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差不多老舍没和教育事业断过缘",展读老舍的全部小说,以教育为题材的占了大多数,清晰可见老舍是个有较为系统教育观的小说家,而且他的教育思想是非常独特的.老舍以他深刻的洞察力,多方位地指出了教育界的种种现状,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茶馆》剧本的剖析,论述了该剧的主题与老舍在1950年以后所创作的其他作品在思想上的一致性,分析了《茶馆》中所流露出来的老舍式的悲观气质,这种悲观写作基调在老舍1950年前的文学作品中极为常见,但在1950年以后却是罕见的。并指出:《茶馆》延续和发展了老舍自1937年以来对国家、民族这类宏大主题的关注,表现为他的文学观念和创作继续向左翼文学靠拢,并走向成熟;同时,《茶馆》也反映了老舍在1950年以后文学创作活动中的矛盾性,以及他对这一矛盾的反抗和突破。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法国,茶过去是一种高级饮料,只有上层人士才能品尝。现在却完全不同,喝茶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话剧《茶馆》在法国公演之后,茶馆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遍布大街小巷。 法国的茶馆完全和旧北京城的茶馆一模一样。无论是繁忙的商人或者自视甚高的艺术家,都宣称自己经常出入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茶馆,品茗休息。一些爱喝茶的年轻人则认为,这种来自遥远东方的文化,给他们的生活注入了新鲜的内容。那些头发  相似文献   

4.
在老舍长达几十年的小说创作生涯中,那些反映市民生活的题材几乎占据了他全部作品,为现当代文学画廊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有关北京市民社会中下层人物的形象,广泛而深刻地展示了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和生活。在大量的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老舍独有的幽默和写实风格。《月牙儿》是他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通过母女两代为妓的悲惨遭遇,向读者展现了旧中国妇女的不幸命运,对旧社会发出了沉痛的控诉,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下面就《月牙儿》的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看法。《月牙儿》不同于老舍以往的作品风格。它突破了老舍贯用的…  相似文献   

5.
饮茶始于我国,几千年来经久不衰。茶馆业在中国算是老行当了,出自老舍先生之手的经典之作《茶馆》就是佐证。如今,茶文化日渐时尚,古老的茶产业焕发了新的生机。一个全新职业正悄然走俏。  相似文献   

6.
清朝灭亡之后,中国逐渐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环境下的民众少不了和国家政治扯上联系,这种联系在老舍先生的著名话剧《茶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分析《茶馆》中不同人物形象以及在茶馆中的语言内容,来探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整个社会的民众对国家政治等相关事情的态度。  相似文献   

7.
老舍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艺术大师。早在二三十年代,他即以风格独特,成就卓著的小说创作扬名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老舍主要从事戏剧文学创作。他的代表作《龙须沟》与《茶馆》,是我国话剧艺术的瑰宝,后者还为我国话剧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本文就  相似文献   

8.
老舍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大师,他最熟悉市民阶层的生活。多年来,他一直辛勤地开垦着市民阶层这块艺术的土壤。以自己敏锐深邃的洞察力,幽默讽刺的艺术天才,着力描写他们的生活,表现他们的性格,批判造成市民阶层中落后、保守方面的思想文化传统,揭露酿成他们贫困生活的社会原因。他的全部作品,就是在近代及现代历史的广阔背景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9.
《茶馆》是老舍先生戏剧创作的巅峰之作,不管是在语言艺术上,还是在思想高度上都堪称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英若诚先生的英译版《茶馆》是为舞台表演而创作,对英译《茶馆》的语言口语性、语言动作性以及语言人物性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从舞台表演性视角下探讨语言的直接效果在英译《茶馆》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文化型的作家,老舍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有着细致的体察与深入的分析,并以其特有的生动、平易、俗白、幽默的方式加以表现,在引人发笑的情节中灌注进一个现代作家深深的忧患意识.老舍小说对旧中国社会尤其是作为帝都的北平,其浓重的官本位文化进行了深刻、形象地揭露与反思,以其特有的创作风格给这些老大帝国的国民们竖起了一面镜子,让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痼疾的一面,促使人们对历史以及当前的一些现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1.
老舍作为小说家,众人皆知,他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长篇小说蜚声海内外;老舍作为剧作家,有口皆碑,他的《茶馆》等剧本誉满全球。然而,如果把老舍说成是一位诗人,那就不一定为广大读者所熟悉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就其主要原因来看,恐怕是由于老舍一生中所创作的小说和剧本影响太大了,以至于掩盖了他诗歌创作的光辉。正如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所说的:“他的诗名,多少为他的小说和戏剧所掩盖了。”①实际上,老舍作为一位诗人是当之无愧的。他在一生的文学生涯中,除去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散文以及曲艺作…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老舍曾在伦敦居住5年,通过接触英国文学,才成为作家的。很少有人了解是异国生活的孤独、寂寞和贫困,才把这个中国年轻人逼上写作道路。老舍的父亲是旗军,每月仅3两饷银,全家生活本已十分困窘。庚子之役,父亲死于北京护城之战,连这点收入都没有了,全家靠母亲缝补浆洗得些微薄收入免于成为饿殍。长子舒庆春(老舍)好不容易读些书,成为小学教师,在民国初年,这是个受人尊敬的工作,报酬还算不错。1922年老舍受洗入基督教,并到燕京大学跟埃文斯学英文。此人是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校外考官,由他介绍给伦敦传教会的伍德小姐,聘老舍为东方学院教…  相似文献   

