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动”和“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一对重要范畴。世界的本原或本体是实有的。而实有的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从先秦到近代,哲学家们一直围绕着“动”与“静”这对范畴进行长期的探索。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动”与“静”这一对范畴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对它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所谓“动”是指变动、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古典哲学中有主静与主动的论争。这主静与主动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宇宙观上的动静问题,二是人生观上的动静问题。主静思想是老子首先提出的。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是谓复命。”(《老子》十六章)认为人生应该守静,而芸芸的万物亦皆复归于静。王弼提出“静非对动者也”的观点,认为“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运动变化的天道观——天地运动变化之道是阴阳两种力量的交感互动。那么,这一阴阳运动变化之道遵循的是什么样的法则呢?或者说,这一运动变化表现为一种什么样的趋势呢? 中国古代哲人认为,这一法则就是“中”,这一趋势就是“致中和”  相似文献   

4.
张载辩证法思想述评张玉荣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经过先秦、魏晋,到宋明时期达到了顶峰。其中北宋著名唯物主义哲学家张载的辩证法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精深。特别是他的“动非自外”的内因论,“一物两体”的矛盾观和“变著”“化渐”说,在我国古代辩证法发展史上达到了相当...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初,李大钊先生在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之后,得出结论,认为中国文化是一种静的文化。他说:“吾人于东西之文明,发见一绝异之特质,即动的与静的而已矣。东方文明之特质,全为静的;西方文明之特质,全为动的。文明与生活,盖相为因果者,惟其有动的文明,所以有动的生活;惟其有静的生活,所以有静的文明。故东方之生活为静的生活,西方之生活为动的生活。”①这里所说的“东方文明”实即指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本文将讨论的是,中国古代文人在独特的社会氛围中所培养起来的“静”的生活情趣及走向宁静的心路历程。        …  相似文献   

6.
自1926年起,由顾颉刚主编的《古史辨》集聚了数十位著名学者,以疑古的态度讨论古史历时二十余年,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形成一个重要学派——古史辨派。讨论古史是此派以之为学术辨伪的突破,故讨论的范围扩展到儒家经典、古代典籍、先秦诸子和古代学术史问题,学术涵盖极为广泛。古史辨派的工作是国学运动中整理国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新的国学观念的引导下进行的,对旧的国粹观念起到了巨大的破坏作用。古史辨派采用国学研究方法——中国传统考据学与科学方法相结合,以细密的考证方式探讨中国文献与历史上细小的学术问题,扫除国学研究中的"因袭和谬妄",使国学运动的意义充分显现。考察古史辨派与国学运动的关系,将引起我们对近年国学热潮再度兴起的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7.
生命结构与和合精神——周易哲学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命结构与和合精神——周易哲学论黄玉顺周易哲学的核心可归结为“阴阳”范畴,阴阳范畴的实质可概括为“生命的结构”。阴阳范畴的内容是一种生命忧患意识,阴阳范畴的形式是一种结构思维方法。作为生命结构的阴阳范畴,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和合精神。因而周易生命结...  相似文献   

8.
老子哲学肯定了宇宙间一切事物郭在运动变化之中。其哲学范畴“静”指事物潜移渐进的变化,“躁”指事物剧烈激进的运动,“静”与、“躁”是运动的两种形式,与现代哲学的“静止”、“运动”有别。“静为躁君”意应为:潜移渐进的变化,胜过剧烈激进的运动。以往学术界认为老子否定运动的永恒性,颠倒了“静、动”这一对矛盾的关系,最终陷入形而上学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9.
“道始于情”的哲学诠释——五论创建中国解释学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郭店竹简《性自命出》中的“道始于情 ,情生于性”是先秦儒家的重要命题 ,它揭示了以家庭亲情为本的先秦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产生的根据。本文进而分析了这一命题所蕴含的先秦儒学的“性静情动”说较之以往的“性善情恶”说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一 源自黄帝:“拟帝王”立场 老子思想达到的深度与高度,在先秦诸子中独步鳌头。排除老子学说后来发生的多义与歧义——这在中外学术史上是常见的现象——究其主观目的、动机而言,如《艺文志》所说,乃“人君南面之术”。老子所说的“自然”、“无为”、“虚静”、“不争”,似是一种“避世”的“隐士”哲学,实则为“侯王”谋求“取天下”的方术。老子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他又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第三十七章)  相似文献   

11.
(一) 节奏的观念,源自音乐。《乐记》孔颖达疏:“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本指音乐演奏的动与静。而在音乐的感性形态上,节奏则表现为动静相成,从中体现出生生不息的生机。这种节奏现象,广泛地存在于自然万物的生命中。没有节奏就没有生命。万物生成如天地絪緼、男女构精;时光岁月如昼夜交替、春秋往返;人的生理特征如心  相似文献   

