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北宋庐州合肥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史称“闾里童稚妇人,亦知其名”,“小夫贱隶,类能谈之”,足见其在历史上的影响。 包拯于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因父母年高,辞官归里,后又守父母之丧,“十年无宦”,以孝闻于乡里。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守丧毕,重新入仕,先后知天长县、知端州,然后由地方官转入京官,历任开封府尹、御史中丞、三司使直至枢密副使。包拯从政二十余年,官阶由小至大,执法活动范围由地方到  相似文献   

2.
“理财”在宋时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宋时的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甚至繁荣程度空前,但是政府却一直财政拮据,入不敷出。“军国所资,咸出于租调”,北宋的田赋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半,所以政府对田赋的管理是财政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北宋政府对田赋的管理比较完备,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中央政府希望通过调整赋税来实现治理国家的目的,必须关注区域性、土地增减以及赋税执行人等变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试论包拯的知行统一杨荣(淮南师专淮南232001)包拯,字希仁,是我国北宋中期的政治家,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清官。他从政25年,清正廉明,直言极谏,躬行不懈,实事求是。包拯执法如山的威名可谓,家喻户晓;他为官做人的另一面“知行统一”,知错必纠,更能显...  相似文献   

4.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卒于宋仁宗嘉佑七年(1062)。他自28岁中进士起进入仕途,既担任过县、州、府的地方长官,又掌管过财政和物资转运的工作,还做过谏官和枢密副使。包拯一生清正廉明,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有敏锐的洞察力,其在政治、经济、法制方面的改良主张与实践,史学界早有评述。今年正值包拯诞生1000周年,本文拟从军事思想的角度,着重探讨包拯在治军与边防方面的突出贡献,以期填补这一历史人物研究中的一个空白。一、北宋中期的边患与包拯的忧虑北宋王朝的外患主要是辽和西夏。北宋初期,宋太祖和宋太宗因集…  相似文献   

5.
北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李觏(1009——1059),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理论上的支持者,也是王安石“熙宁变法”舆论上的先驱者。他对北宋社会作过深刻的剖析,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挽救赵宋王朝濒危的方案。他的政论文章,曾被人们誉为“医国之书。”他的经济思想,是我们研究北宋社会的宝贵资料。本文想从李觏在土地、赋税、财用三方面的主张来探讨他的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6.
宋代醋的生产始终处于官府的控制之下。北宋晚期,抑勒配卖官醋逐渐演变成白科;到南宋醋息钱已经完全赋税化了,成为地方杂税。醋息钱赋税化过程是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中商业利润演变为赋税的普遍现象的一个缩影,这一现象是导致民族手工业不能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包拯与改革     
(一)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他生于宋真宗成平二年(999年),卒于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基本上和真、仁两代相始终。 北宋真、仁两代,从经济上看,是北宋的繁荣期,但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激烈,全国半数以上的耕地集中在地主手里,官僚集团剧烈膨胀,由宋初不足一万、真宗景德中的一万余员,到仁宗时的二万余员,军队也由宋初的二十几万,发展到仁宗时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礼让”还没有成为一个词或习用短语,《里仁》篇出现的两例“礼让”为先秦儒家文献所仅见。从北宋邢昺到现代主要注本类似“用礼让来治理国家”的阐释,均脱离先秦汉语实际,也偏离了孔子原意。《颜渊》篇“子贡问政”章的“去食”,依上下语境的对应关系以及周初制度、儒家主张,应指官府免除赋税、国家停征储备粮食。儒家强调以德治国、以礼治国、低税率经济制度等,虽然是以恢复周初“礼制”为路径,缺乏因时而变的勇气,尤其是过度强调“礼”的仪式化,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仍然是最具民本思想的政治选择,具有时代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9.
包拯是北宋著名"清官",于民间有着巨大的影响。包拯在其一生的司法活动中,提出并实践了以"清心"、"直道"为核心的司法道德观念,要求司法官吏应具备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刚正不阿、依法办事、执法如山等职业道德。这种司法道德观对于今天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仍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包拯与中华民族精神郭学信在中国历史上,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包拯可以说是一位声名喧赫、影响深远、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他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一直成为人们所称道的对象。包拯同代人吴奎在《包公墓志铭》开头这样讲:“宋有劲正之臣,日‘包公’……其声烈表爆天下人之...  相似文献   

