存.这一政策对应了美国同期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但在实践层面,却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仅留下了近代中国外交艰难竭蹶的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2.
始于2011年夏季的美欧债务危机,持续发酵,国际金融市场经历了“资产大跳水、黄金顶破天”到“资本和黄金市场双双生过山车”.美欧债务危机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是国际动荡打断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世界经济正滑向滞胀;二是深深融入国际经济的中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如果宏观经济政策不调整,经济增速可能放缓,通货膨胀持续.应对美欧债务危机对经济的影响,需要宏观经济政策创新:以“以民为本”的财政政策为突破口,以更新货币政策和恢复发展资本市场为两翼,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
储蓄政策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政府为主导的高度集中的储蓄政策不仅是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撑,也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实物经济和生产力积累的必要.计划经济体系不仅强化了政府对国民储蓄的控制,而且通过储蓄总量、结构政策以及强制储蓄等方式,最终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储蓄格局.而储蓄政策阶段性成功的历史惯性则进一步导致了对政府主导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4.
在危机状态下,各国政府经常通过政策制定与执行来进行危机控制与管理.议程设置作为政策制定的第一个阶段,对政策的出台具有重大影响,而在此阶段经常出现的"不决定"或"不决策"现象,往往导致危机处理政策的延误.危机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成为政府应该解决的问题,对于危机控制政策的出台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快速复苏是中国经济周期在近年来出现稳定化趋势的一个缩影,其根源不在于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而是在于具有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功能的"中国模式".作为"中国模式"的重要内涵,财政分权和新型国有经济体系共同推动形成了中国经济周期的稳定化趋势:从政府间关系层面看,财政分权赋予了地方政府相当程度的相机抉择能力,有利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从政企闻关系层面看,新型国有企业的大量涌现克服了一般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遇"冷"则过度收缩的缺陷,为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传递渠道.  相似文献   

6.
2012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长期创伤和欧美债务危机短期冲击的双重影响,世界经济局势纷繁复杂,仍处在艰难复苏阶段,展望2013年,全球经济总体形势会略好于2012年,但仍将维持低速增长态势.全球经济格局在动荡中加速变化,新兴经济体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新格局的建立和新的全球治理模式建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面对短期复杂不利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长期全球经济格局调整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从大的战略层面统筹安排,把应对短期经济周期性波动政策与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战略规划相结合,积极应对国际经济新趋势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7.
有效的金融危机应对必须基于有效的制度构建。作为防范和补救手段的金融危机应对,其实质是以化解风险、减少危害为目的,以政策调整、机制构建和观念引导为表现形式的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一整套制度。因此,以制度的视阈观之,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应对是一个包括政策法律、实施机制和观念文化的完整制度系统。只有在完善危机应对政策法律,构建危机应对机制和营造危机应对文化的基础上,有效的中国应对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美国危机管理体系的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有效应对危机最为关键的是要构建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以实现整体社会资源的协同运作.在举世关注美国"9·11"事件所造成的冲击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美国的危机管理体系在应对危机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本文结合"9·11"恐怖袭击事件,从运作机制、特别的机构设置、危机应对网络和社会危机应对能力等四个方面细致地剖析美国现有的危机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9.
"罗斯福新政"在应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同时,也采取多种措施治理黑风暴引发的自然灾害。罗斯福救助灾民、移民、改革耕种方式、革新农具、保护土壤、建设防护林和保护区等举措改变了美国联邦政府的灾害政策,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复苏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美国的可持续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金融全球化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但是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面临挑战.加入WTO以后,中国金融的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国外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始于2007年下半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迅速演变成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也遭受冲击.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维护金融安全已成为我国应对金融全球化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从2009年6月起,美国官方就正式宣布进入经济复苏阶段,时至今日,美国仍在谈论其经济复苏问题。但事实上,美国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制造业指数、就业等并没有出现正常复苏中应有的增长趋势。随着财政紧缩政策的实施,"财政悬崖"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将渐次显现。而这种负面影响无疑将使国际社会笼罩在危机随时爆发的阴影之中。对此,中国应有充分准备并制定妥善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凯恩斯理论,对国内经济调整时期重要经济政策的总结、未来中国经济复苏路径的可能性、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政策和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未来引领经济复苏的产业内容和特点、后危机时代中国产业格局的变化趋势、国际金融危机与国内产能过剩的关系、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中国产业政策变化内容与变化方向及新市场的形成与新产业的发展等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预测.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危机.国民党内部、国共之间矛盾重重,战争不断,中日之战亦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蒋介石抛出并执行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内政外交政策.对此政策,史学界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然而对政策提出的缘由,却鲜有论述.笔者对此试做探讨,求教于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储蓄呈平稳增长态势,高储蓄能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但居民储蓄的过度增长,会造成储蓄资源的相对过剩,如不能对"过剩"的储蓄存款加以引导分流,势必造成损失和浪费,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顺畅进行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笔者通过对储蓄高增长的原因、正负效应的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中国也不例外.为了应对这场金融危机,许多国家不得不从宏观经济政策上进行选择性调整,以便更好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是以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带来的冲击和我国经济发展本身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为背景,适时选择了"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要目标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同时,慎重选择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的投资政策、多元贸易结构的外贸政策、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价格政策、内需为主的消费政策、政府鼓励创业的就业政策等,以便更好地保证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年前,美国的储蓄贷款业是最稳定的行业之一。从80年代起,开始陷入前所末有的困境。许多储蓄贷款机构纷纷破产倒闭。危机产生的原因,是30年代以来,特别是战后美国所发生的一系列经济事件与其采取的相关金融政策之间矛盾的结果。为控制这场危机,美国国会和联邦政府制定了一些法律和政策,但仍无效。对金融体制进行彻底的改革,是解决美国储蓄贷款业危机的真正出路。  相似文献   

17.
"十一五"期间,推进中国经济的平稳持续快速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第一,"十五"时期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二,"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仍具有良好的条件一是中国有巨大的和不断扩展的市场;二是中国有持续的高储蓄率;三是基础设施条件已大为改观;四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并具有一定素质.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是资源瓶颈制约的问题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刻不容缓.为了实现"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继续深化改革,形成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和机制,与此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2007-2009年的大衰退迫使美国政府从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转向凯恩斯式反危机政策。实际上,美国回归凯恩斯,理论远早于政策。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凯恩斯经济学回归派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认为因世界需求不足,凯恩斯的萧条经济学将从经济分析的边缘走向中心。凯恩斯式反危机政策的明显效果是成功地遏制了美国金融体系的崩溃,从而避免了一次远比1929-1933年更为严重的大萧条,但是,它却未能促进美国经济的稳定复苏,并带来隐性的主权债务危机问题。在反危机政策处于两难困境(继续推行反危机政策会引爆主权债务危机,而放弃反危机政策则会导致经济二次探底)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很可能从经济凯恩斯主义转向军事凯恩斯主义。  相似文献   

19.
"三农"已成为我国实施国民经济协调发沟墓丶?南京是江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三农"问题照的成功解决是江苏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就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方面来探讨南京"三农"如何适应国民经济科学发展观,并依此为南京地方政府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夏颖林 《兰州学刊》2004,(6):183-183,136
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主要源自外来消费需求(出口)、外来投资(资本流入)以及连续实施6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其中,外需和外资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边际绩效是递减的,通过降息扩大内需的货币政策似乎又进入了"流动性陷阱".就目前情况来看,需求仍然偏弱.主要原因在于城乡差异阻断了资源和市场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工业与农业之间的传递和转化,使"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的结构瓶颈,而农业和农村这个最薄弱的环节正是宏观经济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因此,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成为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