12.
宗白华说:“静穆的观照和生命的飞跃是中国艺术的两元。”静穆的观照也就是虚静心态的形成。艺术中的虚静不是绝然的空洞死寂,如佛家四大皆空、玄学意在玄远,它要在飘逸的用思中创造艺术的华章佳作,故此必由虚静上升到生命的飞跃,共感则是这种生命飞跃的最典型体现。共感也就是审美体验中的物我互观运动,是审美体验的核心地带。它的根本特征是物我之间的互相逗发、交相感会,随着我中物、物中我的相互交织,最终趋于物我大融合。古代美学对此有极丰富的论述,本文仅对这一理论的基本形态作一简单的描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层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刚健 《江淮论坛》2003,(3):113-117
中国古典园林有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意蕴。历代造园者以“师法自然”为造园法则,使“师法自然”的中国智慧得到了创造性的发挥。园林作为古人寄情之所在,它所寄托的是古人去烦脱俗的人生情怀。基于先秦理性主义的“比德”与老、庄的“虚静”说一脉相承,各类古典园林意境的生成,无不是主客体之虚静的相契相合,由此,古典园林才呈现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清悠淡雅。古典园林的动观、静观的特点还完全契合于中医的劳逸养生说,园林的“小劳”空间得以使人的生理及心理得到调整、摄养与中和。  相似文献   

14.
有一年春节,北京四中的一些五十年代毕业的老同学聚会。这些人事业上都有一定成就,但又饱经沧桑,经受了不少磨难。闲谈中,大家谈起这样一个话题:咱们遭受这么多坎坷、挫折,为什么还拚命工作,谁也不肯停下来呢?这时,一位物理教师回答说:“物理上有个惯性定律,静者恒静,动者恒动,我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接受了党的教育,党给了我们动力,使我们朝着一个目标运动起来,既使在逆境中,仍可保持运动的惯性”。 多么可贵的“惯性运动”。这种精神上的“惯性运动”比起物质上的“惯性运动”来,更坚定、更持久、更目标始终如一。物质的“惯性运动”受外力作用只有一次,而精神的“惯性运动”则可以持续不断地从党那母亲般的乳汁中汲取动力;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或使说”一向被视为一种机械、外在决定论的宇宙生成论学说.然而,这是一种明显的“误读”.通过对先秦文献《恒先》的解读,可以发现,“或使”一词,并非如后世注家所认为的那样,指宇宙万物系外在产生、驱使,以及主宰之义;而是指宇宙生命主体自在自发地产生、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或使说”系先秦道家哲学支脉之一.总体来看,或使说包含宇宙论、本体论和认识论,皆不离道家思想宗旨. “或使说”与老庄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否定人的认知与文化活动的合法性;而是把“言”、“名”视为“道”的自然绽出,视为宇宙生命活动必然创造之结果;进而,主张通过“举天下之为”而不废“名教”来认知、整饬现实世界.因此,在实践哲学层面,“或使说”是一种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认知,以及社会行动的道家“无为”学说.  相似文献   

16.
王京龙 《兰州学刊》2010,(1):153-155
荀子是站在孔子、孟子等儒学前辈思想的基础上汇通诸子百家而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的,因而在整体上并没有跳出儒学的思维框架模式。他所提出的通过先天的自然条件和后天的教育改造、外在的气质表象和内在的学问修养有机结合,实现各方面素质修养“结于一”的修养办法、遵从“动静和节”的修养方法,以及对于运动健身理念的深刻揭示、对于乐舞的教化功能的深刻剖析,等等,都是以往的先秦诸子所不可企及的。不仅在中国先秦体育教育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在中国整个古代体育思想的发展链条中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论王夫之的“成性”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王夫之对中国古代哲学作了比较全面的批判总结,达到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统一.本文只论述他所作的批判总结在人道观方面的一个重要表现——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苟子和《易传》)的“成性”说,比较正确和有力地驳斥了宋明唯心主义理学家的“复性”说.  相似文献   

18.
从“世妇”之称谓看今古文经说之异同陈建(香港中文大学)“世妇”一词,颇见于先秦文献之所载,其中以《礼记》、《左传》、《周礼》三书出现较多;从此词结合古代之史实及官制,正可窥见我国自先秦以来即有颇为完备之“后妃”制度。可是古代学术上素有今古文经学之争,...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不仅继承了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而且还在多方面向辩证唯物主义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其中之一,就是他对“气”这一哲学范畴的新规定。王夫之和以往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一样,把“气”看成世界的本源。认为“气”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而动、静则是“气”的本质属性。他说:“太极之在两间,无初无终而不可间也,无彼无此而不可破也,自大至细而象皆其象,自一至万而数皆其数,故空不流而实不窒,灵不私而顽不遗,亦静不先而动不后也。”(《周易外传》卷五《系辞上传》第九章)“太极”,就是阴阳  相似文献   

20.
《周易》的生命哲学及其对中国艺术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的宇宙哲学是一种广义的生命哲学,其核心思想是将整个宇宙视为一个动态而有序的生命有机体.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对象物的表现和表现效果上说,中国艺术将生命的表现而非形相的描摹作为最高的创作目标;第二.从艺术形式、意境及艺术美的构成上说,中国艺术将阴阳、刚柔、动静等对立要素的统一与和谐作为主要的结构方法和美的理想;第三,从如何处理艺术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上说,中国艺术将比象天地、功同造化作为根本的创作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