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中古汉语词语“貌哨”、“帀帀”、“空”纳入从东汉到宋的整个语料背景中考察,可知“貌哨”不是一般理解的描写容貌的词,而是表示态度的形容词;“帀帀”的词义不是“形容水沸腾的样子”,而是“密集”的意思;“空”在中古时期具有“单一,素的”的词义。之所以误释,是因为这些词语的词义发生了虚化,所以在确定其词义时,就不能仅仅满足于考察上下文,还要结合词语本身的演变轨迹,通过词义系统去求证。  相似文献   

2.
主持人语     
"语义学"是研究词语意义的学问,我国传统称"训诂学"。用通俗的话解释词义谓之"训",用今语解释古词语谓之"诂",清儒将这门解释古书中词语意义的学问发挥到极致。我们今天研习的"语义学",承袭训诂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又赋予现代语用性与思辨性,较之偏重古典语义的训诂学,其探讨领域更为深广,包括字音、字形与意义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义构成的因  相似文献   

3.
通过引证汉魏六朝史书以及同期其他文献的例子 ,抉发词语尚未被辞书收录、学界尚未解释的新义 ,考察词语、词义的源流演变  相似文献   

4.
来自东欧的德语诗人保尔·策兰的"语言栅栏"一诗,是诗人中期创作的代表诗作,引来众多解释.研读该诗,可窥策兰中期诗风之一斑.本文分别从主题结构、词语结构和诗文结构三个角度对这首诗文进行文本细解,运用诠释学的基本原则,视文本为无上权威,从基本词义出发,把文字的多元意向性规整到诗文的涵义一体性中.同时.尊重文理的井放性和多维性,力图避免牵强和过度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诗.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毛亨训"褰衣也",《尔雅》训"揭衣也","繇膝以下为揭",都是正确的解释。陆忠发将"揭"理解为"脱下裳"或"脱下衣服举于手上",既不符合古代的服饰习俗与渡河方式,也不符合古代汉语的词义系统,因而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况周颐词论的核心思想凭借几个重要的词学范畴得以阐扬.在对况氏词论与桐城派文论加以比较后发现,刘大櫆提出的"重"、"钝拙"、"大",恽敬推扬的"厚"、"坚"、"大",与况周颐"重、拙、大"之间丝牵绳连.同时,梅曾亮文论、诗论以"真"为核心,强调"吾之诗"、"吾之境"、"吾之性情",而况周颐在其词学理论体系中也设定了一个重要前提即"真",并强调"吾词"、"吾心",两人观点若合符契.  相似文献   

7.
汉魏六朝人物品藻词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词义于当时便不易把握,在现代更是有许多误解误释。基于传统观境为训的训诂方法,辅以从构词语素、词语的聚合与组合等角度展开分析考证,有助于准确把握这类词语的词义,为相关辞书的编纂与文献整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论文以"良久""不审"珍重"等词语为例,对禅籍中的词语兼位现象进行了探讨,认为兼位词语的新义并不是一般的词义引申或感染,而是由"被兼位词的词义+兼位词的旧义"构成的,因此,无须为其设立新的词性和义项。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比喻还是借代,它们涉及的本体和客体在话语中最终都表现为相应的词语,因此,本体与客体之间的所谓"相似性"及"相关性"不可避免地会转化为相应词语语义间的特定联系。具体地说,构成比喻的本体词与喻体词的词义中要有相同或相近的义素(或义项),而借代中的代体词则是对本体词词义解释或说明的一个义项。区分借喻和借代,关键就在辨析清楚客体词与本体词之间这种不同的词义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异形词的"同义"必须具备五个条件,即都是普通话词语、都是书面语词语、都是并存并用词语、都是同音词语、都是书写形式不同的词语.与同义词的"同义"有别,异形词的"同义"指同义项,同义项的词义完全相同.全等关系的"同义",其内部的理据有差异,只是没有造成包括理性义、色彩义、语法义等词语意义的不同;包孕、交叉关系的"同义",其概念意义有差别,只是不影响词语核心的意义.全等异形词"在任何语境下可以互换"使用;包孕、交叉异形词,只有在表示"重合"的义项时才可以互换使用.  相似文献   

