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苏珊·桑塔格的"新感受力"美学重形式而轻内容,且消弭了"高级文化"和"低级文化"的界限。国内对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的研究,以"反对阐释"论为重心和基本向度,但这只是桑塔格前期批评美学的理论核心,后期她则转向文化政治领域,其"新感受力"美学成为多质多维的理论综合体,桑塔格更加认同对艺术作品中政治与道德因素的阐释,更为重视精英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批判功能与现实介入性。  相似文献   

2.
桑塔格对艺术审美品格的偏爱使她具有了一种唯美主义气质,这种气质在其理论文集《反对阐释》中得到了具体的阐发。为反对传统的"内容说",解构"内容/形式"的二分法,桑塔格提出"反对阐释"的美学主张。"反对阐释"理论使批评的功能发生了转变:即不再关注作品"说什么",而是"怎么说"。于是,艺术与非艺术、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界限也被瓦解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桑塔格成了一位前卫艺术的精神代言人。  相似文献   

3.
透过<关于"坎普"的札记>,苏珊·桑塔格勾勒了"坎普"美学的大致轮廓,在她看来,"坎普"是一种新的感受力,一种现代的审美方式,一种新的文化趣味.坎普是强调"技巧"和"风格"的"纯粹审芙的感受力";是对失败的严肃性的感受力;是体验的戏剧化的感受力,是被平庸所胁迫的艺技表演;坎普趣味提倡一种艺术民主的原则,反感惯常的好一坏评判标准;坎普是大众文化时代的纨绔作风.桑塔格在文化海洋中发现了"坎普",发现了"坎普"与当下文化意味深长的关系,从而引起人们对于诸如感受力、文化趣味、文化等级秩序的分化、审美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重新思考和定位,推动了一些新趣味和价值的传播和接受.  相似文献   

4.
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出场机缘的"新美学"在当下中国语境的变体"日常生活审美化",充当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守夜人,表征了经典美学在大众文化时代的下坠和乏力。"新美学"只是做了时代的注脚,未能真正切中时代本质和担当起本有的历史使命。美学须在对历史的眷注中汲取力量,寻求"说话"机缘。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重要的作家和批评家,托马斯·曼和桑塔格均脱胎于欧洲现代思想文明,主张严肃性写作,创造丰富的文学体系,积极打造和维护百科全书式的智库大厦;同时,他们崇敬艺术,强调零度写作姿态。桑塔格与托马斯·曼在创作中的隔空对话实现了美学实践的高度契合,体现对全才式智性审美的留恋,也是艺术家创造性活动的必然结果。他们苦心孤诣的审美理念为现代美学理论建构提供参照。"艰难之旅""智慧工程"和"艺术家身份"等多重视角有助于探知两位作家在美学实践中对"严肃性"的诠释与坚守。  相似文献   

6.
"暴力"和"美学"能否构成一种相反相成的美学范畴?近年来艺术学界、特别是电影批评领域从理论到实践对"暴力美学"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研讨。电影的"暴力美学"作为一种理论界说尚处于探讨之中,并未成型为一种美学理论范畴。"暴力美学"电影作为一种电影类型有其存在的诸多理由,但这种类型片不会成为主流电影或电影的主流。"暴力美学"作为一种批评现象有待继续深化、理论化。  相似文献   

7.
桑塔格的形式论与俄国形式论的形式"陌生化"、"整体性"追求以及"色情学"诸多美学主张有一致性和内在传承.种种迹象表明,对于包含文学批评在内的艺术批评,只要不远离艺术中真正的生命体验,形式论仍然是一种最为重要的文艺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某些批评有必要商榷、剖析.本文针对"后实践美学"在实践活动与审美活动的关系、"实践美学"的理性化和现实化倾向问题、实践美学忽视审美的纯精神性问题等方面的批评进行了剖析,认为"后实践美学"存在着忽视"实践美学"的科学性,以西方现代美学为圭集,片面评判"实践美学"的倾向.  相似文献   

9.
美学的人文品格决定了"后美学"应对应"后现代主义美学",它倡导美学在后现代的基础上进行超越与重建,以挽救美学学科的式微;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更应该进行谨慎的反思,应该把这一美学现象纳入美学批评的框架中来观照.  相似文献   

10.
形式论再批判:苏珊·桑塔格的风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美学里的“形式”范畴容易让人产生外在物质性隐喻的概念,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如衣服之于人,并非如肉体之于灵魂那样不可分。桑塔格使用“风格”一词来替代形式,以此来改造传统批评话语,体现其批评智慧与美学思想。风格是文本的总体表现力,作为总体性的美学范畴,它超越了“形式”和“内容”的传统对立。  相似文献   

