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叶希善  钟瑞友 《兰州学刊》2005,2(2):135-139
从1989年人权理论研究开始"破冰"到1993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1999年提出"依法治国"作为治国基本方略到2004年宪法修正案直接写上"尊重和保障人权"及相关制度,前后历经十五年,可以看出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从根本性变革演变到制度逐渐成熟的过程.针对我国人权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为了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在人权的权利类别、人权的存在形态、人权的制度保障、人权的组织保障、人权的意识培养和人权文化建设和人权的理论研究等方面作出抉择.  相似文献   

2.
"人权"入宪是第四次修宪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人权入宪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是我国宪政建设历史的积淀,也为我国今后的民主宪政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人权入宪与人权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入宪使中国人权教育获得了国民教育的地位,同时使我国人权教育受到严峻挑战。我国应将人权教育及早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尽快确定人权教育的大政方针,大力加强对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权教育,及早建立有效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挑战的人权教育体系,将中国宪法蕴涵的人权价值和人权精神转化为全民的人权理念,从而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政精神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4.
新闻事业的发展变化与国家宪政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如今我国已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正式列入宪法的一项重要内容 ,说明对人权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何深刻认识人权入宪对新闻业的重大影响 ,正确把握人权入宪对新闻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以大力促进新闻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是新闻研究必须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5.
陈文辉 《理论界》2004,(6):56-57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开创了中国人权进程的里程碑。人权入宪,突出了人权在宪法中的神圣地位;人权入宪,将增强全民“知权”、“爱权”和“维权”意识;人权入宪,标志着人权成为国家追求的基本价值;人权入宪,自由有了法制保障;人权入宪,有助于我国人权事业纳入国际保护和监督。  相似文献   

6.
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正案将人权概念明确地载入宪法 ,这标志着人权由观念向制度的巨大转变 ;人权入宪将推动我国民主宪政事业的重大发展 ;人权入宪也会更有利于我国人权的国际保护。贯彻人权原则 ,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已成为国家机关的基本工作准则。  相似文献   

7.
人权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涵.但是由于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前的中国词典中没有人权的位置.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应对国际反华势力的进攻,我们才开始认真研究人权问题.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款项,这是中国全面进入现代社会的标志.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体察民情、关注民生,是把争取人权实现作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在现代化建设基础上取得的政治文明建设成就.  相似文献   

8.
李晨 《中州学刊》2005,(3):97-100
人权入宪标志着人权成为国家追求的基本价值和根本目标,也昭示着我国现行行政诉讼制度应朝着更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方向发展,如将行政诉讼的目的定位在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上;将行政诉讼的保护范围从人身权、财产权扩展到政治权利、受教育权、文化权、劳动权和休息权等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增设行政诉讼简易程序、引入行政诉讼调解机制;建构行政法院制度等.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人权思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在各个时期的宪法中都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为人权作了制度保障。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标志着我国人权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和讨论了一个世纪以来人权观念从在中国的传播到入宪的曲折历程,认为人权入宪体现了宪法的人权原则与人权精神.  相似文献   

11.
国际人权法上对罪刑法定作出规定,使罪刑法定的地位更显重要。以国际人权法上的罪刑法定为标尺审视我国刑事制度,可以发现,在国际犯罪国内化、司法解释、空白罪状设置等许多方面,我国刑事制度还不完全符合罪刑法定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遵照国际人权法上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制度。  相似文献   

12.
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护:以我国为视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围绕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但多着眼于外在视角,而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条件和文化传统则关注和考虑不足。事实上,在借助外在视角思考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必须注意内在视角,以中国作为研讨问题的出发点去解读我国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惟有如此,才能在理论研讨与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之间搭建起对话的平台,也才能真正为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汪海霞 《学术探索》2004,3(8):29-32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宪法的修正案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至此中国的人权观完成了由"政治人权"向"法律人权"的成功转换。而新中国人权思想的酝酿、提出并进而发展成熟,肇始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者从人权的一般原理出发,在梳理邓小平人权思想从"政治人权"向"法律人权"转换的进程中探视我国人权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4.
自然的权利与环境法的伦理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锋 《齐鲁学刊》2005,(3):143-145
环境伦理的突出功能表现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上。从法学的视角并以“权利”作为文本来分析,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自然的权利”上存在重大的理论分歧,在理论上应当对“非人类中心主义”、“自然的权利”进行环境法的伦理定位,自然的权利是环境法的伦理基础,是环境法变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中国刑法改革中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强化对人权的保障是全球化时代中国刑法改革的鲜明主题。人权保障在中国刑法中的确立首先有赖于人权观念的变革,这体现在: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全球化时代刑法立法的必然要求;刑事司法观念的革新是真正贯彻人权保障的途径。中国刑法立法演进的过程中,在人权保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的确立、在刑法典中规定了努力限制和减少死刑、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范围的条款等方面,进一步贯彻了刑罚人道主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6.
在宪法的价值中 ,最重要的价值是保障人权。保障人权是宪法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第四次 (2 0 0 4年 )修宪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彰显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 ,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理念 ,将使我国公民权利的保护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7.
车华 《齐鲁学刊》2012,(5):78-81
众多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内学者倾向于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理论视为一种就资本主义人权理论而论的"人权问题上的形而上学或神话学批判理论",而对马克思恩格斯自身无产阶级人权理论的建构却没有给与关注。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理论并非局限于对资本主义人权的批判,而是立足于对资本主义人权的批判,并在批判中构建出了无产阶级人权理论的框架。马克思恩格斯人权理论的建构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理解和认知,确切地说,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考量内含着"人权"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共产主义图景。  相似文献   

18.
罪犯人权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佑武 《兰州学刊》2006,(2):181-183
罪犯人权的界定是罪犯人权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对罪犯人权理论上的描述。罪犯人权的本原是指罪犯人权根源于罪犯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揭示了罪犯人权的正当性所在。罪犯人权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研究罪犯人权应当从罪犯的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实有权利上作多形态研究。罪犯人权的特征是罪犯人权区别于其他主体人权的特质,由罪犯作为人权主体的特殊性所决定。罪犯人权的实质在于罪犯权利对国家权力的对抗。  相似文献   

19.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主权与人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与人权问题不仅是国际关系理论的两个主要范畴,也是给当今国际社会现实生活带来巨大影响的热点。在诸如主权原则、人权概念、二者的关系,人权的国际化趋势与国内管辖权的矛盾,以及由此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造成的冲击和对国际法、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挑战等方面,人们确有深入思考、探究和冷静应对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全球性时代的人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认为,以西方文化为特色的人权正在获得全球性。这种全球性表现为:人权成为全人类的普遍关怀;人权规则在各国宪法和法律中得以普及,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效力遍及全球的具有多样化的人权规则系统;联合国和各区域性国家组织形成有关人权保障的制度;人权问题已成为全球的核心问题之一。文章还就人权全球性获得的原因、人权的全球性与人权的民族性的关系、人权与国家主权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