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灿烂多姿的伦理文化中,群体主义象一片汪洋大海,个人主义不过是波浪里偶尔露头的几块礁石。它以全裸的吝啬、庄重的自私吸引着一代代人惊奇的目光。 以儒家为主干的传统伦理文化特别强调群体本位。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的利益再大也是小事,社会利益再小也是大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为儒家所高扬的一面人生大旗。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韩非较早揭露了利己人性,杨朱和《列子·杨朱篇》阐扬了“一毛不拔”之论。他们反对“月亮把她的光明普照在天上,却留着她的黑斑给她自己”①,公开亮出了非儒和反儒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尚武主题最初发端于《诗》、《骚》。较早如《诗·大雅》中的《皇矣》、《大明》两篇,描绘周文玉伐崇伐密及武王牧野歼殷之战,展示了周开国之祖的威武气派;《小雅·采薇》写将士“一月三捷”抗击(犭严)狁入侵的壮举;《秦风·无衣》尚武色彩更浓,“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展现了秦地兵士与西戎作战时的高昂士气。《楚辞·九歌》中的《国殇》是屈原的尚武之作,悼楚阵亡将士,勇武悲壮。《左传》中亦有十分出色的战争描写。此时尚武主题散见于各类作品中,尚未形成自己的模式。古代中国确实文武相连。春秋时期,对贵族子弟的培养仍是要求他们掌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和御便是武技。那时的文人往往文武茉通,并非一般人眼中那些手无缚鸡之  相似文献   

3.
《诗经·国风》中有相当一部分对当时现实表示强烈不满的诗作。这种诗作,既有“劳者”对剥削的抗议,也有“穷者”对处境的披示,等等。笔者曾在一些文章中,分析了“劳者”之作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被编于《诗经》的意图。本文想对“穷者”之叹的诗作,进行一些剖解。在我看,《秦风·权舆》、《陈风·衡门》、《曹风·  相似文献   

4.
重论“五行说”的来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行说”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其来源则迄今未明。问题之所以难于解决,主要是两个原因: (1) 古代典籍中未曾保存关于五行说可以征信的原始资料。褚少孙补《史记·历书》称:“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他以五行起源归之于黄帝。然黄帝其人与时代却是上古史中最大的谜之一。典籍中“五行”最早的资料有人推于《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但此篇所出时代不明,篇中“五行三正”究为何指,则自汉代以下一直聚讼纷纭。近人多以《尚书·洪范篇》为五行说之可信出典。然《洪范》书出于战国时已有定论(说见刘节《洪范疏证》)。而且篇中关于“五行”的说法实际是指“六府”  相似文献   

5.
双关的思想内涵隐秀的艺术标本——《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的思想实质与艺术张惠仁刘勰在《文心雕龙·隐秀》篇中指出:“藏颖词间,昏迷于庸目;露锋文外,惊绝乎妙心。”这是说有的作品由于作者“心术之动远矣,文情之变深矣”,因此,酝酿的时间较长而又经过多次修改...  相似文献   

6.
先秦诸子中道家的老聃是一个史官。《史记·老子列传》说老聃是“周守藏室之史也”。司马贞《索引》谓:“藏室史,周藏书室之史也。又《张苍传》: ‘老子为柱下史’,盖即藏室之柱下,因以为官名。”可见,老聃学说的渊源,跟他担任周代藏书室之史应有直接关系。 老聃做的是史官,也是管理藏书的官。当时的藏书不外乎以史官作的《春秋》为大宗。此外,如《诗》、《书》早已公开传布。《庄子·天下篇》所谓“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足见这些文献并不一直在官府,已有些人 “多能明之”。至于《易》原…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小林正,退休职员,1909年8月生人,现住静冈市。作者自五十年代起,从事《后汉书·倭传》、《三国志·魏志·倭人传》中有关古代中日关系研究,对邪马台国持九州说,曾先后用一百二十余天赴现场考察。最近,作者将其研究成果《“倭国王帅升等”研究——“倭国王帅升等”乃熊本县球磨郡免田町》和《<汉书>如淳注“如墨委面”之研究》等论文寄给本刊,希望与有志于斯的中国学者共同探讨。今将其中一篇全文刊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经书引论     
《易》、《书》、《诗》、《礼》、《乐》和《春秋》六部典籍原是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整理古文献的基础上编定的,作为孔子办教育的教材流行于春秋战国之际。所谓“六经”之名,到战国后期才出现,见于《庄子·天运篇》和《荀子·劝学篇》。但是,当时未被社会承认,而定为一尊,成为经典著。到了汉代,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于是儒家的学说典籍便成为社会统治思想。因之,汉代文人才把《易》、《书》、《诗》、《礼记》和《春秋》称为“五经”。 有关“经”的解释,班固在《白虎通》一书中解释为“常”,即常道的意思。据此,柳宗元在《断刑篇》中…  相似文献   

