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尧嫁二女于舜及象害舜欲得二嫂的传说中潜藏着远古时代丰富的民俗现象,隐喻着远古人们的生存经验。  相似文献   

2.
以情理与逻辑检验尧、舜、禹、启禅让说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皆自相矛盾。诸如丹朱、商均因“不肖”而失去天子位,不符合“不肖”的词义,有违父子亲情;帝尧嫁二女为舜妻、遣九男为舜仆的说法,存在着手段与结果倒置等诸多漏洞;谋杀舜的纵火、活埋两案,既无合理的作案动机,凶手亦无作案机会,凶手与受害人在策略上同样乖谬;舜避让丹朱、禹避让商均的细节经不起推敲;益错过机会的理由与启因“贤”而继位同样自相矛盾。因此,尧、舜、禹、启禅让说是伪作。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家。学界历来重视他在史书编撰和古籍整理方面的贡献,而忽略了他在史论和史学评论方面的成就。孔子对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发表过评论,对于著史的态度和史学的作用提出过一些看法。他评论历史的观点、方法乃至某些具体结论,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 孔子对起自尧、舜,终至春秋末年的大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发表过评论。在《论语·泰伯》和《卫灵公》篇中,孔子称赞尧、舜效法天道,“无为而治”;称赞禹不辞劳苦,不谋私利,以惠民为务。他赞美尧、舜.禹,但没有把他们当作至善至美的偶象加以崇拜。他说,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使人民生活安乐,尧、舜也没有完  相似文献   

4.
关于尧舜殛鲧千古隐秘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学界多以为鲧治水无功,被舜杀死于羽山。此文认为这是一种误传。实际上,鲧治水有方,深得民心,才引起尧、舜和四岳诸部落的嫉恨;而鲧的刚愎倔强,更是冒犯了尧的权威,从而激化了予盾。鲧反对尧舜禅让,则是他被罪谴乃至被杀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孔子关于为政者道德品质的论述及其现代意义杜振吉《论语》中多处载有孔子以崇敬仰慕的心情论及尧、舜、禹等古代圣王的话。在孔子看来,尧、舜、禹等不仅是圣人君子型的理想人格楷模,也是为政者在道德品质方面应当努力效法的榜样。那么,为政者应当具备那些道德品质呢?...  相似文献   

6.
孟子继承了孔子开创的道德史观,并以理论建构的形式充实了道德史观的内容。孟子将历史的源头追溯到尧、舜、禹时代,尧、舜、禹时代的重大意义在于创立了尧舜之道。尧、舜、禹先王成为后世永远效法的典范,尧舜之道成为后世永远遵循的不变之道。人作为历史主体,更作为道德主体参与历史建构。历史的本质是道德的演进,历史的演进也是常道与变道的统一,道德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孟子重视民众在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所形成的民本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孟子终极的社会理想是建立以道德维系和支配的道德理想国。  相似文献   

7.
尧、舜、禹“禅让”的历史背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尧、舜、禹“禅让”的故事虽属传说,但由于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一般史家也多认为有其事实。本文作者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认为“禅让”一事在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历史事实是:尧、舜、禹三个部落相互斗争,相继成为入主中原的盟主。每一个部落各有自己发展的源流,不是一个部落内的“禅让”,而是不同部落间经过斗争后相继成为盟主。  相似文献   

8.
胡适《曹氏显承堂族谱序》批评了中国谱牒"源远流长"的迷信。文中有的论点值得讨论。胡适认为,各姓各族都"不肯承认自己的祖宗,都去认黄帝、尧、舜等等不相干的人作远祖"。事实上中国宗族很少有"不肯承认自己的祖宗"的现象。有些宗族认黄帝、尧、舜等人"作远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观念的体现。胡适认为,由于追求"源远流长",去认黄帝、尧、舜等人"作远祖",将中国民族源流搞乱了,因此中国谱牒"没有什么民族史料的价值"。我们认为,中国谱牒之中有丰富的、珍贵的"民族史料",因为除了民族源流,民族史还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许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枚明朝崇祯年间的古币。全身布满红斑绿锈,直径4.1厘米,钱上面的主题内容是反映我国历史上一则伟大的传说——历山耕田。 历山,在山西永济蒲州东南六十里,今称东、西历山。《水经注》载;“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史记·五帝纪》曰:“舜耕历山。”《括地志》称:“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汉时,成帝幸汾河登历山,扬雄赋曰:“登历观而遥望兮,幸虞氏之所耕。”“舜耕历山”中的舜即我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舜定都山西的蒲  相似文献   

