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吴三桂于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率先发难的“三藩”叛乱,不仅给刚刚挨过明末清初战乱之苦的广大百姓带来新的灾难,给刚刚在中原确立统治地位的清王朝造成空前严重的危机,而且又引起了统治集团内部在一系列问题上的分歧和争论。其中,浙江地方当权者和清廷之间关于叛乱期间浙江财赋问题的论争,就颇为激烈。康熙十三年三月,藩驻福州、割据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响应吴三挂而叛。浙江与福建联疆,“闽省突变,浙壤震惊”。耿精忠叛乱伊始,即“分兵三路北伐。一由东路,取浙  相似文献   

2.
清朝的康熙,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长达六十一年,几乎占清朝统治时间的四分之一。在这六十一年内,康熙守成兼创业,顺应国情民心,励精图治,平定三藩叛乱,收服台湾,粉碎少数民族中上层分子掀起的分裂阴谋,胜利地完成了巩固统一的战争,对抗御沙皇俄国的侵略,制止民族分裂,维护河山统一,作出了很大贡献。文治武功极一代之盛,诚不失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理所当然地赢得了高声重望。据清代史料记载,康熙从一六八一年平定三藩叛乱,到病死的前一年,即一七二一年,四十年内,每当军事征战或者政治半争取得重大胜利时,文臣武将,藩王贝勒和少数民族的首领,纷纷要求给康熙上尊号,加徽号,歌功颂德,数达十二次之多;但是,康熙在胜利面前,在赞美声中,保持了较为清醒的头脑,从不“侈然自足,为无谓之润色”,总是“谦挹有素,终不之许”。这种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相似文献   

3.
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南境的大红山(蒙语惯称“乌兰布通”),是一个盛载光荣史绩的著名的古战场.将近三百年以前,一六九O年(即康熙二十九年),我国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以噶尔丹为首的反动叛国集团,在沙俄侵略势力唆使和支持下,发动大规模的武装叛乱,蹂躏内蒙古东部,威胁首部北京,严重地危害祖国的独立、安全和统一.以康熙帝为首的清朝中央政府,为平息噶尔丹叛乱采取了坚决有力的措施,在乌兰布通地区集结重兵,组织会战,痛歼叛匪主力,取得了平叛安边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4.
清前期四川和台湾移民政策之比较刘正刚清代移民在我国人口迁移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清代也是汉族人口向边疆地区的大扩散时期。自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以后,国内形势基本趋于稳定,史称清前期的康雍乾三朝为“丁男不知兵革之患,亭障从无烽隧之警”①的太平盛世。在这...  相似文献   

5.
康熙即位时,清朝虽君临全国已十有七载,但政权基础仍然是很不稳固的,用顺治遗诏中的话来说,是“国治未臻,民生未遂”。康熙即位后,鳌拜党比弄权于内,三藩割据窥视于外,噶尔丹骚扰破坏于西北,故明余孽负隅顽抗于东南,分裂和内战的幽灵正在向康熙这位娃娃皇帝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康熙从巩固清朝封建统治的目的出发,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亲政之后,除了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实行一系列富国利民的政策外,康熙深知:“致治之道,首重人才”和“选贤任能,为治之大道”。是以终其一生,在人才的罗致、培养和使用上颇下苦心,“虽垂老而倦倦不息”。终于依靠政策与人才这两把钥匙,打开了“盛世”的大门。尽管物换星移,康熙之世去今已二百余年,经而康熙的用人由于阶级局限也和我们宗旨不同,目的迥异,但他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方面的验,是值得探讨的,也是可以引以为鉴的。  相似文献   

6.
姚启圣,字熙止,浙江会稽(绍兴)人。康熙二年,以汉军镶红旗举人授广东香山知县。八年,以“擅开海禁,被劾夺官”。香山罢官后,从事贸易,盈利颇丰。康熙十二年,三藩之乱爆发,次年,耿精忠叛军入浙江境,陷温州傍近及台、处诸属县。姚启圣与其子姚仪捐资招募勇士数百,投效奉命大将军和硕康亲王杰书军前,权署诸暨知县。十四年,由于  相似文献   

