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在跨越时空面对面地在场交流欲望的推动之下创造了媒介,并使之成为人类在不断拓展的空间中保持交往行为的公共交流空间。电视新闻作为电视媒介的主要节目形态,担负着建构新型社会舆论空间的重要职责。通过对电视新闻媒介形态发展的梳理,认为电视新闻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各种技术推动下,不断拓展和构建新型公共交流空间,充分展开公众交流活动的历史。推测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电视新闻将在数字化媒介技术的推动下表现出网络化和虚拟化的发展趋势,展现出互动性和在场性的特征,进而构筑一个具有人类亲身传播的特点,满足社会舆论需求的公共交流空间。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是大众媒介支配的社会。电视媒体通过对影像的编码,与消费文化形成共谋,充斥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技术作为内在的推动力,加速了这种共谋。生活服务类节目作为一个节目类型,在技术的演进中也由强调实用性、权威性、文化性逐步发展成为集实用、权威、文化为一体的游戏娱乐形态,从居高临下的生活指点发展到数字技术条件下的互动交流,引领电视观众进入获取身体快感的时尚潮流之中。对生活服务类节目技术与形态历史演进过程的梳理,总结不同历史时期节目的类型特征,为消费时代的数字电视节目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认知传播是以“人”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活动。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就是认知传播产生的物质基础,“人”就是最初的媒体形态。人类认知传播经历了前口语传播、口语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和互联网传播等发展与繁荣时期。在技术工具的支持下,人类不断地延伸着感官媒介的触角,探索着无比丰富的客观世界和充满奥秘的人类主观世界,形塑着社会形态和个体心智。在这历史进程中,最原始的身体感官媒介自始至终是引导人类传播活动跨越时空的主动力,左右着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4.
传媒业已经进入到一个各类媒体互融、互动的新时代,电视读报节目就是在这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电视读报节目的异军突起、成绩不俗可以说是电子媒介和纸质媒介相互融合、相互交流的产物。本文将从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介的生态环境、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受众分析、电视媒介、传播效果方面对这一节目形态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摘要]不同的媒介系统与身体形成了不同的关系,传播与身体不同的关系又构建出不同的媒介系统,作为主体的身体自始至终影响着媒介的技术、形态以及传播方式,身体及其功能在传播中的体现决定了媒介的特质与内涵;同时,媒介的发展又反作用于身体,形成了特殊的媒介身体文化。  相似文献   

6.
"媒介即讯息"是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著名论断,它曾被誉为媒介研究的"哥白尼革命",即扭转了以往媒介研究偏重于媒介内容的局面,将注意力引向传播媒介本身。在报纸、广播、电视占据主导位置的大众传播时代,"媒介即讯息"理论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贬斥为"技术决定论"。而在互联网兴起之后,媒介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和社会构型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媒介即讯息"作为媒介研究技术取向的开创性理论,在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其进行内涵外延的廓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想象自我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在虚拟现实世界里人类各种想象都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得以实现,从而预见未来,也标志着后人类时代的到来。在科幻电影中人类肉身自然生命的身体被后人类技术的身体、媒介的身体、数据化的身体所取代,成为碳基、硅基、虚拟的信息程序等多种样态并存的赛博格的身体,此时的种族、性别、身份都产生了异化。“后身体”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在虚拟的社会景观中人类的身体也成为后人类的一部分。在科幻电影中后人类的身体叙事被描述为异质化的身体,表现出碎片化、反线性、跨媒介、交互性、景观化、沉浸式的叙事特征。科幻电影中的身体想象与叙事表达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观念,打破了人类主体性的传统哲学命题,进而形成一种异质美学。异质美学依存于物质技术发展,但其审美对象并不是完全客观化的物象,它是虚无的、异质的;而异质美学又注重人类参与其中的过程性体验,它是人类存在的生态遭遇过程。由此可见,异质美学既是对虚无主义的超越,亦是对生态主义的延续。  相似文献   

