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冉红芳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2):51-54
湖南叶家寨的织锦工艺除了与传统织布工艺有着相似性外,更多的有着它的民族特性。在分析叶家寨的织锦文化生态、工艺过程的基础上,归纳了土家族织锦工艺具有较强的原生性、工序繁杂费时、工艺神秘而又平常、流程中蕴含丰富的精神文化等特性。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冉红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1):22-25
本文对近20年来的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力求反映20世纪80年代以来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全貌,并为进一步开展土家族织锦文化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织锦的发展演变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家织锦源于其先民巴人时期的纺织业,土司时期土家织锦已经成熟定型。土家织锦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曲折和兴衰。伴随其兴衰历史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传统织锦与现代织锦相比,在原材料、图案花纹、用途与品种、生产形式、生产地、设计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价值观念的变化,经济政治气候的影响、社会的重视程度等等。必须采取坚决措施保护民间工艺。 相似文献
4.
刘伦文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5):56-61
在现代化背景下,以土家族为主体的景阳河社区在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都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迁.变迁并不是传统文化及其内涵的全部丧失,而是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互渗,整合和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5.
冯敏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5(2):16-20
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地区为例,分析土家族地区从土司时期到当代家庭结构的历史变迁,认为土家族地区的家庭结构,因受到国家政策、社会价值观念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制约和影响,处于不同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的土家族地区,其变迁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恒常的变迁过程中,土家族民居建筑在自身历史发展轨迹、变迁动力、变迁原因和功能方面都显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重要特征。面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大趋势,土家族民居建筑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巨大压力,要从对现存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对传统建筑艺人的照顾和新艺人的培养、鼓励普通土家族民众参与保护以及立法等角度来加强全社会对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关注,从而更好保护这一土家族传统技术与文化。 相似文献
7.
彭家寨作为典型的土家族古村落,以工艺精美、保存完好的传统土家吊脚楼群而闻名。通过分析彭家寨吊脚楼建筑空间的特点,认为其变迁源于人们对现代性的诉求。因此,我们要积极寻找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方法以延续传统建筑空间在当代的传承,更好地保护与开发传统古村落。 相似文献
8.
马振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4,(3):108-112
手工艺类非物质遗产参与旅游发展已日渐普遍,以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为例,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土家织锦在设计、价格与质量、销售手段、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可通过以下措施解决:改变经营理念、根据市场要求设计产品、开展手工艺品乡村旅游、组织手工艺品设计比赛、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培训社区居民等。 相似文献
9.
李敏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8(1):65-67
本文分析鄂西土家族的织锦艺术,探讨织锦艺术"图式文化"的特征,从中提炼土家族人精神内棱的艺术抽象,民风、民俗的艺术承裁,宗教信仰和哲学的艺术呈现以及艺术再现的寓意,由此来解读鄂西土家族织锦"图式文化"的内核. 相似文献
10.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育形式及其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志松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0(3)
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教育形式的发展过程看,其形式主要包括:口传身授教育、师徒传承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组织活动教育、记事与作品传承教育等.其中口传身授教育是传统的大众自觉教育形式;师徒传承教育是传统的职业性精英教育形式;学校教育是现代目的性普及性教育形式;社会组织活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种目的性推广式教育形式;记事和作品教育是一种静态保护性传承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1.
马振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24-27
在全球化的今天,手工艺品是少数几个能够反映地方文化原真性的文化事象之一,手工艺品与旅游行业共生发展的基础在于:双赢的经济意义、共同的文化属性。土家织锦参与旅游发展后,在传承物的外观、传承主体、传承物的文化功能等方面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传承主体——旅游工艺品生产企业;形成了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传承方式——旅游生产性传承。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面相、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而新兴的交叉学科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现今流传于三峡地区的关于巴人祖先禀君的传说的解析表示,在多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文化心理对历史的表述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伟权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2):1-6
土家族节日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有很强的节日观念。土家族的节日内容丰富多彩。由于地域不同,姓氏不同,所过的节日也不同,有其特殊的文化类型。土家族节日还是一个文化符号,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本关怀的意蕴,并有它本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土家族节日又是一种社会符号,它在社会网络的互动中充当社会和谐的载体,亦有它自身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心林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5):7-10,17
以潭溪土家族为个案,描述和分析了其认同的层次和变迁,回应了人类学的族群理论。潭溪土家族的认同体现出高层次认同与低层次认同并存不悖、各自发展的特点,其变迁的趋势是由血缘性、地缘性认同向国家认同的方向发展。个案研究亦表明,学界关于族群认同的根基性与工具性之争是可以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16.
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在构建"武陵山旅游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家族饮食习俗世代相传,饮食遗风犹存,它所蕴含的原生态、养生、保健、淳朴豪爽以及丰厚的传统文化信息等特征与各种人文景观、文化现象、特殊的历史事件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多元化饮食文化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魅力,成为武陵山区生态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和物质基础,是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文化符号和引擎,是武陵山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宝库。如何有序的把土家饮食文化融入到旅游经济中需更深入的探讨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李旭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0-55
以少数民族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贵州镇宁县布依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研究对象,对其保护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其保护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迁给予了关注分析,以期对保护与变迁二者之间的关系引起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鄂西土家族地区的调查,勾勒出其宗族文化的面貌及与宗族演化有关的社区历史,对造成该地宗族文化现状的原因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土家村落在其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和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众多极富价值的村落文化。但随着现代化进程速度加快,土家古村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巨大冲击。2004年至今,湖北省宣恩县彭家寨的保护开发工作得到了来自政府、民间组织及村民等各方的支持,形成了一套包括保护理念、保护规划、项目运作方式、保护项目的内容等方面的保护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村民保护意识不强、村落保护主体间协同性不足、保护方法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土家族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还需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主体的定位、主体间的协作性、保护方法等方面做出改进,使土家古村落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蓬勃生机,土家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保护。 相似文献
20.
吴昊东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35(10):13-18
地方性民族文化资源是课程开发进程中重要的可利用资源,依托土家族文化资源进行幼儿园课程建设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民族文化资源引入幼儿园课程进程中,可以从主题活动、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家园共育等五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