10.
四岳考     
在我国古史传说的尧、舜、禹时代,有所谓“四岳官”。《尚书》、《左传》、《国语》、《史记》、《竹书纪年》等典籍中,都有所记载。据《尚书·尧典》说:“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看来,四岳可以直接替代尧的职务。尧、舜遇到大事也首先征询四岳的意见,然后做出决定。四岳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但是,四岳究竟是什么样的职务呢?历来却众说纷纭,向无定论。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四岳即“四方诸侯之长”。解放前出版的《辞源》、《辞海》等书就是采用了这种意见。最近出版的《辞海》又解释为“事实上是四方部  相似文献   

11.
释“圣”     
一古代统治者把智、仁、圣、义、忠、和叫作人的“六德”,视为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而“六德”之中,“仁”是最重要的为人之道,而“圣”则是做人的最高标准。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尧、舜这两位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是孔子  相似文献   

12.
根据考古的最新成果和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认为,黄帝时代是原始社会逐步解体、奴隶社会逐步形成的过渡时期,尧、舜时代,我国已进入奴隶制社会。  相似文献   

13.
今存《虞书》5篇居《书》之首,以尧、舜、禹的叙述为文理的核心,孔子、孟子指引当世施行仁政王道的重要典据,是儒家经学义理的关键。《礼记·中庸》《史记·孔子世家》的叙述语境,清楚显示孔子处理传世的《书》,焦点放在“礼”这一重要关节。孔、孟关注《书》中有关尧、舜的内容,标榜尧、舜之道,关键是其中的礼义与礼制。格、致、诚、正而至于修、齐、治、平,一以贯之,皆因之体现。《虞书》构成“圣王”制礼作乐的典范,体现“王道”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山西地处黄河中游,素有中华民族“文化摇篮”之称。从石器时代的考古文化遗址到传说中的尧、舜、禹建都以至春秋战国时晋国两次称霸中原,山西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汉唐之际,全国先后出现了统一——分裂——统一的局面。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交融,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这时,山西的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所包括内容赋予了新的、民族的、时代的、地方性的特点。反映这  相似文献   

15.
尧是中国古史传说中杰出的部落首领,长期以来与舜、禹一起被视为古代圣王政治的典范。我国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的开篇《五帝本纪》列尧为“五帝”之一,将其看做华夏文明的开创者。尧的时代,在中国的古籍中被列为信史的第一章。今河北唐县,相传就因为是唐尧封地而得名的。《尚书》首篇即为《尧典》。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中虽然记载了尧以前的黄帝、颛顼、帝喾,但文字简略,篇幅不足全文的四分之一;而且内容扑朔迷离,让人难以率然轻信。对尧以后的记载,却具体生动,涉及广泛。司马迁在篇末指出∶“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  相似文献   

16.
华夏血缘族团源于东方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语·晋语》说的炎帝、黄帝同出于少典氏 ;《史记》、《世本》、《大戴礼记》说的颛顼、帝喾、尧、舜、禹等同于出黄帝 ;《尚书》说的尧、舜、禹等在同一个组织中共事 ,他们应属于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华夏血缘族团。同时 ,根据东方的大量古史传说及大汶口文化的领先地位 ,这个族团从炎黄起至夏初止 ,一直生活在东方以泰山、四渎、《淮南子》九州为中心的地区 ,并在山东东部地区初建夏王朝。夏初太康失国及少康复国一段历史大体发生在东方。大约在少康中期时夏王朝西迁中原 ,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遂由东方逐渐转移到中原地区  相似文献   

17.
略论祭禹     
浙江省暨绍兴市1995年祭禹大典即将举行。为什么要祭禹?现在祭禹与历史上祭禹有何不同?就这些问题,略述管见,以求正于方家。一禹,又名大禹、夏禹。《史记·夏本纪》载,禹为姒姓,名文命,其父日鲧。“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为黄帝五世孙。若按此排列,舜为黄帝八世孙,禹则先舜三世。当然历史记载,禹继虞舜而为夏王,舜在禹先。禹以治平洪水,奠定九州的伟功勋业而名垂民族史册,数千年来受到各族人民的无限崇敬,将他列为远古时期与尧、舜一起的三大圣人之一。他所创立的夏代,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他为这个王朝的…  相似文献   

18.
黄燕 《华人时刊》2004,(3):49-49
尧舜两位,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圣君。传说中唐、虞两代,由于有着这两位圣君,一直被史书称为盛世。说来有趣,他们二位对治家与治国的关系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尧在挑选接班人的时候,之所以挑中了舜,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看中了这个青年人治家的本领和品格。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对舜的治家有方,记载得非常详细。今天读这一段历史,依然对人们有许多宝贵的启发。  相似文献   

19.
在原始社会英雄时代,国家已处于形成的前夜,权力不可能无偿地实现转移,所以尧、舜、禹之间的禅让传说极有可能是儒家根据自己的政治需要而编造出来的戏剧性的历史。这段历史的出现与儒家的后瞻式思维、孟子的地主阶级立场和儒家的中庸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被视为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的"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谈及这一段经典的文字,一般的论者重视的是"(舜)帝曰"而非"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关于夔的这两句话,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注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