8.
该文论述了在整个 2 0世纪中 ,媒介形态的每一次重大变化 ,都与无线电技术率先在军事领域内的发展有关 ,从无线电通话到电台广播 ,从卫星上天到电视上星 ,从计算机互联网络到因特网传输。反过来 ,广播、电视、因特网这样的媒介形态变化 ,往往又是在战争中凸现于媒体形态变化之中和国际新闻传播活动的空前影响 ,从而促使从国际到国内的所有新闻传播活动能够整体性地与媒介形态变化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中外新闻事业转型的文化特征就是 ,必须为着知识社会的到来而加快发展网络业。在中国社会从第一次现代化向第二次现代化过渡的文化转型过程中 ,在不断发展电视业的同时 ,必须全力发展网络业  相似文献   

9.
元宇宙空间作为一种旨在聚焦人类多元在场和体验升华两方面的高阶虚拟空间,凭借其高超的虚拟想象和体验迭生水准,不断重塑着人类的身体与心灵。从身体的角度看,以沉浸式体验著称的元宇宙空间,通过数字化身的介质促进了人身的知觉升级、行动自由,将原本隐匿的身体地位获得解放;以数据永续性和场景无边感赋能的元宇宙空间驱动人的身体形态从原来的纯粹肉身、半沉浸过渡到完全融入的“零距离”在场,极强地丰富了人类在元宇宙空间中的身体形态;以包容性和想象力为主的元宇宙空间,为人类的身体实现创造性的发展提供极佳的网络平台。从心灵的角度看,在元宇宙空间中,心灵具象化的愿望从求之不得变成“唾手可得”,诸如全息投影、脑机接口的无线连通“人脑—元宇宙”的技术是元宇宙空间实现心灵具象化的物质基础,人类的身体知觉和行为体验是心灵满足的直接体现。有了技术支持和感知介质的存在,人类的心灵体验得到升华,人类的心灵需求得到满足,人类的心灵向度得到发展,并且促进人类身心向更高维度的发展和更深层级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传播的历史是一切历史的基础,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文明成果的积累和传播,都有赖于传播媒介,媒介、媒介形态及其媒介的使用状况是人类社会众多变化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传播媒介的性质决定着传播的特征和传播的实际效果,进而极大地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媒介形态即传播媒介本身比传播的内容更重要,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更根本、更深远。文化出版在人类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媒介形态与出版方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媒介形态嬗变必然导致出版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即生产力的发展——媒介形态的变换——表达方式的解放——出版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介技术革命的推进,城市电视也在多元化媒介生态大环境下,进入本土化时代,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只能走本土化营销道路,依托民生新闻和咨询服务等类节目形态,形成自己的地域和文化优势。其本土化趋势和基本策略具体有三个方面,即新媒介生态下城市电视的本土化应对,城市电视本土化要在地缘文化、媒介理念和传播语态等三方面实现突破,城市电视本土化一个可资借鉴的路径是电视与新媒体的功能、技术融合。  相似文献   

12.
认知科学中心智具身性主题的核心内涵有三个:认知是具身的活动,身体塑造认知,用身体思考。前两个内涵旨在探讨心智的身体经验起源以及与动物心智的连续性,但如果在所有水平上都强调心智以身体经验为基础则有失偏颇。实际上,具身认知进路仍然需要说明人类心智在哪些方面区别于动物心智,人类心智是如何在身体经验的感知运动水平上逐渐发展出一些高级的形态,那些高级形态是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称为离身的。用身体思考与延展认知概念虽然意欲弥补具身认知进路在高层次认知能力解释力上的不足,却混淆了认知与认知媒介、认知与认知发生背景的区别。因此,心智具身性的合理且有意义的出路或许应该是,在进化的视角中探索心智的起源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当今数字化媒介技术的不断加速发展,人类开始被置于由媒介技术扩张所催生的文化情境,也即后人类语境之中。麦克卢汉的媒介对人的重构,基特勒的媒介决定我们的情境,还有斯蒂格勒关于技术的药性的相关探究,集中指向后人类语境中媒介对人的感官系统的调解问题。在一定意义上,麦克卢汉、基特勒与斯蒂格勒等人的相关思考,启发并推动着我们在一种人与物、人性与物性的亲密纠缠、同志式平等、共生共成关系图景中,去重新勾勒新世纪文艺美学的媒介范式。  相似文献   