9.
谱牒之学,由来已久。《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序》:“序其历谱牒》,司马迁据《帝系》而为《世表》。《周礼·春官》:“小吏奠系世,序昭穆”。郑玄注:“系世谓帝系本之居,小吏主次序先王之世,昭穆之系,述其德行。”贾公彦疏:“天子谓之帝系,诸侯卿大夫谓之世本”。所以梁朝的刘杳认为谱牒始于周代,大体还是可信的。《国语·鲁语上》有“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故工史书世,宗祝书昭穆,恐其踰也。三闾大夫屈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伟大诗人,而他就是掌管五族屈,景、昭三姓,叙其谱属的长官。周代的谱牒,已不得其详,今天我们只能看到《大戴礼记》中的《帝系篇》和后人所辑的《世本》以及见于著录的《春秋公子血脉谱》而已。恩格斯说:  相似文献   

10.
句吴与于越同属古越族,有共同的民俗,表现在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现分别谈一谈。“断发文身”是吴越的重要习俗之一。记载吴越“断发文身”的材料颇多。首先就句吴讲,《左传》哀公七年曰:“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有由然也”。《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断发文身,示不可用。”这是讲太伯、仲雍到吴地后,跟随吴越人的习俗,也“断发文身”,《论衡·四讳篇》云:“昔太伯见王季有圣子文王,知太王竟欲立之,入吴采药,断发文身,以随吴俗……曰:吾之吴越,吴越之俗,断发文身”。所以《风俗通义》云:“裸国,今吴郡也。被发文身,裸以为饰”。《论衡·书虚篇》云:“禹时,吴为裸国,断发文身。”可见,吴地的土著本来就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正因为如此,故句吴立国后,就把它作为“国俗”。凡是投顺吴国的入,都必须服从这种“国俗”。《左传》昭公三年载:“吴灭徐,徐子章禹断其发,……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在本文上篇中列举从汉代始的四十余例“×持”式构词,认为“持”应是虚义的动词词尾。在此下篇再论“迟”和“持”兼有动词和形容词词尾的性质。下面是“迟”作动词词尾的一些词例和书证。“迟”或“持”有时交叉混用,或异写成另外的字。钦迟。《晋书·陶潜传》:“剌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又《殷仲文传》:“东阳,无忌所统,仲文许当便道修谒,无忌故益钦迟之。”符定一《联绵词典》释此词时引《汉书·杜周传》“少言重迟”句谓:“盖‘迟’犹‘重’也。”甚误。饮迟之义为敬仰,由“钦”字来,与“迟”全无关涉。“重迟”中“迟”为迟顿义,与“钦迟”中全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无论读《论语》或研究《论语》的人,都会对《论语》编次的杂乱无章感到头痛。朱嘉《论语集注·学而第一注》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他认为《论语》各章还是有中心和目的的。不过,就《学而篇》而言,每句话就是一个中心,如果都是“学者之先务”的话,那“先务”也就太多了,还哪里算得是“先务”呢?刘宝楠《论语正义》认为“当孔子时,诸弟子撰记言行,各自成篇,不出一人之手,故有一语而前后篇再出也。”这或者接近实际,也可能就是编次杂乱的原因。汉代的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论,善者从…  相似文献   