13.
老舍在小说《二马》和一些散文篇章中塑造的英国形象是立体化、多面性的。其中老舍有所侧重,他以异域作为窗口来打量、审视中国的国民性等问题,并希望能够借鉴英国的闪光之处为中国的振兴与强大开辟新路。由于老舍所受的传统文化熏陶与特定的历史情境关系,老舍在塑造英国形象时有了认同与否定、借鉴与排斥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4.
老舍与中国生存文化的现代化──再论老舍对市民生态的表现李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向来以他创作的“市民特征”而著称。在小说及戏剧创作中,老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市民生存图画,他对这一阶层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体验之深刻、表现之广泛以及批评之严肃,在...  相似文献   

15.
老舍在小说<二马>和一些散文篇章中塑造的英国形象是立体化、多面性的.其中老舍有所侧重,他以异域作为窗口来打量、审视中国的国民性等问题,并希望能够借鉴英国的闪光之处为中国的振兴与强大开辟新路.由于老舍所受的传统文化熏陶与特定的历史情境关系,老舍在塑造英国形象时有了认同与否定、借鉴与排斥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16.
马多思 《北京纪事》2013,(11):95-96
老舍先生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模仿美国人的中文发音“人家美国人不晓好,人家说蒿hao”,这句台词是老茶馆的新老板小刘麻子说的,他认为老茶馆太土气,  相似文献   

17.
《鼓书艺人》是老舍四十年代末期旅居美国期间完成的一部表现旧中国艺人生活的长篇小说。小说以重庆为背景,描写鼓书艺人方宝庆和唐四爷两家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生活经历。老舍在这部小说中,不是简单地描绘旧中国艺人受蹂躏受侮辱的悲剧命运,而是着重揭示旧的传统观念和黑暗社会现实对他们灵魂的残害、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因而造成他们心理的扭曲和性格的变形,同时也揭示了在时代的大潮中他们的觉醒和反抗。本文就这个方面作一粗浅探索。  相似文献   

18.
当老舍先生带着无尽的遗憾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不知是否还牵挂着他最心爱的作品《正红旗下》的命运;当话剧《正红旗下》演出获得巨大成功的时候,不知李龙云先生是否感到已可告慰老舍先生以及英若诚先生的在天之灵……于是在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05周年的时候,我们有幸倾听了一次作家之间的心灵交谈。  相似文献   

19.
老舍是满族作家,并不只是因为出身于满族,而是他确实写过反映满族生活的作品。但老舍又跟其他少数民族作家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他的全部作品,反映汉族生活的占绝大多数。因此,使研究者碰到了一个难题:如果把老舍只作为满族作家的代表,实际上降低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果因为老舍跟汉族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而否认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满族特色,也不完全符合实际,为许多少数民族同志所不同意。老舍的作品题材多样,形式多样,古今中外无不涉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有卓越成就的多产作家。我们选择了《茶馆》和《正红旗下》两部满族特色最鲜明的作品,探讨一下老舍作品中满、汉文化交融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首先对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着结合老舍先生著名话剧《茶馆》的两个英译本,重点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翻译中的实践运用;分析表明该理论对戏剧翻译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