11.
“新世俗神话”与“泛审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无可回避地承受了"泛审美"的历史和时代命运.电影形态的变革在不断的分化中重组、融合.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商业、主流与边缘在整合与圆融中建构当代电影的新世俗神话,通过"泛审美"的美学关联,实现艺术与大众、市场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2.
酷评因20世纪末中国社会转型而呈现出极为复杂的历史文化意义。酷评以特有的多元文化张力,创造了"奇观社会"中文学批评的震惊景观,在现代性特质、批评主体与批评美学方面值得深入探讨。酷评通过对精英批评的重构与改造显现出向商品美学靠拢与转化的新趋向,因而是一种以流行为导向的时尚批评;酷评家在思想与文化领域中的漫游个性,赋予酷评以特有的批判锋芒与生猛力度;酷评美学是波希米亚式的前卫美学、先锋美学,酷评正激进地重塑当代批评家的文化模式,重构当代批评的美学传统。从上述意义而言,我们应对酷评给予更多的阐释与关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王元骧先生的《"后实践论美学"综论》一文对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批评提出商榷意见,主要观点是:第一,该文把实践存在论美学归入"后实践论美学"是不符合事实因而是不妥的;第二,通过对马克思实践观和存在论的辩证阐释指出该文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已经"与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分道扬镳"、并"试图把马克思的‘实践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融合在一起"的批评同样是缺乏根据的;论证了实践存在论美学主张生成论、建构论的合理性,是突破和发展实践美学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4.
桑塔格的艺术理念可以概括为拒绝、否定和重建。"拒绝"特指文本保持开放状态、多元借鉴、不断清空既定经验并收获自我求证。作为"拒绝"艺术的桑塔格美学理念,并非僭越美学的框架之外,完全放弃宏大的叙事图景,将个人体验凌驾于一切之上,而是适度地、多元地、开放地和赏析式地看待个体经验,在以消解一切先验之见为前提的阅读旅程中,把信任和接纳作为认知的首要任务。因此,"拒绝"的艺术致力于引领人们走出一叶障目的误区。  相似文献   

15.
宗白华先生在当代倍受瞩目,不仅在于其无意建构却建构了的美学体系博大思精,而且在于其美学批评独特风格所带来的永久魅力:他以诗人的热情来研究美学、阐释美学,使其美学批评敏锐而亲切;他倡导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统一,使其美学批评绚烂而平淡;他承袭并发展了重直觉感悟的批评方法,使其美学批评睿智而深刻。  相似文献   

16.
文艺学、美学理论研究是多层次、多方法的,但其研究价值在于"发现"与"创新".可以对现有理论的新阐释;也可对理论质疑,修正或否定;还可以就丰富多变的文学实践及审美现象,总结规律从而上升为理论,即采用新材料论证新论题.文学评论作为文艺学、美学实践理论的应用其方法是多元的,而文化心理学的批评方法是当前主要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从"穿"衣到"写"衣,张爱玲与服饰的关系由身体滑移至文字,成为她本人生存体系和生命图景不可或缺的两个元素。散见于张爱玲创作中的服饰书写,表明其对衣服的迷恋已然超越了一般女性的物质装饰意义,这些文字既有个人的生存智慧,也蕴含着人类普遍的生存哲学。她的小说艺术又是其服饰理论的美学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她的服饰美学与小说美学"互相发明",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相似文献   

18.
与希利斯·米勒一样,哈罗德·布鲁姆也对当前电子媒介时代和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文学以及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命运"危机"给予了理论观照和关注,并表达了与"文学终结"论相类似的理论观点.但与希利斯·米勒不同的是,哈罗德·布鲁姆的"终结"论论述的对象主体--文学--只指高雅/精英文化文学,并奉"崇高"为其惟一或主要的美学内质与特征;而且,布鲁姆认为文学"终结"的原因是多元化的:诱发和导致文学"终结"危机的原因,不仅来自文学外部的社会文化语境(即电子时代的来临,电子文化消费产品的风行),而且还来自文学内部.他指出,文学的衰落与消亡主要指的是高雅文化文学的终结,而大众文化文学在后现代的消费文化社会语境中的急遽繁殖、复制和扩张,和它通过经典化的文学制度以及文学教育体制对高雅文化文学的挤压、替代,尤其是当代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化,是导致高雅文化文学终结的重要原因.而对这些来自文学内外的诱因,他是极力反对的.布鲁姆反后现代美学的"文学终结"论有其局限性,但在当下社会文化语境中也有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勰的《文心雕龙》与钟嵘的《诗品》是并称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两大丰碑.作为同一时代的产物,它们一反汉儒断章取义美刺言诗的批评,注重批评对文学本体的研究,为促使文学向自身回归,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以批评的态度、方法、对象、目的为其主干.这一理论建构旨在揭示文学作品内在结构的某些普遍规律.为此,刘勰把作品分解为六大构成因素,把批评方法定位于知性的“识”.“识”即“观”,即“认知”.刘勰虽未对“识”的内涵进行严格的理论界定,却明确地提出了一个以“识”为方法的批评理论.并在其理论建构中将“识”这种方法的本体性、分解性、认知性、理论性等特性充分地显示出来了.钟嵘的《诗品》则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诗歌作感悟式的艺术批评.其理论由批评的对象、标准、步骤、方法等要素组成.这一批评理论的实质是企图建构一个对以五言诗为对象的作品整体性感悟式的批评体例.为此,钟嵘将“滋味”确定为批评标准,将“味”确定为批评方法,“味”即“感悟”“体味”.钟嵘虽未对“味”的内涵作精确的理论阐释,“味”却是他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精髓,“味”体现了他的诗论和诗评的特色.因此,在《诗品》中,“味”这种方法的主体性、整体性、  相似文献   

20.
日益凸显的东西方合作、寻求新发展的美学全球化大趋势,成为中国美学东学西渐的新契机。值得反思的是,分析美学作为20世纪后半叶在英、美占据主流位置的重要美学流派,在中国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深层根源在于分析美学强调以语言分析为主的科学逻辑思维,而中国传统美学凸显诗性感悟方式的隐喻—象征思维;前者注重以整体论提升对审美与艺术批评的认知,后者以整体论为基础探索"生命之道"、"生存之道";前者以生活形式为终极价值取向,后者却走向道德与自然的形而上学。本文试图从分析美学的视角考察中国传统美学西化的有效途径,以推动中国美学的世界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