13.
《刽子手之歌》的"美国存在主义"主题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宏 《学术交流》2003,(12):168-170
《刽子手之歌》是诺曼·梅勒的代表性作品。文中的主人公加里·吉尔摩是典型的"美国存在主义者",他的心理特征和反社会行为高度浓缩了诺曼·梅勒的"美国存在主义"这一人生哲学,即:你不能逃避自己,你必须面对自己。面对异化的20世纪,梅勒提醒我们:"人们只有一条出路。成为美国存在主义者,并以追求感官享受和暴力行为来反抗这个异化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诗经·魏风·硕鼠》中有这样两句诗:“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对其中的“之”,古今都有不同的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说:①“之”是动词,此说源于郑玄。《郑笺》:“之,往也。”此说影响甚大。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就将“之”解释为“往”,并将此句串讲为“谁去了还长叹呢?”②“之”是句中语气词。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之,其也。谁之永号犹云谁其永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水经》一书,虽为郦道元《注》及后世“郦学”之所托始,但关于它的著者与时代,却聚讼纷纭,迄无定说。原其所以,皆因为之作注的郦道元及最早著录该书的唐初所修《隋书·经籍志》,均未言其著者与时代。而后世如唐开元间所修《唐六典·工部·水  相似文献   

16.
浙江绍兴城南会稽山,传因夏禹朝会天下诸侯计功行赏于此而得名。会稽,据说还是大禹治水之处和葬地;而春秋末期的越王勾践,史书中也说是“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的夏后帝少康庶子之苗裔。追根溯源,诚如是说乎?本文拟对此管窥所见。一大凡先秦古籍载记有关会稽者,多说是大禹朝会诸侯于此,或只说会稽是大禹的葬地,但尚未见确指会稽就在绍兴。如《竹书纪年·夏后纪》:“(禹)八年春,会诸侯于会稽,杀防风氏”;《国语·鲁语下》:“背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戳之”;又《韩非子·释邪》:“昔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氏后至,而禹斩之”;《墨子》云:“禹葬会稽,农裘三领,桐棺三寸”;又《吕氏春秋·安死》:“禹葬会稽,不烦人徒”是也。旋至西汉,不但会稽山之得  相似文献   

17.
屈原被放汉北云梦任掌梦之职考赵逵夫从《惜诵》、《招魂》看屈原被放汉北时的职屈原怀王时被疏放共两次,怀王十六年一次,只是由左徒之职被贬为三闾大夫,并未赶出都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是“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细”。“细”即“黜”,贬谪之意。《书·...  相似文献   

18.
诔辞初探     
中国古代祭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诔辞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门类。 诔辞,又称诔文,简称诔,它是古代祭文的一个大类。《周礼·春官·大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四曰会,五曰祷,六曰诔。”郑《注》:“诔,谓积累生时德行以锡之命,主为其辞也。”《春秋·(左)传》曰:‘孔子卒,哀公诔之。’”《礼记·曾子问》:“贱不诔贵,幼不诔长,礼也。”郑《注》:“诔,累也,累列生时行迹,读之以作  相似文献   

19.
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随葬品中,复盖在内棺上的彩色帛画,对它的名称,学者说法不一。这里拟对“非衣”说,提出质疑。“非衣”之称,不见文献记载。“非衣”说者,主要是根据该墓出士的两条竹简:“非衣一,长丈二尺”、“右方非衣一”,断定这里所记的“非衣”,“显然指的就是这幅彩色帛画。”遣策上所记的“非衣”,指的是什么,不便臆断,不过从文献记载和这幅帛画本身来考察,说帛画就是“非衣”,却难以使人置信。文献不见“非衣”的名称,有关于“羽衣”的记载。《山海经·海外南经》记有“羽民国”,说“其为人长头,身生翼。一曰……其为人长颈。”郭璞注:“能飞不能远,卵生,画似仙人也。”又引《启筮》曰:“羽民之状,乌喙赤目而白首。”《淮南子·地形篇》有“羽民”,高诱无注,《吕氏春秋·求人篇》  相似文献   

20.
经济日本经济的国际化趋势及其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布局 ”.“‘’‘””“””’二’.’·‘’······……《世界经济》战后日本基础结构资本存量及其国际此较····一《世界经济》经济增长与工资结构—1955年日本工资实志分析 ‘’‘”’“’.””“··················……《世界经济》日本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要点··················……《日本问题》关于战后日本的投资管理,·························一《日本问题》日本国倩的市锡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