11.
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经常出现"常田"、"部田"等词语。对于常田,学界已有较一致的认识。而对于部田,则众说纷纭,有解释为"倍田"者;有解释为"当地的王田或国有土地"者;有将部田之"部"字解释为"中部、南部、北部、左部、东部、西部"之义者;亦有将部田解释为"部娄"者①。本文不打算对诸家的解释作出评价,仅试就"部娄"一词的词义及应用演变情况作一些考释。错误之处,敬请指正。据现存文献,"部娄"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左氏传》一书中,《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冬,楚子伐郑以救齐。......晋侯使张骼、畏跞致楚师,求御于郑。郑人卜宛射…  相似文献   

12.
从上古汉语词义学角度研究上古文献的写成时代,同时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词语、词义作综合比较,会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据此研究《尚书》中的《尧典》,其大部分词语和词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么《尧典》也应该写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相似文献   

13.
人物品藻词语在中古汉语词汇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词义于当时便不易把握,在现代更是有许多误解误释。对“安忍”“聪察”“才器”等三组品藻词语词义的考释,可以为相关辞书的编纂与文献整理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现代潮汕方言所保留的古代汉语词语,对古今汉语中部分词语词义的义项多少、范围大小和词性类别的异同作了比较研究,说明利用潮汕方言的词义,有助于释读古代文献。  相似文献   

15.
语言学习者追求语言的对称,极易产生偏误,因而词汇不对称现象的研究对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和水平也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反义词"深"、"浅"为例,就其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词义的引申速度、构词能力、词语搭配方面存在不对称现象,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对加深词义与构词、词义与词语组合关系的认识,深化对语言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小姐"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意义变化反映了社会生活及人们观念的变迁。汉语"小姐"作为一种称谓语,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其命运"多灾多难",词义演变一波三折,几度沉浮。通过对"小姐"的语义演变的回顾浅析词义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词语语义发展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考察商代甲骨文、西周金文和战国出土文献中的"爯"和"偁",认为:两个字形在甲骨文中记录了同一个词,其本义为"以手提鱼",常用义为"在祭祀中举献物品";到了西周金文和战国出土文献中,"爯""偁"的词义进一步引申为"称呼""称赞""衡量""称量货币"等。本文同时参考东周十三部典籍中"稱"(爯、偁)的用例,根据词义发展的规律,大致梳理出三字字形的更替和"稱"(爯、偁)的语义演变脉络。这样的梳理工作,不仅对文献解读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对辞书义项的归纳原则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很多使用"我"、"吾"的情况,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发现陶渊明作品中的"我"、"吾"有三种指代意义,一是相对于第二人称"你"而言的"我";二是相对于第二人称"你"之外而言的"我",包括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三是相对于命运和时间等自然运行情况而言的"我"。把握这些差别,对深刻领会陶诗的含义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词例是几个词语共有的相同的词义组合关系和演变轨迹,词例求义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训诂方法,特别是在词语考释中有着独特的价值。它有助于发现和求证未知词义;可以为"孤证立说"提供可信的依据;还可以补充或纠正辞书对一些词条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元曲《双调·潘妃曲》中有"肐膝"一词,传统解释"肐"同"胳,即胳膊",是错误的。其中"肐"字应该为无意义的标音词缀,"肐膝"应当解释为膝盖。"肐膝"这种构词形式与现代晋方言中"圪A"式词语的语法构成相同。从历代典籍中"圪A"式词语的使用情况来看,其使用集中在元代的口语文献中,明清时期的使用频率大幅下降,且应用范围集中在北方中原地区,这三个特点与学者提出的"汉儿言语"的标准非常吻合,故而现代晋方言中的"圪A"式词语,很可能是受到了少数民族语言影响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