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且规模越来越大,这其中也包括大规模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这一群体由于特殊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其在城市的社会融合状况及社会支持网络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体现在地缘、亲缘等强关系,这种社会支持网络对其城市社会融合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能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有促进其社会融合的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和社会距离,阻碍了其社会融合的实现。因此,穆斯林流动人口要实现与当地社会的融合,就必须重构新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2.
从社区、虚拟社区到社交网络:社会理论的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典社会学建立在对"社区"观念的想象上,腾尼斯对社区/社会的区分,成为社会学重要的理论基础。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崛起,人们在因特网中建立许多"虚拟社区"。Rheingold及Turkle等学者,都视虚拟社区如同传统社会学讨论"社区"时相同的观念。然而,当我们面对由Web 2.0架构所建构出的超大型在线社区如脸书(谱)及MySpace等,我们需要重新构思虚拟社区本质问题。Bakhtin的对话理论,提供新的诠释观点,可视虚拟社区为众声喧哗的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3.
网络社会--虚拟与实在的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社会有太多的虚拟,而种种虚拟又离不开实在。虚拟和实在之间有脐带相连。虚拟与实在并存,虚拟与实在互动。真实世界为虚拟世界搭建舞台,创造条件;虚拟世界为真实世界提供方便,丰富内容。人们需要虚拟,虚拟帮助人们,但有时也愚弄人们,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4.
西方有关网络社区社会属性研究的争论焦点主要有:网络社区是"胜境"还是"迷思",有利于民主的网上公共领域是否正在形成,网上社区与网下社区之间呈现为一种什么样的互动关系;尽管西方学者在这些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和形成定论,但大体业已形成清晰的学术脉络,反观我国网络社区研究,适当借鉴西方网络社区研究方面的研究主题与路径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互动与社会融合出发,基于复杂性与典型性的考量,选取穆斯林世居地嘉兴与新兴穆斯林聚居地义乌两市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过程中构建一套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互动与融合的测量指标,包括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与本地居民的接纳度。随后从经济整合、行为适应、身份认同与文化心理融合等方面对两地进行比较。提出值得注意的问题有:文化心理融合的累进效应,当地人的安全感,宗教与组织的作用,穆斯林流动人口本身的功利化倾向与媒体的污名化,新生代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独特性与新问题,维吾尔族亚群体的社会互动内卷化倾向,民族养老、安全监控、商家阿语招牌等问题。提出进一步促进互动与融合的意见:加强党的领导,提升组织保障与人员配备;从教派识别到伊斯兰的中国化;从优惠政策到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的冷思考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规制网络失范,实现网络空间的法治化,是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社会治理中日益重要的一环。网络虚拟社会与“言论自由”与生俱来,治理网络虚拟社会实质上就是保护和平衡言论自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社会管理的思维惯性和国家威权主义的作用,网络虚拟社会各方主体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单边主义思维特征和行为模式,已经成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的障碍。针对网络虚拟社会的多主体性、非中心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必须抵制单边主义的思维倾向,引入协同治理思维和理论,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的协同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穆斯林在城市中的组织方式和分布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型的精神社区正在形成。这种精神社区表现出了有别于地域社区的独特性,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探索和改进针对城市穆斯林,尤其是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管理方式,对城市社会和谐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交流技术的发展,虚拟学习社区被引入教育领域,作为对传统教学、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有效补充。但是目前的虚拟学习社区还存在寻找学习伙伴难、缺乏归属感、无法有效地分享学习资源和信息过载等问题。提出融合社交网络的虚拟学习社区架构并提出一个融合社交网络信息的学习资源推荐算法,可帮助学习者快速发现有价值的学习资源。  相似文献   

9.
一、概念界定虽然国内外对虚拟社会的研究已经不少了,但目前对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像网络社会、虚拟现实、虚拟社群、虚拟环境这些概念,已经形成了一组界限模糊的术语,在使用中常常被混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厘清虚拟社会  相似文献   

