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人员身份申请学位,是我国学位授予工作的重大改革与创新,是开辟的一种采用多渠道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途径,是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同等学力人员的资格认定、培养管理、论文答辩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人员身份申请学位 ,是我国学位授予工作的重大改革与创新 ,是开辟的一种采用多渠道地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新途径 ,是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同等学力人员的资格认定、培养管理、论文答辩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情况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大学考点情况的统计,结合同等学力人员在重庆大学申请硕士学位材料的审核结果,就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已成为提高在职人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加强目标管理,是确保学位授予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加强在职人员申请学位评估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评估是保证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质量的重要措施 ,有利于克服现实工作的弊端 ,对深化我国教育管理体制 ,促进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有重要意义。在评估过程中 ,评估的重点是学位论文 ,同时 ,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指标的量化及评估保障体系的建立也是评估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授予同等学力人员学位工作是国家现行的向毕业研究生授予学位的渠道之外开辟的一条使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获得学位的渠道,为保证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工作的质量,提高此项工作的管理水平,必须建立学位授予单位内部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6.
授予同等学力人员学位工作是国家现行的向毕业研究生授予学位的渠道之外开辟的一条使具有研 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获得学位的渠道,为保证同等学力人员申请学位工作的质量,提高此项工作的管理水 平,必须建立学位授予单位内部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英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ETMA)是我国为客观地测试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英语水平的特加考试。由于参加考试人员英语基础普遍较低,要能通过这一测试必须进行一定时间的强化训练。从成人外语学习的特点出发,同等学力人员要过英语关必须好好把握一个字-想。  相似文献   

8.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英语水平全国统一考试 (ETMA)是我国为了客观地测试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英语水平的特别考试。由于参加考试人员英语基础普遍较低 ,要能通过这一测试必须进行一定时间的强化训练。从成人外语学习的特点出发 ,同等学力人员要过英语关必须好好把握一个字———想。  相似文献   

9.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对研究生教育的有益补充 ,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已成为提高在职人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 ,满足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迫切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通过对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研究 ,作者认为 :为确保学位授予质量 ,严把资格审查关、保证生源质量是基础 ;强化目标管理 ,确保学术水平是根本 ;健全规章制度 ,完善管理体制是关键  相似文献   

10.
根据江苏省学位委员会有关文件精神,并受我校研究生处委托,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将举办2004年首届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课程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制为一年半(时间为2004年12月至2006年5月),采用双休日、节假日集中面授硕士研究生课程。按规定学完必修课和选修课共34学分以上者发给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中符合有关规定者,由本人提出申请,通过资格审查,可以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一、招生对象面向社会招收具有大学本科毕业并获学士学位,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医院管理及相关专业,工作三年以上的…  相似文献   

11.
《宿州学院学报》2014,(10):F0002-F0002
李加强,教授,1967年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1990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外语系,1999—2001年结业于安徽大学安徽省高校教师“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并获硕士学位,2011—2012年赴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作高级访学,现任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安徽省外国语言文学学会副秘书长。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规定,198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在部分学位授予单位中试点开展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工作,我校批准为试点单位之一。从85年以来共授予硕士学位116名,博士学位1名。回顾接受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十年所走过的路程,工作卓有成效,为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的优秀科技人员开辟了继续学习获得学位的机会,因而激发他们在学术上不断进取的积极性,有利于发现人才,提高科技工作队伍,对国民经济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起源于80年代研究生班的在职人员申请学位,于1990年提出“专业学位”的概念。经过1983—1990年的肇基阶段、1991—1995年的创建阶段与1996年以来的高速发展阶段,已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但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宿州学院学报》2014,(7):F0002-F0002
李玉才,教授,1963年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1984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1989-1990年结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高师培训中心中国革命史助教进修班,2001-2003年结业于安徽大学安徽省高校教师“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教师进修班”,2004—2005年赴苏州大学社会学院作高级访学,2006年8月结业于中共安徽省委“全省第一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3月1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发布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3个文件。这是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首次印发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文件。这标志着从今年起,我国将系统构建以学位授予单位为第一质量主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教育行政部门将更多地实施事后和宏观监管,改变过去以政府为主、重视  相似文献   

16.
美国、加拿大与中国同等学力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比较文化的观点出发,通过对美国、加拿大的在职工商管理硕士教育与中国的同等学力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认为无论是中国的同等学力研究生教育还是美国、加拿大的在职工商管理硕士教育或半日制职业研究生教育,都是各自国家发展和完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培养高层次研究与管理人才的有效途径,对促进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清华学人     
王战军 教授 1956年出生于河北省邯郸市,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自动控制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2年留校任教,曾任助教、讲师、副教 授、教授。1996年4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管 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筹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任副所长、所 长。1999年调入清华大学,任全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 所所长。主要兼职有: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评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 长;《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杂志编委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 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中国研究生》杂志编委会副主任;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 职教授、博士生导师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展望 ,认为精心制定一部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 ,对指导学院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建设是龙头 ,而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相互促进 ,是建立学院办学特色的基础。进入 2 1世纪 ,学院要成为做学问、造就创新、创业人才的基地 ,到 2 0 1 0年以前 ,力争学院的重点学科应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 ,所有的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聚集一批优秀的师资 ,全面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提高教学水平推进学院的全面发展 ,建成一所名副其实的省重点大学。  相似文献   

19.
高树标浙江平阳人。200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山水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2009年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现为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20.
一个省的研究生教育发展状况是学科建设水平、科学研究能力和高级专门人才聚集的重要反映,是衡量这个省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尺度。笔者以辽宁为例,从区域视角探讨改革开放30年来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情况。辽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30年的发展历程,由于各个时期相关政策强调的重点不同,大致可分为恢复阶段、加强改进阶段、调整改革阶段和积极发展阶段。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辽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创新,在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