7.
论乾隆治政     
一、乾隆治政的成就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是清代中期的著名君主。他在位六十年,又当太上皇三年多,享寿八十九岁,是我国历史上实际执政时间最久、享年最高的皇帝。在他君临天下的六十多年中,我国在政治上,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斗争,平定了国内叛乱,巩固了国家统一,建成了一个拥有自外兴安岭至南沙群岛,自葱岭、巴尔喀什湖至库页岛和台湾的广阔疆域的强盛的封建大帝国;在经济上,继续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增长,封建经济发展到我  相似文献   

8.
清初,台湾尚未统一,清政府一直推行海禁政策,以隔绝内地人民与外界的联系。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台湾郑氏败亡后,清政府宣称:“海内一统,环宇宁谧”,遂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开放海禁,谕示“满汉人民视同一体,应令其出洋贸易,以彰富庶之治。”并在沿海设置四海关;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负责管理中外贸易、征税、辑私等事务。指定外商可在上述四口互市。但不到八十年,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又以“民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为由,关闭了三个海关,只准外商在广州一地通过“公行”进行贸易或交谈有关事宜。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渐多,故将旧有之“关”称之为“常关”,新设之“关”称之为“海关”或“新关”,以示区别。  相似文献   

9.
封藩制与初明军权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元战争的硝烟尚示消散,朱元璋便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未来专制政体的设计和建设。在强化专制皇权的一系列措施中,封藩是关键环节之一,而它的施行,又投给初明政治以浓重的阴影,对此不可不详加探究。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告祀天地。登临宝座,建立了朱明王朝。次年四月,朱元璋即“编祖训录,定封建诸王之制”(《明史·太祖本纪》)。三年四月,“择名城大邑,豫王诸子”,待其壮而遣就藩服。正式确立了封藩制。对于朱元璋封藩之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清初三藩之乱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作者根据对当时各阶层动态的分析,认为三藩之乱虽带有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性质,但实质上却是一场分裂割据与维护统一的斗争;同时还指出了康熙在平定三藩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中国出现统一、安定的社会局面所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初台湾郑氏政权逐渐蜕变为与清政府相抗衡的地方割据政权,且日渐腐朽。康熙初年一个空前未有的幅员广阔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正在形成。台湾与大陆的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清政府力主和谈,促成统一,坚拒“别立乾坤”。澎湖之战后,郑氏政权终于做出正确抉择,实现了统一。其间之和战给予我们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2.
四、清代台湾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1683年,清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后,8月间遣师渡海进攻台湾,这时郑经已死,其子克塽降,从而结束了二十三年郑氏政权在台湾的统治。自此台湾在清朝中央政府这一全国政权的统一管辖下达二百一十二年之久,进一步加强了和祖国大陆之间的密切联系,促使台湾各族人民和大陆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面,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3.
《康熙微服私访》续集现正在大陆热播,而此前《康》剧的制片、亦是剧中演员的邓婕又在台湾上演了一串“好戏”。 98年9月上旬,邓婕赶完了在“康熙微服私访续集”中的戏份,便应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和联合报系、华视等单位合办的“1998红楼梦博览会”之邀到台湾访问,两岸“凤辣子”相见,“一品夫人”喜遇,戏中同戏,戏外又有戏,着实让台湾媒体狠炒了一回。  相似文献   