10.
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空间虚拟特性,使网络应用活动方式呈现出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用户群体结构的独特性和管理的自治性,网络行为的自由性和即时性等显著特征,给现实社会带来诸多影响和冲击.针对互联网虚拟特性引发的诸多管理问题和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策略问题,笔者通过对虚拟社会管理中需要面对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解决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的观点和见解,对完善网络虚拟社会的现实化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博客中国虚拟社群进行分析研究,通过使用JAVA搜索程序从该博客网站提取实际博客数据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整体博客网络连接密度较低、网络整体向心趋势不明显,博客之间的交流仍然比较分散和单一。相信随着这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博客社会网络的研究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网络空间中社区认同的本质是"社区感",即对所属社区共享价值观的认同。社区认同通过社交网规范(包括规范认知和规范效力)对虚拟社会秩序产生影响。上述理论关联有助于优化网络社会管理实践,具体措施如下:互联网管理中应注重社交网站礼仪规范,以增强技术规范和法律规范的有效性;利用社交网实现立法创制权,以增强互联网相关法规的合法性;适度放松实名制并强化线下活动,以提高社交网虚拟社区归属感;在舆论管理中引入社会规训,以构建无形而又无所不在的网络版"超级全景监狱"。  相似文献   

13.
社会资本与和谐社区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社会资本是建立在人们之间的关系网络基础上的情感、信任、规范等,它能够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并通过推动人们间协调的行动来提高共同体的工作效率以及共同体内成员的生活工作质量。本文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主要分析社会资本对社区建设,尤其是社区文化环境建设方面的影响,以及社会资本在其中的作用过程和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育社区社会资本,建设和谐社区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同妻群体的虚拟互动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为同妻这一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域、文化等原因无法进行群体间社会互动的特殊文化群体提供了一个必要的交流平台和场域,因而虚拟互动对于同妻群体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网络同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类学中虚拟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参与观察和结构性访谈对同妻群体的虚拟互动过程进行描述分析,认为同妻群体因情感亲和与寻求社会支持等原因进入虚拟互动场域之中,通过同妻与客户端、同妻与同妻志愿者、同妻与其他同妻等不同类型的交谈互动,不断质疑"我是谁",倾诉自己的痛苦感受,不断反思自身,重建自我的存在价值和生活意义,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构"自我"与"他者"的边界。虚拟互动实践促进了同妻群体对其自身身份的确立和认同,为从虚拟社会工作的层面合理地疏导同妻问题,提升同妻生活质量提供了有益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数字革命的演化,催生了一个即时、互动的全球性社会化网络,随着其网络应用的流行,用户成倍增长,虚拟社区创造合作经济的商业价值也日益凸显.本文多方位引用了营销学和传播学的经典理论,辅之以近年来最新的案例,分别从消费者与消费者、企业与消费者、企业与意见领袖三个合作维度阐释了社会化网络虚拟社区中最具生命力的三种合作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6.
对西安、天津、北京地区典型回族社区的现状及已经实施的改造、新建项目进行实地调查和统计研究,从中归纳穆斯林社区的现状,剖析影响回、汉交流的不利因素以及在改造、新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国内外穆斯林社区的发展经验,探索了内地城市穆斯林社区的演进和发展规律,进而从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两方面介绍解决穆斯林社区建设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探讨了社区特征对农村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表明:流动人口在同一社区内聚集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会交往,但其"跨层"效应强化了"业主身份"对社会交往的正向影响,同时削弱了"社会排斥"的负面影响;流入地经济发展会拉大城乡居民间的社会距离,不利于流动人口社会交往,但其"跨层"效应对从事低端职业的流动人口社会交往有积极影响;社区活动和社区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不仅有直接促进作用,还通过强化"业主身份"效应和削弱交往中的年龄劣势,间接地促进了社会交往。应通过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质量,改善社区交往环境、加强社区治理等措施降低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的内卷风险。  相似文献   

18.
基于“前后台”场景理论和常人方法论,运用网络民族志,参与式观察研究以百度百科文艺组为代表的虚拟社群的表演规范及建构过程。研究发现百科聊天室“后台”存在开放度不同的“中台”与“深后台”。“中台”中的人际交互旨在构建权力关系,“深后台”的人际交互则重在构建亲密关系。两个空间不同的交互目标催生出不同的规范内容。这些规范受到数字平台规定要求与社群成员先觉规范意识影响,又经由“表演行为的暗示作用”“意见领袖的示范作用”“反馈结果重复的次数”三种方式具体构建。建构起的规范既持续规训着成员,又不断被成员打破。“建构”与“解构”两股力量始终相伴相生、交织混杂,动态形塑着社群规范的“当下”,为百度百科词条生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