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谢小九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中世纪;欧洲处在黑暗的封建时期。文化上,除了基督教和神学,别无其他。公元9-11世纪,经院哲学兴起,12-13世纪达于极盛.过去,学术界对经院哲学的评价已经众所周知,即经院哲学名为哲学,实际上还是神学。是“神学的婢女”.神学与哲学,区别在于一为“信仰”之学问,一为“理性”之学问。基督教神学是诠释基督教教义的学问,核心便是宣扬“理性”之荒谬和“信仰”之崇高。自公元5世纪圣·奥古斯丁创立神学基本体系。许多世纪一直被教会奉为经典,代表正统权威。它又称“教父哲学”.经院哲学兴起后,在神学内部挑起争端,提出所谓“个相”与“共相”之间的争论,即关于事物的“个别名称”与“一般概念”谁先谁后问题的大辩论,出现“唯名论”与“唯实论”的对立两派,最后争论还是落实到“理性”与“信仰”的关系问题上。两派唇枪舌战,争斗不息。若按传统观点评价,经院哲学还是神学,还是一种单纯宣扬宗教信仰的学问。这样,便不能看出经院哲学与奥古斯丁创立的神学有何不同,也不能看出经院哲学兴起有何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溥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6-82
安瑟伦,在西方哲学史上被尊称为最后一位教父和经院哲学之父。在思想上,安瑟伦继承了奥古斯丁的衣钵。基于奥古斯丁主义的传统,安瑟伦提出了“信仰寻求理解”,这一口号可以看作是整个经院哲学的定义和基础。安瑟伦在中世纪思想史上有两大贡献,一是提出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一是提出关于救赎论的“补赎说”。 相似文献
3.
刘周全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2)
儒学在汉代被神化和宗教化,但中国与欧洲中世纪历史状况不同,儒学在汉代之后宗教地位下降,它的宗教性和孔子神化受儒家本身的批判和道教、佛教的冲击,再加上儒学与皇权的关系,又使它表现出明显的学派性.这一点很象西方经院哲学的二重性。从比较两种经院哲学这个新角度看二者的相似之处,不能不得出儒学有宗教性和学派性两个维度这个合适的结论.人们经常把儒学的一些观念当作历史传统,透过表面观点进行深度历史价值的思考,不能不看到经院哲学式的思维方式给中国哲学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4.
姜文闵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一译烦琐哲学.后一译名仅仅反映出经院哲学论证方法的烦琐的一面,而不能反映经院哲学的基本涵义.如果根据烦琐哲学这一中译名,望文生义,作出纯然消极的理解,则失之偏颇了.问题还主要地不在译名..在有的著作中,对经院主义的解释也是片面的,说经院哲学“不去研究自然和周围的现实,而致力于从教会的一般信条中作出具体的结论,并规定人们的行为准则.”这种解释抓住了经院哲学脱离实际的、烦琐的一面,却忽略了经院哲学注重论证、发展理性的作用.本文试图考察经院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多方面地、历史地评述其利弊得失.这对深入理解哲学的发展史和对现实某些问题作哲学的反思,是会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石海霞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宗教作为当前世界各国客观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对于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民的日常生活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罗马天主教在法属殖民地——新法兰西建立之初就传到了加拿大。1763年的英国征服之后,法国根据《巴黎和约》的规定将新法兰西割让给了英国,成为英属殖民地。这一历史事件给早期加拿大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让罗马天主教也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岁月,但它对法裔教徒的重要性却维持了下来。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平行现象”试图对早期的经院哲学与哥特式建筑进行比较,一方面强调早期经院哲学的神学思想对哥特式建筑的理论支持,看到“点”的相似,另一方面深入早期哥特式建筑的具体应用和变现,以求能从“线”和“面”上展现与经院哲学的渗透关系。 相似文献
7.
田玉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
明末清初天主教的在华传播,对当时中国民众的皇权观念、祭祖祀孔、丧葬礼仪、迷信风气和妇女形象等世俗人心具有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宣传了宗教上的平等意识。这有利于中国人民的思想启蒙。这种冲击和影响只是传教活动的客观作用,而且仅限于天主教徒内部。至于对教外人士的影响,显然很小 相似文献
8.
张敏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18(4):39-42
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从根本上来说是关于神学的哲学 ,其世界观、价值观是建立在对虚无飘渺的上帝的信仰以及盲目崇拜之上的 ,其方法论也体现在对上帝的论证之中 ,繁琐、空洞、教条是其主要特征 ;但是经院哲学客观上起到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对于理性与信仰、人性与道德、自由与必然等方面的论证给以后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中也有一些合理的成分 ,我们应该用批判、继承的眼光去看待它 相似文献
9.