14.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清朝初年,台湾为郑氏所据有。为了收复台湾,清政府先后同郑氏集团进行了11次谈判。由于清政府缺乏坚强的军事实力,郑氏没有诚意,结果失败。在此期间,清政府曾经采用经济封锁手段,促其归附,也未能如愿。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改变策略,以战逼和,命施琅统兵进攻澎湖,一举攻占了澎湖列岛,歼灭了郑氏集团的军事力量,进而展开政治攻势,促使郑氏集团接受招抚条件,最终实现了台湾的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15.
乌兰布通之战是一场胜负未明的战争。此战清军伤亡多于准噶尔军,而且在形势对清军有利的情况下,致使噶尔丹逃逸,失去一举歼灭的机会,导致康熙三次亲征,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16.
一、西北形势安危与平藩战争全局的关系康熙十二年(1674年)十二月南方的藩王之一,兵力最强的吴三桂叛变了。其起因由于撤藩,先是藩王尚可喜称病请归老辽东,以子之信继镇,康熙帝玄烨只准归老撤藩,不准其子继镇。继而吴三桂与另一藩王耿精忠也请求撤藩,以此窥探朝旨,康熙即下谕三藩并撤。于是,吴三桂首揭叛旗,战争爆发。清初在南方的藩王势力总共四部:平西王吴三桂镇云贵,平南王尚可喜镇广东,靖南王耿精忠继其父继茂镇福建,另定南王孔有德镇广西。后有德被明将李定国围困桂林,自缢,部属由共婿孙延龄统辖。吴三桂一反,耿、孙及可喜子之信相继俱叛。与共同时,各地汉籍将领纷纷脱离清朝,战火燃遍南北各省。吴三桂即在发动之月,杀云贵总督甘文焜、云南巡抚朱国治,降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进占湖南沅州、辰州  相似文献   

17.
1.清朝统一新疆之前的新疆的状况 清代对新疆是极为重要的时期。由于清朝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遏制了新疆从祖国分裂出去的阴谋,重新统一了新疆,故其意义十分重大。 十六世纪后期,在厄鲁特蒙古中逐渐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和土尔扈特的四个大部分,共同组成“丘尔干”(盟会),以和硕特部为首领。 十七世纪初,准部逐渐强大,四十年代准部取代和硕特为厄鲁特首领,准部贵族统治厄鲁特各族后,对清政府仍然保持着地方与中央的隶属关系。在噶尔丹(1670年掌权)统治初期,隶属关系进一步发展,准部贡使连绵不绝。1688年(清康熙27年)噶尔丹在沙俄煽动和支  相似文献   

18.
三藩之乱时期,王辅臣投降后,收复汉中、兴安是西线清军的下一个作战目标.清军统帅图海曾两次上疏康熙并进京密陈,提出进兵汉中、兴安的计划,但均被康熙否决.图海进兵计划之所以被否决,主要是康熙推行以湖广为重的战略.但是,这种战略也最终导致西线战事长期拖延.当康熙决定推行三路围剿云南的作战计划,要求西线清军进兵汉中、兴安时,遭到将领孙思克、张勇的反对.孙思克、张勇出于对冬季进兵的担忧以及蒙古威胁的考虑,反对进兵,是有一定道理的,并非康熙所批评的“消极进兵”.  相似文献   

19.
清代有关高山族平埔人习俗见闻的诗词,创作年代大致在康熙统一台湾(1683)至光绪于台湾正式建行省(1885)的二百多年间。作者多系天朝钦命的御史、巡抚、知府,或受命探矿、教谕、编修等公职,甚至有如丘逢甲这样被誉为近代台湾“诗界革命巨子”的著名爱国志士。他们在任职视事或公余游览期间,吟咏大量以“番俗”风情为题的诗词,不乏“清丽婉约,深得古竹枝之遗”的竹枝词。其中涉及社会形态、经济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宗教巫卜等,是研究汉化之前的平埔人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0.
陈梦雷是清代著名学者,是《古今图书集成》的编纂者,他的一生因“三藩之乱”而浮沉:被贬沈阳17年,赦免回京后担任康熙帝三子允祉侍从19年,雍正即位后再贬黑龙江卜魁。他一生中交往时间最长、感情最深挚的朋友是杨文言。他们相识相知于耿精忠叛乱闽中时期;乱后,杨文言帮陈梦雷脱困;陈梦雷贬谪沈阳时期,他们书信往来,互相勉励;陈梦雷担任允祉侍从后,举荐杨文言入幕,与其联璧共纂书籍。他们患难与共,互促互助,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友情之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