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何永波 《理论界》2010,(6):124-125
中国性理学在朝鲜高丽时期的传播,高丽末名儒安珦、白颐正、李穑等作出了突出贡献。而高丽末名儒李齐贤对性理学在高丽的传播却鲜为人知。本文主要论述李齐贤对性理学传播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2.
周敦颐(1017——1073年),字茂叔,原名敦实。避来英宗旧讳,改名敦颐。道州营道县人(今湖南省道县)。历官南安军司理参军、郴州县令、南昌县令、合州判官、虔州判官等职,后来擢升为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并提点刑狱。晚年卜居庐山莲花峰下,前有小溪,取故乡营道县濂溪以命名。因此,后来的理学家常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三十岁时,在南安任内,曾经得到通判程珦的赏识。程珦叫他两个儿子程颢、程颐前往受业,历时约两年。因二程年龄尚轻,只有十四、五岁,受到的影响不算太深。  相似文献   

3.
率先在朝鲜半岛传播理学思想的是白颐正,而不是学界通常认为的安珦。理学在传入朝鲜半岛之后,很快与政治斗争、党派斗争发生密切关系,并在庆尚道、忠清道得到迅速传播,践行理学、推崇气节渐成为两道士林的特色。朝鲜王朝初期的几次士祸,皆对两道提倡理学的文人集团造成沉重打击,由此在当地逐渐形成了以士祸遇难者为核心的理学传承系统。  相似文献   

4.
隋唐时期于阗王统考孟凡人关于汉至北魏的于阗王统问题,本人已有专文探讨,发表于《西域研究》1993年第4期。现续撰本文探讨隋唐时期的于阗王统。一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此时的于阗王仅见一人。《隋书·于阗传》记载:“其王姓王,字卑示闭练。”“王锦帽,金鼠冠,...  相似文献   

5.
王渔洋与禅     
王渔洋与禅何绵山王渔洋是清代举足轻重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从禅与王渔洋的关系、禅对王渔洋诗论影响、禅对王渔洋诗歌影响这三个方面作一些肤浅的探讨。一王渔洋与禅关系密切,有着多方面原因。首先,朝廷对禅宗的重视。顺治帝笃信佛...  相似文献   

6.
王辅臣事略考述李峰王辅臣(?——1680),别号马鹞子,在明末清初是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可惜史无多载,其事多所阙疑。为此,笔者翻检刘献廷《广阳杂记》等文献,略作考述。关于王辅臣早年,《广阳杂记》卷四记曰:“王辅臣,本姓李氏,河南人。少为宦官家奴,后...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外王之学存在两条不同的理路:一条重视内在道德修养,强调由内圣开出外王;另一条重视外在礼仪规范,强调直接从外王入手,实现王道政治。今天应对这两条外王理路给以新的现代定位。  相似文献   

8.
西周王朝覆灭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十一年),史有明文。《史记·周本纪》: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按,申侯女申后之子),是为平王,以奉周祀。此后,历史进入了东周即春秋战国时代。太史公所录信史,因岁月流逝造成历史的隔膜,后人便…  相似文献   

9.
王约及其散曲宁恢(一)八○年,隋树森先生《全元散曲·续补遗》中,据罗振玉旧藏本《阳春白雪》,辑得王大学士[仙昌·点绛唇]套数两首,未能考知其人。八四年,先生编《全元散曲简编》时,录其中一首云:“王学士,名氏生增不详。元散曲家姓王而授翰林学士的,仅见王...  相似文献   

10.
王玄览,俗名晖,玄览是他做道士后的法号。四川绵竹普闰人。生年约武德九年(62年),卒年约神功元年(697年)。他是唐代时四川道教的一位最重要的学者。王玄览的弟子经常向其师询问经教,王玄览一一作答,每有妙义。弟子们各录所得,后经王太霄整理为定本名为《玄珠录》。该书集中反映了王玄览的道教学说。王太霄在《玄珠录序》中,论其书说:呜呼!人而云亡,道焉乎在?非经文翰;千载谁传?苏游《灵验记》虽略陈梗概,太霄以暗乏,不明慈训,有预闻见。寡于深远,谨记诸子私记,分为两卷,并为序传,匙曰《玄珠》,取其明净回流,好道…  相似文献   

11.
一世回王:额贝都拉回王,是指清代统治哈密绿洲233年之久的哈密维吾尔族王爷。回王共存9世,在新疆大名鼎鼎。哈密王和清廷的关系始于康熙年间。那时的新疆,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试图反叛清王朝自立门户。1696年,康熙皇帝亲自统兵御驾西征。额贝都拉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终于义无反顾地投入了康熙的阵营。他不仅拿出物资犒劳清军,还设计擒获了噶尔丹的儿子。  相似文献   

