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海波  徐娜 《理论界》2009,(4):23-24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并不是要给“人的本质”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完全不是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马克思有一个关于人的理论想法”,它本质上是彻底超越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存在,立足于“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根基而实现的历史唯物主义之全新境域的开启。  相似文献   

2.
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管愿意与否,人无法脱离政治(城邦)生活;现实中并不存在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的孤立之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特征是社会性,与亚里士多德的见解可谓一脉相承。儒家圣人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又说:"食色,性  相似文献   

3.
交往作为人类普遍实践的形式,它的产生与语言的产生一样悠久,而且伴随着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渗入到个体生活实践的每个领域。所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处于普遍联系和交往之中。而且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第一卷中也写到,“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人注定要过共同体的生活。政治交往已成为人类交往行为的基本组成部分,个体自觉不自觉地卷入其中。也正是政治交往推动着政治系统的沿革。  相似文献   

4.
不管传统的马克思哲学史研究曾发挥了怎样的思想启蒙作用 ,它在方法论上始终是可疑的 :它假设自己能够客观地再现马克思的思想 ,从而想当然地在以马克思的名义说话。这种对方法论的缺乏自觉从根本上制约了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世纪之交 ,这种停滞不前被打破了。“回到马克思”和“马克思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这两句口号表明 ,已经有一些学者深刻而自觉地意识到 ,我们与马克思之间是存在着历史的解释学间距的。国内有些同行已经指出上述两句口号是对立的。在我看来 ,这种对立首先体现在它们的方法论取向中 :是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艰苦…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一直采用的真理定义,是从苏联引进的两个明确概念的系列:“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近年来,学术界曾不断有文对这一真理定义提出质疑,但都不是对“正确反映”这种明确概念的形式逻辑提出意见。实质上“正确反映”论并未脱出旧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巢臼,是从亚里士多德的“每一事物之  相似文献   

6.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积累的定义,以使我们对再生产理论的理解能符合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是如何给积累下定义的呢?有的同志简单地把“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当作马克思的定义,即将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视作为是一件事,这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把剩余价值当作资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建立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色,是深入地探讨和论证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揭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一个基本前提。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表述,在同时写作的《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和《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以下简称《摘要》)中,却有两个不尽相同的定义。在《手稿》中得出的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结论的同一时期,马克思在《摘要》中却又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不但如此,在以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  相似文献   

8.
何良安 《江淮论坛》2007,1(1):46-50
通过比较马克思的“类存在物”及其“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自由自觉的活动”与亚里士多德的相关概念的意蕴,可以使马克思的道德哲学批判得到澄明。马克思的“类存在物”,不但指认了人的社会性,而且指证了永恒不变之人性观的虚幻性,从而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人是政治动物”的内涵和永恒道德原则的观念:使人成为“类存在物”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则内置了马克思对道德准则的理解,使他对肇始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形式主义的合法性产生质疑;而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作为人的理想存在状态体现了手段性活动与目的性活动的统一,因而成为人的终极价值和伦理学的目的,构成了对各种形式的道德目的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误区:误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对“人的本质”的定义;误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所有社会关系之和;误认为“在其现实性上”是现实存在的或者对此视而不论;误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误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0.
人的本质问题,是一切哲学家不可避免地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对主体性问题的探讨成了“热点”,从理论上说,仍然是对人的本质问题探讨的继续。在我们看来,无论对主体性问题的讨探,还是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都不能忽略实践观点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人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人们往往引用《费尔巴哈提纲》中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这段话来界定。这并没有错,然而承认它是一回事,真正理解和运用它又是一回事。因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规定,本身是一个具有较大难度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只有从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点出发,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不是对这种现实的本质进行批判,所以他不得不: (1)撇开历史的进程,孤立地观察宗教感情,并假定出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类个体; (2)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纯碎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 人们据此把费尔巴哈的观点叫做抽象人性论,把“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看作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经典性定义。 但是,在早些时候,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正是仅仅由于这个缘故,人是类的存在物。”本质决定类,这里实际上谈的是人的本质,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劳动。差不多在写《提纲》的同时或稍后,马克思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重申了这一观点:“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马  相似文献   

