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孔烽 《家庭科技》2009,(11):28-28
根据多年的资料积累与长期的生活实践,我把健康老人应遵循的生活规律,总结归纳为“十二律”。我认为若能照此“十二律”生活,定能成为一个健康快乐、有生活情趣的长寿老人。  相似文献   

2.
适者有寿     
什么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被称为"中国养生第一人"的洪昭光说:"养身之道,众说纷纭,概而言之,适者有寿." 长寿秘诀:没心没肺,有说有笑 经常有人在讨教长寿的秘诀,其实我们做过调查,100个长寿老人,生活方式都不一样,唯一相同的就是心态好.没有一个长寿老人脾气火暴、性格容易激动和动怒. 有个90多岁的老太太,做饭、走路,什么都行,精神特好.人家问她长寿的秘诀,她就一句话:"没心没肺,有说有笑."其实她吃得并不是太好,吃什么呢?调查半天,最喜欢吃的是杂卤面.我们现在天天研究膳食多少卡路里、胆固醇、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等,但心态不注意,吃什么都不行.所以,心态好才能活到老.  相似文献   

3.
在日本,有位学者对200位长寿老人进行了长达5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他们的长寿秘诀可用七个“畅快”来概括,那就是:畅快进食、畅快入眠、畅快排便、畅快排尿、畅快排汗、畅快发声、畅快的性生活。专家认为,人们若能做到这七个“畅快”,就能够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4.
对广西资源县河口瑶族乡100位农村瑶族老年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山区农村瑶族老人精神文化活动贫乏,生活方面出现购物困难、经济困难、看病困难、生活自理困难等。对此,政府应弘扬瑶族居家养老传统,加快发展社区福利与自费相结合上门养老服务,为老年人组建电视频道,将上门给山区70岁以上老人诊疗纳入“新农合”的受益范围。  相似文献   

5.
提到长寿,人们自然会想到长年生活在空气新鲜、没有污染的世外桃源里,以劳为生的老人。然而,看看以下这些长寿的高级知识分子:谢大任,著名的已故医学英语教授;周碧初,与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刘靖基、强锡麟,著名的企业家;奚亚夫,外语教授,其夫人黄凤英,老一代的产科医师等,他们的年龄都在93岁以上,言语流畅,思维清晰,生活能自理。  相似文献   

6.
健康长寿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的一个新兴潮流.滨海长寿文化是北部湾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东兴旅游的内涵.应从中报"长寿之乡",深化东兴滨海长寿文化研究,保护建设好滨海长寿资源,逐步形成滨海长寿文化旅游产品链和滨海长寿文化系统成果等方面打造东兴滨海长寿文化之乡.  相似文献   

7.
回族的孝文化和当代回族的尊老敬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伊斯兰文化中尊老敬老思想和儒家文化的孝道交融结合而成的回族孝文化 ,对回族的社会与家庭生活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 ,回族孝文化中的封建因素基本得到消除 ,回族老人在家庭中的支配地位有所削弱和改变 ,但回族老人仍然普遍受到尊重和照顾。在当今社会 ,回族孝文化中的“厚养薄葬”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值得进一步倡导和宣扬。要正确地继承回族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就应处理好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与正确弘扬孝文化的关系 ;对老人的经济供养与精神赡养的关系 ;强调后辈的尊老敬老与鼓励老人自强自爱的关系 ,努力使中华民族尊老、养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长久传扬。  相似文献   

8.
肖东 《家庭科技》2010,(1):28-28
有哲人云:“活着,快乐就好。”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始点和终点。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快乐人人向往,老人尤甚。根据本人十年退休生活的体验,要快乐随身,必须坚持做到“四知”——知足、知善、知乐、知变。  相似文献   

9.
林饶 《家庭科技》2009,(7):28-28
无数长寿老人的养生实践证明,养生之道在于"度".只有认识了这个"度",把握住这个"度",运用好这个"度",才算学到了养生的秘诀,悟出了养生的真谛,也才能实现长寿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抱怨是发泄消极情绪、维持心理健康的一种手段。然而多数老人并不会抱怨,而只是一些琐碎的、毫无意义的唠叨,这样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激化矛盾,影响身心健康。调查表明,会抱怨的老人,能有效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使自己保持更平和的心态,从而不容易患一L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更强,更容易长寿。  相似文献   