11.
在北宋的政治舞台上,范仲淹深受人民拥戴。他主张革新,敢于直言,成为“庆历新政”的领袖之一;他立德、立功、立言——为人、为政、为文无不从爱民出发;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集中反映了他的爱民思想。范仲淹锐意改革,指陈政事,是他爱民思想的主要体现。从真宗至仁宗,赵宋王朝有江河日下之势。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官僚机构庞大,文恬武嬉,辽与西夏屡次侵犯中原,“俘掠人民,焚荡庐舍”,致使“农桑废业,闾里为墟”因而兵员剧增,全年赋税用于养兵的竞达六分之五。辽与西夏的首领欲壑难填,而赵宋王朝一味屈辱求和,许以大量白银、绸绢、茶叶,以致“国帑虚竭,民间十室九空。”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北宋统治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为视角,探讨包拯财税思想之“四因”,即“薄赋敛,宽力役,救荒馑”的“本因”,“轻徭薄赋、救助荒馑、废榷减冗、兴农兴商”的“物因”,自身与政府百姓内外需求合力的“动因”,以及“改革经济弊制、增长财政收入、改善民生”的“极因”。透过“四因”间必然的逻辑架构,阐释“极因”作为包拯财税思想的“目的因”,是包拯财税思想的至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今合肥)人。天圣五年登进土第,累擢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嘉祐六年迁给事中、正三司使,拜枢密副使。薨于位,赠吏部尚书,谥孝肃。他是北宋中期有名的政治家。 (-)清心直道,刚而不愎。包拯“生于草茅,蚤从宦学,尽信前书之载、窃慕古人之为,有竭忠死义之分。确然素守,期以勉循”。可见他从小就读书刻苦,抱负高远,立志为国家尽力。他二十九岁考中进士,初授大理评事,知建昌县,续改监和州税,可是他“以亲老侍养,不仕宦  相似文献   

14.
包拯,字希仁,生于来其宗成平二年(公元用9年),死于宏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是北宋时期庐州合肥(现在安徽省合肥市)人.包拯少年时就勤奋好学,且很有正义感,成年后十分注意砥砺自己的思想和节操,立志做一个政治上有所作为和情提高尚的人。来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未到而立之年的包拯就中了进上甲科,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公无1038年,包拯出任天长县(现在安职省天长县)知县,此后历任端州知州、监控御史、三司产部判官、京东及陕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都到使、江宁及开封府知府、三司使、枢密副使等职务.他为官二十…  相似文献   

15.
清朝政府通过从康熙“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到雍正“摊丁入地”的赋役改革,建立起完备的赋税制度。丁银和地粮是清代赋税的基本内容。康熙的不加丁赋政策,首先使全国的丁银总额固定下来。雍正年间的摊丁入地,又利用地亩稳定性的特点,使得业已固定的丁银总额更易征足。由于地亩本身的增长变动不大,地丁合一实际上使得清代赋税正项征收总额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从财政收入的组织功能上看,清代赋税制度呈现出鲜明的定额化特点  相似文献   

16.
陈宏德 《老友》2009,(6):51-51
北宋时代的包拯,曾任监察御史、开封知府等职,为官刚正,执法严明,权臣贵戚为之敛手,是有名的清官典型。包拯60寿辰时,他吩咐家人一律不准收礼。谁知第一个来送礼的居然是皇帝。大概负责送礼的太监也知道包公不收礼的规矩,但皇上差遣,办不  相似文献   

17.
包拯字希文,公元九九九年生于庐州合肥县,公元一零六二年死于北宋首都开封府,终年六十四岁。包拯墓葬,有文字可考的两处: 一处座落在安徽合肥市。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成书的《大明一统志·庐州》载:“包拯墓在府城东十八里,地名双阙”。明崇祯《庐州府志·合肥县》载:“参政包孝肃公拯墓,在县东十五里,自子繶以下皆附葬”。嘉庆八年《合肥县志》也有类似记载。《包氏宗谱》包拯墓图上注:“墓在庐州府  相似文献   

18.
周世宗柴荣改革琐议黄晓华“五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战争之频繁,赋税之繁重,法制之混乱,都是历代少有的。但“五代”又蕴含着由乱而治重新统一的历史因素,北宋的统一及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确立,实际是这一历史时期发展变化的结果。后周正处在这一发展演变的关...  相似文献   

19.
提起包拯,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宋元以来,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各种形式,把包拯打扮成“清官”的典型,“为民清命”的“青天”,借以宣扬儒家的“德治”、“仁政”和“忠孝节义”那一套孔孟之道,欺骗和毒害劳动人民,调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反动统治的“长治久安”。但是,包拯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主导思想倾向是什么?在批林批孔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用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永锡尔类”的“类”当训为“善”;“无苛政”的“苛政”是“繁杂的赋税”之意;“管仲以其君霸”的“以”应释为“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