12.
货币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理论中最难的部分之一。马克思曾引用英国议会议员格莱思顿的一句话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在马克思以前,就有许多人研究过货币理论,但谁都没有马克思研究得那么透彻。这里,我主要谈三点体会:一、关于纸币和黄金的联系;二、关于纸币流通规律;三、关于货币拜物教。  相似文献   

13.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新修订的高校哲学教学大纲,几本全国通用的高校哲学教科书及《辞海》都持这种看法。我认为,这个定义是不确切的,因为这一真理定义逻辑地包含着对“正确的感性认识也是真理”的肯定。有的哲学教科书就明确地说:“真理不仅指正确的理性认识,也指正确的感性认识。”“正  相似文献   

14.
阿伦特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都把关系到人的条件本身作为基础,阿伦特继承的是亚里士多德的传统,认为人是政治动物,而马克思则把人看作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此带来的结果是,二者对自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大致来看,马克思的劳动自由观强调人在劳动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关系中现实地复现自己、表现自己作为类存在物的类特性,而阿伦特的政治自由观主张平等多样的主体通过言辞和行动的表演在公共领域进行秀异、显现自我。阿伦特基于其对自由和劳动、工作以及行动等概念关系的理解,对马克思的自由观念进行了评析和解读,但她对马克思劳动自由观的这种理解存在问题。尽管如此,阿伦特的解读仍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马克思自由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亚里士多德把属的定义作为个别的定义后,开显了哲学史上的千古难题,即个别与普遍的鸿沟,其具体表现是:本体只能是个别,能认识的只能是普遍.在西方思想史上,有两位把个别与普遍的鸿沟朝相反方向扩大到极致的哲学家:一位是立足普遍的黑格尔,一位是立足个别的施蒂纳.马克思不满意哲学家们囿于思维领域对该难题的化解,提出了改变世界的实践思路.但若以亚里士多德思想为参照,马克思的思路仍是亚里士多德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段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的著名论断,到处笼统地引用。在引用时,还常常被理解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或者:“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由此而推出:阶级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因此,没有人类共性,人的本质、人性等于阶级性。这,似乎成了我国学术界的一种传统看法。从过去发表的许多文章看来,如何正确地理解上述马克思的这段话,是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关键。为此,本文试图探讨一下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宋珊珊 《东岳论丛》2023,(3):111-117
近现代哲学对“人的价值”高度重视,“人的价值”范畴是一个抽象性很强的哲学概念,这造成其与现实世界的分裂与脱离。马克思突破了这种抽象性的束缚与形而上学窠臼,将“人的价值”范畴引入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使其内涵发生实质性改变。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从早期政治经济学文本到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代表的成熟时期,“人的价值”范畴表现为由“基于个体视角下人的主体性觉醒”转向“人与人之间社会经济关系视角下人的全面性本质的复归”,这构成解释历史和社会的重要范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中“人的价值”范畴的生成性内涵和整体逻辑一以贯之,对新时代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讨论关于“人的价值”的文章。有人说什么“人的价值和人的解放程度是考察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指示器”,等等。这些错误的理论,在客观上起了不好的影响。因此,分清是非,很有必要。“人的价值”是从“人”派生出来的。“人”是什么?一切资产阶级思想家差不多都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去谈论“人”,他们认识的“人”,必然是没有血肉的、单个的、孤立的、抽象的“一般的人”。马克思批判了这种“哲学胡说”,把人重新放到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去考察,于是发现人并非抽象的孤立的个人,而是存在于实践活动中的现实的人。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是一位具有独立思考品格和伟大创造精神的历史巨人,他一贯主张创造性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超过马克思列宁主义。50年代,他曾鲜明地提出: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正是以这种“超过马克思”的创造精神,毛泽东成功地解决了在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东方大国进行无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与主体性研究热相一致,各报刊杂志相继发表了不少探讨人的本质问题的文章,对人的本质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摘其要者作一概述。 一、如何理解经典作家的论断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人的本质有两个重要的论断,一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的看法:“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二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的看法:“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争论主要表现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达两个定义是什么关系,学者们的看法不尽一致。人们普遍认为《手稿》的论述揭示了人的实践括动本性,《提纲》的论述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或社会属性,只有个别人认为《手稿》说的是人的自然本质或天性。朱宝信认为,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两个定义,是针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不同规定而提出的,含有对他们二者的继承、纠正和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