11.
有这样一位老人,活到100多岁还腰板硬朗,行走自如。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社区举行的乞巧节“穿针引线”巧女大赛中,这位老人竞战胜了众多年轻的巧姑娘,一举夺得“巧女大赛”的桂冠。她就是家住苏北东台市东台镇金墩社区的103岁老人吕振连。  相似文献   

12.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就人的健康而言,也是如此。随着岁月的推移,无病的“完人”大概不多。据统计,真正无病“老”死的人只占10%左右。因此,人老体弱的带病者何以长寿,则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体弱者是否一定与长寿无缘?据美国人寿保险公司对数百名年逾百岁的老人调查,其结果却令人惊讶  相似文献   

13.
论文化环境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才能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呢?我们认为文化环境对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加强文化环境建设,是推进人…  相似文献   

14.
《徽州社会科学》2009,(2):I0004-I0004,F0003
屯溪区五保户集中供养标准达到4000元/年/人,分散供养标准达到2600元/年/人。全区已审批纳入发放范围的“五保户”有50人,其中集中供养人数21人,集中供养率达42%,解决了五保老人的后顾之忧。老人们居住的宿舍里有彩电、衣柜、卫生室,大大方便了老人的生活。住在敬老院的老人们开心的说:“这里吃得好,住得开心!”  相似文献   

15.
我国老年社会学的一些新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皆有老,这是个自然规律。但人老了,还要生活,还希望健康,希望长寿,希望幸福;人老了,仍然还有思想,还要活动。对于一个个老人来说,生命有一定的限度,生命终结了,他的希望、要求和作用也就结束了。但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新陈代谢没有止期,老人们会一代代一批批地出现。对于他们的生活与期求,社会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现代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不同,文化历史传统和价值观也各不一样。在不同的社会,对老人的幸福悲欢,也就会有不同的理解。老人们的晚景也将因阶级、教养等等原因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李鑫 《家庭科技》2010,(5):36-36
中国畸形的“和为贵”传统文化培养了一大批畸形“好人”。这些人性格软弱,从来都不敢表达自己不好的情绪.他们或她们对人际关系很看重.但是又不懂得人际相处之道。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种简单化的人际交往方式.就是尽量对别人好.在发生冲突的时候尽量委曲求全.用他们自己的话说,是做一个善良的人。我们的文化也支持他们这样做,认为这就是善良的人。这也就是女性当中所谓传统的“贤妻良母”和男性中的“老好人”。  相似文献   

17.
鲍捷 《家庭科技》2013,(2):35-35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会不可避免地走下破路,但如果在生活中能常做到以下“十练”,就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放缓衰老的脚步。练大脑练书法、画画、下棋、弹琴既休闲又健脑,非常适合老人。吃饭时细嚼慢咽,能加速头部血液循环,保证大脑供血量。常叩齿也有同样效果。此外,坚持每天读书、看报、听广播,做读书笔记,或者把当天的新闻和生活琐事记录下来,是锻炼老人记忆力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 高龄老人,系指80岁及80岁以上的老年人.目前我国约有500万80岁以上高龄老人.从长寿水平,即80岁及80岁以上老人比例来看,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时,长寿水平全国为4.46,广东为4.64,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国已上升到6.59,广东升至8.60,比全国高出30%,上海更达到11.79%,已属于较高水平.长寿水平的提高标志着高龄老人的增多,它是人口平均寿命提高的结果.解放前,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仅为35岁,50年代上升到57岁,80年代上升到67.9岁,目前已达69岁,短短30多年,我国人口平均寿命提高了30多岁,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医疗保健事业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学界颇盛行各种“决定论”,诸如“文化决定论”“制度决定论”等等。其实.任何单一的“论”对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都难以起到“决定”的作用。因为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原本就是万象纷呈,而其间的关联又绝非是那么简单划一的。  相似文献   

20.
祝欣 《家庭科技》2006,(11):8-8
在年轻人嘴里,“老人”一词总是和“保守”二字离得很近。我们不服。有现代青年、现代女性,老人就不能“现代”吗?那么,现代老人的特征是什么?现代老人与传统老人有很多观念上的差异,这里只举出三例,“抛砖引玉”,也许能激发您更多的思考,进而改变您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