14.
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社会精神文明的整体提高,为我国电视媒体改革提供了社会背景;现代媒介技术的飞跃发展,使电视频道空间迅速增加,观众选择权越来越大.我们已经从"媒介缺乏"阶段进入到了"媒介富余"阶段.同时,媒介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电视观众已不满足于"有节目看",而且"想看好节目".如何满足电视观众新的需求成为当前电视人思索、探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论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规划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人、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媒介生态系统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不断变化的生命系统,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枢纽,开放的、动态的、平衡的预警系统。媒介生态系统可以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含有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技术环境等)和一级生产者(传播者)、二级生产者(媒介)、三级生产者(营销)、消费者(受众)和分解者(回收、利用者)等。媒介生态的机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两部分。对其进行科学规划,主要从媒介生态系统规划、媒介生态工程规划和媒介生态管理规划入手,依循合理的规划步骤,秉承整体互动、不偏不倚、平衡循环的路线,通过一定的社会革新和人类干预,争取形成媒介系统的“循环式食物链”和“绿色生态链”。  相似文献   

16.
故事叙述者与其所赖以存在的媒介形态,共同形成了多样化的叙述方式和叙述效果,同时,也决定了故事叙述者在叙事媒介上的某种倾向性.故事叙述者与媒介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融合、对话到被操控的历史过程,融合是人类的原生态,对话是人类的历史延伸,被操控则成为人的媒介化现实.  相似文献   

17.
金钱作为财富的象征、交换的手段和计量价值的标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但自从有了金钱,人类就开始了自我异化的历史.对金钱的迷恋和崇拜使人类的奴性地位达到了极端.我们越是试图通过过去的透镜来形成关于金钱的概念,我们对金钱的理解就越是似是而非.今天的金钱已经被重新改造,从一种满足欲望的媒介变成了所有欲望的目的.作为"人手的产物"反倒成了人类的上帝,无疑是人类历史的悲哀,还金钱之本来面目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8.
由于信息通讯技术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共存于一个高度媒介化的世界。高度的媒介化生活给人们带来了信息交流的便利,也使文化的全球传播、交流越来越紧密。本研究立足于大众传播理论和文化认同理论及现实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方法,以在沪留学生为调查对象,考察留学生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认同情况,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在沪留学生媒介接触呈现出以网络、社会化媒体使用为主的显著特征; 2.针对中国文化内容,基于留学生意愿、信任选择的主要媒介是网络; 3.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整体认同度高; 4.留学生的报刊使用频率与中国饮食、地理文化认同显著相关;社交媒介使用频率与中国汉字文化认同显著相关; 5.留学生报刊使用时长对文学认同具有正向预测力;电视媒介使用时长对饮食、汉字、思想文化认同具有负向预测力;网络、社会化媒体使用时长对中国文化认同不具有预测力。  相似文献   

19.
在传统男权文化的规制下,影视文化中充满了对女性身体的呈现.从当代西方的"身体写作"理论到人文思想领域的"身体转向"思潮,再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学界的"身体叙事"热潮,可以提供该问题一个有益的参照系.必须随时警醒对个体肉身的欲望性、物化关注所造成的使影视文化走向片面、狭窄的欲望呈现的趋势,只有两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和彼此尊重,相互之间和谐共生,才有可能使两性的关系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与进步.  相似文献   

20.
信息技术极大地加快了传播的速度,而相互传播改变了传统社会的经济状态和人文观念。电子媒介使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便捷、多样与全面。广袤的地球缩变成一个小小的村落,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在争先恐后地奋进、碰撞与交流。在这种众多民族文化融汇与交流的发展过程中,图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媒介都是重要的沟通渠道,这些媒介积极推动着文化交流的速度与深度,文化的多元交流与融汇也反过来促进着媒介的互动互补与不断革新。在多种媒体并存、竞争的时代,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图书、报刊、广播、影视、互联网作为信息的几大载体,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媒体形态,从以前的割裂、分离状态,逐渐走向互动、整合、甚至是融合互补。这种以编辑为主导的多种媒介的互动互补既很好地以各种渠道传播了文化,又大力助推了出版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形势下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