12.
脑筋急转弯     
石磊 《快乐青春》2011,(6):80-80
1.王老师感冒了,买了一瓶阿司匹林来吃,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具来拔瓶口的软木塞,既不能把瓶弄破,又不能在软木塞上钻孔.王老师怎样才能吃到药呢?  相似文献   

13.
盛宏之《荆州记》,南北朝齐、梁、北魏间著述颇见注称,唐、宋史书地志尤多征引。然是书亡佚既久,盛宏之其人生平行状亦不可考。唯《隋书·经籍志》有著录:《荆州记》三卷,宋临川王侍郎盛宏之撰。盛宏之,《宋书》无传,南朝人著述中亦未见其行迹,今依《隋书》之著录复考如下:(一)据《宋书》,终刘宋一朝,立临川王仅二见,同在宋武帝永初元年,一为“追封司徒道规为临川王”,一为“立南郡公义庆为临川王”①。刘道规已于晋安帝义熙八年死,刘义庆系绍嗣道规,武帝受命,袭王爵②。盛宏之所侍之临川王,当为刘义庆无疑。刘义庆即撰…  相似文献   

14.
自原始儒学和两汉经学以后.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学都在不同程序上倡导“内圣开出外王”,认为内圣是外王的本体,外王是内圣的发用.外王是由内圣曲通开出。按此理解,内圣与外王的关系便是一种因果上的体用关系。这实际上是取消了或者说化解了外王儒学,使外王儒学只有其名而无其实.使儒学长期郁范于个体生命的狭窄领域,而不能作用于政治领域,从而把儒学从一门创世之学变成为随世之学。这大大缩小了儒学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使儒学烙上了“终日袖手谈心性,临难一死报君王”的历史讥评。要建设中国的现代政治文化,原始儒学中的外王之学是一笔独立的思想资源,而要借鉴这笔资源,需要我们就原始儒学的许多方面作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内圣与外王是原始儒学中各具独立性的两大组成部分。鉴于在儒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外王之学的漠视和化解,文章具体考察了孔子为王的历史真相和王学义理.并认为当政治失序之时,孔子关注的重点是在外王而不是在内圣。他对新型君子的设计,同样强调必须具备政治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关于平王东迁的年代,历来皆据《史记》,认为是在平王元年,即前770年.事实上战国时还有一种说法不为人瞩目:左氏昭公二十六年《传》[正义]引《汲冢竹书纪年》云:平王奔西申,……申侯、鲁(原本作“”,,“”即“吕”①)侯及许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称天王。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候所杀,以本非嫡,故称携王。《左传》原文说: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尔雅·释言》:“替,废也,灭也”;公羊昭二十三年《传》:“君死于位曰灭”;可见《竹书》晋文侯“…  相似文献   

16.
契丹的第一位皇太子耶律倍未能继任皇位,反而成为了东丹国的领袖,个中缘由史学界尚未能形成统一观点,值得深入的空间还很大。结合史实,其实不难发现,耶律倍的“失位”与被封东丹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世选制和后族势力的作用,也有耶律倍自身的个人因素的影响,更与阿保机的个人选择有关。另外,耶律倍的失位与其被封东丹王并非是两件独立的事件,而应将两者结合起来探讨,耶律倍被封东丹王其实很大程度上断绝了耶律倍继任为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晚清湖湘学者王阊运对子贡有高度评价,发前人所未发。今从《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典籍中梳理与子贡有关的资料,进一步阐扬其说。子贡的品德学行在七十子中出类拔萃,王阉运之论实事求是,而非哗众取宠,耸人听闻。  相似文献   

18.
杨迎 《殷都学刊》2023,(3):21-26
“王囟言”和“囟言王”是出组卜辞常见习语,但关于辞义的理解,学界一直未形成一致的意见。对相关卜辞材料进行分析后发现,“今夕囟言王”是一种占卜灾咎的习语,与“今夕王宁”相对,表示商王受到责难的不安之状,意为今晚先祖或上帝等会责难、降灾商王,“言”字含有责让、灾咎义,所表示的灾咎程度较轻,“囟”字是语气副词,表示占卜者对命题所作的一种情理上的推断。  相似文献   

19.
袁冰凌 《东南学术》2001,(6):199-201
本文透过通信双方当时的活动情况,确考新发现的郑经致“荷兰出海王”函可能写于1663年1月16日或1664年1月6日;原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的高级商务员波尔特,即“荷兰出海王”,其前后三次在中国沿海活动。  相似文献   

20.
贡嘎山穿越     
贡嘎山主峰海拔7556米,四川的最高峰,素有“蜀山之王”之称。一般的贡嘎山旅游线路都是去海螺沟,看一看那条巨大的冰川。而在这条穿越线路上,你却能够非常亲近地去欣赏贡嘎主峰一蜀山之王的雄奇雄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