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地处祖国的西北边陲,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区内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山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一半以上。从新疆整体的地貌轮廊来看,大致呈三条高峻山脉夹两大宽广盆地之状。自北向南依次是阿尔泰山与天山夹准噶尔盆地;天山与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夹塔里木盆地。新疆的1308万居民(一九八二年人口普查数),主要分布于这两大盆地边缘及各条山脉的山 相似文献
2.
新疆正处于大规模开发的前夜,一个新的经济基地即将在辽阔的天山南北崛起。要开发,一靠政策,二靠资金,三靠技术,四要有足够的劳动力资源。新疆自古就地广人稀,解放后人口虽发展很快,但目前仅1300余万,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不足10人。因此,人口仍需较大增加。这种增加,当然是以机械增长为其主要内容。为配合新疆的开发,本文仅就新疆人口分布变化及其发展趋势问题,提出一些肤浅看法,从人口地理的角度,探讨新疆经济开发的历史、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3.
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西部边陲,是一个拥有47个民族成分的大家庭,占全国总面积的1/6。维吾尔族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也是其中人口最多的民族。该民族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与变动情况也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和特点。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维吾尔族人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下面我们就来用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来分析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变动情况。 相似文献
4.
5.
6.
7.
建国以来新疆人口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自然条件,导致其人口空间分布状况与变动情况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和特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建国以来新疆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探讨,以求找到实现新疆人口分布合理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新疆境内回族人口历史,最早可追溯于13世纪,清朝及民国年间为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时期。解放后至今除出现一些间断性的小波动之外,均呈稳步增长态势。新疆回族人口集聚于天山以北,与历史上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移民倾向以及地区工农业、商业、交通发展有关。新疆回族人口聚居于海拔500米以及低于海平面的盆地层带,在聚居于农业区比重较大的同时,还具有在城郊、交通枢纽及水源充足的地居住的独有特点。其人口在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各地人口比例出现变化。其城镇化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但进度极为缓慢。 相似文献
9.
新疆人口分布状况是在新疆这一“特殊”干旱区基础上,受经济、自然、社会等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从整体看,地广人稀、平均人口密度为8人/平方公里;实质上,人口相对集中,分布形状呈向东开口、环绕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边缘的两个串珠状马蹄环形。如果通过位于东北角的木垒镇和位于西南一隅的皮山镇划一直线(图[1]),称之为木垒—皮山人口分界线,它将新疆分为西北部和东南部两大地域。本文旨在综合分析两大地域的人口、经济、和自然状况,阐述新疆人口水平分布规律及其合理性,探讨未来人口分布和生产力布局的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10.
11.
<正> 人口学是研究人口发展规律的科学。人口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人口发展的客观规律。研究人口规律体系问题,是人口研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根本问题。一、研究人口规律体系的意义过去,虽然资产阶级学者和无产阶级学者都研究过人口规律,但是他们都没有研究人口规律体系。在这些研究中,有的是科学的,有的是反科学的。例如,马尔萨斯曾捏造过人口增长永远快于生活资料增长的人口规律;马克思曾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 相似文献
12.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三章里,马克思说:“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事实上,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①政治经济学的一些论著中,过去常常引用马克思这段话,作为否认人类社会客观上存在着共同的一般人口规律的根据,似乎马克思说的“抽象的人口规律”便是指一般人口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疆县域人口分布与社会物质积累协调性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集中分布特征,本文围绕基础设施、交通和社会财富水平的协调发展,对新疆县域人口分布与社会物质积累协调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总体上,新疆人口分布与社会物质积累协调性较好的县市占的比例很低,说明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一、新疆人口系统运动时间轨迹新疆古称“西域”,具有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根据梁方仲的《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在十八世纪至十九世期间,新疆总人口数量还很少,1786年——1791年(乾隆51——56年)新疆总人口约为11.8万人,1812年(嘉庆17年)为16.1万人,1840——1850年(道光20——30年)是25万人。清末以后,新疆人口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快,人口基数不断提高。到1909——1911年,新疆总人口已达208.5万人,占同期全国总人口的0.6%;1949年全疆人口已发展到433.34万人。以时间为横轴,人口规模为纵轴,即 相似文献
15.
和研究其他社会问题一样,人口问题也要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来研究。如何评析我国古代的人口规律与人口政策,只能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结合社会经济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 我国在秦以前,没有全面的、比较准确的人口统计数字,估计战国时人口已达二千万,秦时也是二千万上下。汉初人口约六百万,不及战国、秦时的三分之一。至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全国人口达到5,959万人,这是西汉的最高纪录。也是此后近1300年的最高纪录。东汉光武中兴,人口不及西汉之半,直到东汉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和掌握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学术研究和人口工作战略决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采用IBM SPSS19.0统计软件,计算人口数、人口增长率及性别比等指标,并进行不同时间、地区和人群的比较。结果与2000年内蒙古自治区普查结果相比,内蒙古2010年总人口数增加了138.2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3.8万人,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58%;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总人口的性别比为108.19,出生性别比为111.96,超出了正常范围;内蒙古地区城镇化比例为55.54%,高于全国整体水平49.70%,且存在民族和地区差异。结论近10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人口有一定的增长;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程度不同,人口性别比也有一定的差异;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程度较高,但地区、年龄、民族的城镇化程度存在差异,尤其是蒙古族人口的城镇化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孟加拉国各省、区的人口分布存在着不均衡的特点,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选取人口密度指数、胡佛指数和非均质性指数(index of concentration,Hoover’s index and in-homogeneity index)指标来分析孟加拉国人口分布现有的不平等程度和非均质性。研究结果表明,孟加拉国各省、区的人口集中都存在增加的趋势。同时,通过对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的计算,分析孟加拉国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