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爱晶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4):145-151
淘宝体是近来流行的一种网络语体,最初只是出现在“淘宝网”的交易中,随后在朋友们的闲聊中也时有出现,最近甚至在教育、交通和政府部门的公文中也被采用.“淘宝体”的话语同其他任何话语一样,都是在话语主体的意识的意向性的统制下产生出来的.“淘宝体”的语言运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结构性“错误”,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交际主体的错位、交际环境的错置和交际话语的错序.但这三个“错”都不会对“淘宝体”的使用造成全局性的制约,“淘宝体”语言运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错”与“不错”的糅合.“淘宝体”之所以流行,一方面是个人意向性转换为集体意向性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淘宝体”作为一种语言范型,其规范性要求比较容易满足所致. 相似文献
2.
樊晨宇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56
社会的不断变迁产生新的词汇,并赋予已有词汇新的含义。鸭梨是如今网络上以及社会上甚为流行的词语。鸭梨作为压力的谐音词,成为人们表达心理情绪的新词。鸭梨一词的产生反映了语言变异与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2009年已经过去。回颐去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句句都相当雷人、搞笑,让我们一起来对刚刚走远的集体记忆温故知新。 相似文献
4.
非范畴化指在某种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中典型特征的过程。网络流行语"×哥"是一种典型的非范畴化现象,其非范畴化包括三个方面:结构的非范畴化、语体的非范畴化和语义的非范畴化。"×哥"族词语中,其结构出现多样化、搭配不稳定等特征。从情感意义来看,原有的亲属称谓中的褒义、尊敬之意已经弱化,出现褒义、贬义和中性意义。"×哥"其亲属属性特征已经脱落,而且其年长的特性也不稳定,而且随着"×哥"意义的丰富,其语义的男性特征也有脱落的迹象,可以指女性,也可以指物体。 相似文献
5.
韩贵强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4)
被xx这类语言现象,是现代汉语中一类不常见的语法结构。但是近几年来却在网络媒体中大量涌现,并热炒了起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究竟被xx这类语言现象,能否被现代汉语接受,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该文试从被xx这类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语义特征及其语法结构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6.
流行语中“各种”的新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姮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3):120-122,126
"各种"的常规用法是修饰名词性成分,在网络流行语"‘各种’+动词/形容词"结构中,"各种"由词组凝缩为程度副词,语用色彩由客观陈述演变为主观评价。 相似文献
7.
邱娅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96-99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流行语也日益丰富,不但成为网上使用的交流常用语,而且也逐渐来到网下,成为人们频繁使用的社会流行语,网络流行语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更是引起了语言学界的诸多关注,成为语言学家的热门研究对象。从最近流行的"hold住"一词出发,着重探讨网络流行语中的汉英语码混用现象,并通过实例分析语码混用的类型特点和现实意义。在积极肯定网络流行语作为语言形式的新发展的同时,也指出其存在的缺陷以及使用中需要注意之处。 相似文献
8.
谢晓鸣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2):102-106
在网络流行语“XX体”中,修辞手法经常被使用,例如比喻、仿拟、谐音、夸张、借代、反语、排比、析字、互文都是常用的辞格,这些辞格的使用形成了鲜明生动、幽默讽刺和委婉含蓄的修辞效果,增强了语言的生命力,同时亦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表达冗长繁杂、费解,以及容易造成误导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网络流行语“XX体”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网络中出现了一类以“XX体”命名的特殊语言现象,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些特殊流行语的生成方式有原创、模仿和词句替换.社会热点事件、民众情绪发泄以及网民的自娱自乐是它们产生的原因.同时它们也具有来源多样、传播广泛、多有固定语言结构和情态鲜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周玉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91-192
2013年9月,“土豪”这一旧词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众人眼前,成为2013年下半年至今最热的网络流行语。“土豪”一词的词义演变与社会的演化变迁、新事物新现象的产生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土豪”都是在贫富差距的基础上产生的。 相似文献
12.
逄强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94-195
语言作为人交流的工具,是人类社会心理最集中的体现,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依托网络得以发展的网络流行语逐步成为网络语言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从网络流行语和社会心理的联系入手,分析了"给力"作为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机制,认为"给力"的流行之所以能够被人们所接受,离不开社会的繁荣和网络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更,文章最后对网络流行语"给力"的流行进行了总结,认为现当代人们的社会心理状况和中国以后现代为精神标签的文化表征是流行语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唐善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3):44-48
引语的形成与意向活动和言说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任何一次意向活动的语言化需要借助一次言说过程,言说过程既具有物质性,又具有意向性。如果着眼于言说的物质性,意向活动的语言化就表现为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如果着眼于言说的意向性,意向活动的语言化就表现为间接引语和自由间接引语。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和中国网民数量的骤增,网络流行语因其简洁实用而备受关注。作为网络交际、话语传播的一个语言镜像,"XX体"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大量出现并日趋成熟,表征着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模式和传播机制等颇具特色。从网络社区空间、热播影视片段、社会新闻事件等渠道中产生,经过网友的复制解构产生新的能指,继而在网络舆论空间中自由广泛传播,最终为大众传媒和社会现实集体接受,这是其生成机制的特征。在"XX体"生产过程中,无论最初是生产者还是众多接受者,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社会精英,无论是出于娱乐、交际心理,还是政治的多元诉求,其传播过程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话语的公开化、大众化和多元化,这是其传播机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针对流行语的演变过程,证实流行语对社会舆论的作用。流行语的产生就是舆论从潜性走向显性的过程,是社会舆论显化的重要特征。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流行语,不同的流行语又是不同时期舆论的体现。随着近几年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流行语更是深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当代社会舆论的表征。 相似文献
16.
刘景霞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74-77
胡塞尔、塞尔等的研究表明:意向性是一种心智能力,是人类心智对客观世界的"指向"或"关于";塞尔进一步认为语言的产生依赖于意向性,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向性具有社会属性,集体意向性是意向性社会性的体现。徐盛桓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的理论进一步证实语言和意向性的紧密联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通过例证分析,我们发现,集体意向性在话语理解中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朱正香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118-119
网络流行语现象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从全球化大环境、新媒体技术和社会文化三方面分析了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并探讨了网络流行语宣泄情绪、折射社会民情生态、对传统语言的创新等积极社会表征意义以及网络流行语流变成网民们短暂狂欢的语言盛宴等负面效应,以期形成对网络流行语发展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8.
何爱晶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135-140
认知语言学的“涉身性”特征决定了转喻研究必然已涉及主体的认知心理因素。但观察之下发现,无论是基于结构主义的“指称论”,还是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概念扩展”理论,都只是强调本体和喻体之间的概念对应,而较少考虑到认知主体的意识活动所发挥的作用。从心智哲学的意向性理论出发,通过对转喻的本质性特征进行重新思考,提出了转喻意向性解释的三原则,并进而建构了一个转喻的意向性解释框架来对同一本体为何会产生不同喻体的问题加以说明。研究表明,转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是一种“解释”和“被解释”的关系,决定本体以何种语言形式(喻体)进行表达的是认知主体的意向性。 相似文献
19.
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一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94-97
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而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归属网络语言.流行快,传播广、意义飘、使用活是其表象特征.网络流行语是一种社会现象,由大众集体认同,约定俗成,形象化、格式化和简单化是其得以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刘景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1):1-4
集体意向性反映的是社会群体共同的心理诉求和价值取向.社会心理基础是深化群众路线研究的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研究维度和视角.因此,从集体意向性角度解读群众路线建立的社会心理基础和党的方针政策获得合法性的基本依据;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大众集体意向性表达的主要价值取向;彰显社会转型时期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就成为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