文艺复兴与天主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童自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2):8-12
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文艺复兴与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代表天主教之间 ,由于社会现实的巨大变化和诸多的文化因素 ,不仅有对立和抗争 ,而且有传承乃至合作 ,不仅有变异而且有遗传 ,不仅有本质差别 ,而且有血脉相连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天主教机关报《圣教杂志》上刊载的《真道剧谈》是一出颇具代表性的利用本土戏曲手段实现教会价值判断的剧作,它对研究中国近代教会戏曲活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周勇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3)
天主教在中国的历史是一部外来文化与中国固有文化冲突与互渗的历史。千百年来,尽管它偶有辉煌,但始终都未能成为中国人的普遍信仰,直到今天,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它都被人们当作外来文化而遭蒙隔绝和漠视。当人们在寻找宗教寄托时,它又总是人们特别是广大农民在对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之后的最后选择。天主教会内部也在一再高唱“本地化”、“平民化”、“社会化”、“民主化”的同时,并没有真正从自身和环境中找到一条摆脱困境的兴盛普及之道,而始终处于“不与本地文化融合就没有生存的土壤,反之又会丢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神学特点而丧失其存在的意义”的二难选择之中。 尽管如此,天主教在中国仍然拥有相当数量的追随者,不论是在文化发达的城市还是偏 相似文献
12.
16世纪后期天主教在广东的传播与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汉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3(1):127-131
本文对16世纪后期天主教为何以广东作为在中国传教的入楔点,以及在广东传播的三个阶段(澳门、肇庆、韶州)作了全面的考订和阐述。对当时教会内部有关在华传教方针的分歧和争论,以及传教方针调整后所体现的特色也作了相应论证。文章强调,由于传教活动"学术含量"的增大,因而它在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就更为显著,广东之所以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起先导作用,实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杨靖筠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9(1):122-126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宣布信仰自由,允许各种宗教存在。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后,为了巩固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继续实行开明的宗教政策,为各种宗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元朝政府一方面尊重各种宗教,另一方面也对其加强管理,设立崇福寺管理天主教,元朝政府与罗马教廷也互派使节进行了初步的接触,天主教传教士孟高维诺就是以罗马教廷正式使节的名义来华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14.
乐峰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9(5):15-20
该文介绍了中国天主教的由来和发展、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方式以及天主教教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学)相结合的共同点,阐述了著名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如何推行天主教儒学化及其影响,指明了天主教传教士在“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方面做出的贡献以及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要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周德全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Z1)
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中国天主教教会对此反应迟钝。本文介绍了马相伯针对这种变化所提出的天主教中国化的主张和建议,认为马相伯在天主教中国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的西班牙政治生活中,左派和天主教的冲突始终占主导地位。教会在西班牙既是稳定秩序的堡垒,同时也是各左派政党取得合法地位并图谋取得政权的最重要障碍之一。1939年,佛朗哥获胜以后,教会和天主教成为西班牙政体的主要思想支柱。最近四十年来,尽管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天主教教会的存在及其影响仍然继续给西班牙带来紧张和麻烦。 相似文献
17.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十九世纪中期,天主教在中国内地广泛深入地传播,成都的教会学校也随之兴起。从1860年起,天主教在彭县白鹿乡先后办起了“无玷书院”(相当于小学)、“邻报书院(相当于中学)和“神哲学院”(相当于大学),成为成都地区教会学校发展中心。本义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有关材料和实地调查,对其历史来源和办学情况作一考述,以提供一些参考的素材。 相似文献
18.
王守中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8,(4)
西方天主教早在中国的元朝和明朝就已传入中国,后来被清政府严厉禁止,中断了一百多年。到鸦片战争前夕,西方教会势力又以澳门、马六甲和新加坡为基地,积极地向中国发展。虽然当时清政府禁止外国人在中国传教,但是那些披着宗教外衣的侵略分子,已偷偷地潜入中国进行非法活动了。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武力相威胁,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它们都把在中国传教作为条约的一项重要内容。于是,西方传教士们便以大炮为后盾,以不平等条约为护符,成批地窜进中国的广大城乡,进行各种侵略活动,犯下了罄竹难书的种种罪行。 相似文献
19.
贺骥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4)
海因里希·伯尔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和介入政治的作家,他推崇耶稣的登山宝训,提倡原始基督教的博爱精神,他从原始基督教的道德观和人道主义思想出发,抨击了天主教会的教权主义、实利主义和机会主义行径,批评德国天主教与追求效益的资本主义社会保持一致,指出天主教已蜕变为富人和统治者的宗教. 相似文献
20.
寇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Z1)
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已有四百多年,至“梵二”大会议后,天主教在尽力适应各国具体情况方面进行改革努力,但时至今日,仍步履维艰。文章认为:天主教中国化不应仅仅表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还应表现在文化上,使做为一种西方外来文化的天主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真正达到相互协调与融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