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空间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认知过程。由于隐喻现象中同样包含着概念整合过程,合成空间理论也可用来阐释隐喻现象。这一理论为隐喻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概念语法隐喻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从概念语法隐喻的视角出发,通过原文及其译文的对比分析,讨论了概念语法隐喻对文学语篇英汉翻译的启示,同时,结合张谷若所译的《德伯家的苔丝》对此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概念语法隐喻对文学翻译有重要的启示:直译不顺时,译者宜借用概念语法隐喻手段,进行"去隐喻化"处理,在具体的翻译策略中体现为词类转换、信息的增加、视角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传统翻译理论对拟人的研究局限于修辞学范畴,从语言形式和文体层面进行静态的比较,忽略了隐喻的认知性质。概念隐喻理论从隐喻的认知性质出发,打破了传统隐喻翻译研究的局限,为拟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了隐喻的本质: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给隐喻的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隐喻的翻译也应以认知为取向。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在明确隐喻翻译实质的基础上,指出隐喻翻译中应把握两大关键问题即转换喻体意象和保留隐喻特征,并提出了有效的翻译策略,以使译文准确传递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认知反应一致。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红楼梦》中的爱情隐喻为例,应用概念隐喻理论,通过两种译文对比、例证分析与理论解释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汉语中爱情隐喻的翻译,探讨译者的文化、情感心理体验差异对爱情隐喻意象的转换以及翻译的潜在影响。结论认为,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共同制约着"水"、"月"、"窗"等爱情隐喻的翻译策略及翻译结果。  相似文献   

6.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它是通过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使人类达到认知世界的目的.《围城》中情感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明:基于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英汉两种语言的情感概念隐喻系统有着重叠的部分,英汉隐喻完全移植的实现是翻译过程中求“同”忽略“异”的过程,然而对于那些无法忽略的“异”,英汉不同文化模式中的“优先概念化”对翻译策略的选择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分析汉语爱情古诗的“水”意象,指出其实质是从源域“水”映射到目标域“爱情”的概念隐喻。研究目的在于否定隐喻的翻译只是语言符号的转换,并提出隐喻翻译的新视角,即译者对“水”意象的翻译必须达到汉语和英语“水”意象的“映射对等”,翻译策略包括了翻译对应的始发域、转换始发域、明示始发域等。  相似文献   

8.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而不是语言问题。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隐喻的表达,其中隐喻的翻译是难点和重点。文章从认知视角出发,以老舍《茶馆》及英若诚和霍华的英译文本为例,从隐喻形象的省略、转换、保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对比两译文中隐喻的翻译方法,为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概念合成理论为指导,以读者为视角,通过分析《围城》中的主题隐喻现象,可以看出,读者通过概念合成来构建实时意义,并以此为基础,达到正确理解语篇的主题隐喻及连贯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语篇翻译的认知隐喻视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翻译的过程往往表现为一种认知活动,是一种通过认知来构建信息的活动。对于翻译而言,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无疑给翻译的隐喻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从认知隐喻的视角,探讨翻译的认知过程,语篇的认知意义以及其对语篇翻译实践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成语中隐喻的翻译一向是成语翻译的难点。虽然在翻译实践中,翻译不是概念隐喻,但概念隐喻在深层制约着语言表达的方式。在1999年新版的概念隐喻理论中Lakoff和Johnson区分了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从基本隐喻和复合隐喻这个新角度出发研究成语中的隐喻翻译,能帮助译者从认知的高度对隐喻进行充分解读,从而做到在翻译的过程中,在关注表面语言形式的转换的同时,还关注到了深层认知过程的再现。  相似文献   

12.
隐喻历来被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
概念隐喻翻译是以体验为基础的翻译,译者通过衍推品特威胁喜剧中的隐喻表达方式,试图在基本层次范畴用最经济的方式寻找原文隐喻表达的对应表达式,找到两种语言中情感隐喻的寓意对应点,从而把目标语的疾病和颜色映射到情感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使读者感到恐惧、焦虑"的审美目标,以激发中文读者的阅读想象力和阅读期盼。译者在翻译时必须研究两种语言的隐喻的源域与目标域是否对应,才能更好地译出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14.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克服概念隐喻理论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揭示语言意义生成背后的认知机制。概念整合理论为汉语隐喻意义的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汉语隐喻意义的整合是在类属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和合成空间中进行的。人们在理解和阐释隐喻意义时,会经历概念的组合、完善和扩充等认知活动。此外,人们已有的知识背景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概念合成理论、主体间性为基础讨论了隐喻的可及性。研究表明:隐喻的延展及建构背景影响着隐喻的可及性;在通感中,隐喻意义既可以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低的概念。也可以从可及性较低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强的概念;认知主体的认知能力、视角、知识结构背景不同,隐喻的可及性亦不同;这说明了认知主体对意义建构和解读具有能动性。  相似文献   

16.
以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翻译观为基础,研究美国总统George W.Bush 2003年3月17日至5月1日美国发动对伊战争前后发表的五篇重要演讲中的隐喻的翻译,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概念隐喻理论和认知翻译说对隐喻的翻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政治演讲中结构隐喻的可译性高于本体隐喻(容器隐喻)等。  相似文献   

17.
拟人与概念隐喻的跨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的视角来看,拟人也是一种隐喻,我们可用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来阐释拟人。这一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即:源语域)到一个抽象的概念域(即:目标域)的系统映射。本文揭示了拟人隐喻的两域之间的映射往往是将人的各种属性(动机、特性、活动)等等映射到客体上,使之人格化。因此,拟人隐喻表现为赋予各种"物"以人的言行和思想情感,借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与隐喻一样,拟人已超越了词汇、句子层面的修饰功能,成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工具,在重塑人类经验重构社会现实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还通过对英汉拟人方面的对比研究,进一步深化对拟人的理解,也拓宽了隐喻研究的范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歌是隐喻的海洋,然而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的英译却困难重重。本文试图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指导下,探讨中国古典诗歌中隐喻英译的翻译策略,确保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笔者希望从最佳关联性的角度去解释隐喻的英译,可以为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情感在隐喻规则作用下并通过具身体验产生意义,形成以图示—例示及例示拓展为基础的网络关系.葛浩文夫妇翻译的《玉米》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让西方读者看到了真实的中国,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从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出发,分别从外部和内部体验系统探讨“爱”这一情感的概念隐喻认知特征,并分析葛氏译本所采用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是构成中国古典散文意境美不可或缺的要素。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和民族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方面存在差异,由此导致的意象的隐喻翻译是古典散文之意境重构的难点。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的实质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类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用具体的、已知的、熟悉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未知的和不熟悉的事物。隐喻的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喻体“跨域映射”的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出发,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通过译例分析,探讨中国古典散文中意象隐喻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