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本文将服饰作为一种符号,从民族社会学的角度,对青海安多藏族服饰文化的族徽标识功能、身份标志功能、礼俗规范功能、祈福求吉功能及装饰审美功能等进行阐释,以此来揭示安多藏族服饰深厚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试用科学发展观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但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业相得益彰, 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4.
藏族音乐艺术的自然传承是与民间宗教活动、寺院密切相关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传播媒体对日常生活的不断介入以及民族融合的加剧,促使藏族人民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悄然蜕变.在此背景下,就藏族民间音乐艺术保护与传承现状及其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条约、方法,结合目前已经实施的措施,就其在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新思路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5.
民间传说及其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入选了包括俗称的四大传说在内的29个民间传说项目,开了在国家层面上对民间传说进行保护的先河,但进入国家名录的项目数量与民间社会实际的贮藏量相比,存在着巨大差距。传说的保护要以传说的特点为依据,即以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和人物为主要蓝本或凭依和根据,经过群体的口口相传,并在传递中添枝加叶,逐渐附会和融合上一些与本事相关联的事件、人物、故事、情节和细节。与诗体作品相比,其传述者在传述民间传说时有较大的可发挥的自由度。  相似文献   

6.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当前在非物质遗产保护热潮中,“传承”是核心,是灵魂。传承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与现实紧密相关的实践问题。正确理解传承语义及内涵,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及保护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深刻认识、理解传承,深入研究传承,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其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力量源泉,我国正逐步形成相应的保护理念和发展方式,但传统的保护模式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加强非遗数字化保护对促进非遗传承、非遗安全、非遗传播和非遗开发意义重大,应重点围绕基础数据采集、非遗保护数据库建设和运营、数字化内容创作以及数字化资源利用等方面展开,以促进我国非遗数字化保...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传承,二是要发展,传承是基础,发展是方向。文章从敦煌非遗保护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结合近年来敦煌非遗保护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非遗保护中取得的成就,论证了非遗要融入生活才能在时代发展中永葆活力、不断发展,并提出非遗融入生活才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并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是让非遗融入生活的最佳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不同的地区形势,具有浓厚的地域性,不同的民风形成不同的民俗.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缔造了丰富的、多样性的源远流长民俗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此过程中,民俗文化的保护也没有其应有的强度,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传统民俗文化游走于濒临灭绝的边缘.因此抢救、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藏族文化融佛教和藏族土生土长的宗教一苯教于一体,以其博大精深和个性独具在世界文化长廊里显得璀璨夺目、绚丽多姿。尤其它在生态伦理方面积淀的优秀品质,让人类在人本主义思潮下导致今天所面临的自然环境极度恶化的现代文明望尘莫及、叹为观止。  相似文献   

11.
社会发展进程中,多重因素会对民族文化形成冲击,对其保护与传承形成消极影响。只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适时调整民族文化的社会功能,选择有效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路径和设计,才能达到有效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灵龟崇拜是中国和越南传统文化中的悠久性母题,研究这一母题的固态与变异的因素,有助于人们对中国与东南亚民族文化亲缘与涵化模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浪漫主义民俗学的传统是以本土民间文化的诗意想象来建构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兼具现实精神和浪漫气质的赵宗福先生的新著力作《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无疑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彰显出鲜明而独到的中国气派和地域风格。多元民俗文化的碰撞、交融、吸纳、互补,形成了青海高原独有的另类文化特质。对这一异质文化现象的研究,标志着有着广袤的国际国内学术视野的地方民俗学者在这条康庄大道上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一步。  相似文献   

14.
民俗事象是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考察民俗事象是认识目前民族地区基层社会的一条有效途径.明代进入洮州地区的汉人军屯官兵创造并传播的民俗事象,把藏、土、回等民族引入一个彼此相关的场景里.在近六百年的时段里,藏、汉、土、回等民族在这里混居繁衍,民间文化遂成为各族民众认同并共享的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民间信仰从神灵体系、社会组织、节庆庙会等几个层面来展开综合考量,努力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认识它的传承性、地方性和类型化特点,试图更加全面地分析作为文化现象的民间信仰在特定社会内部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被视为世界上最后一片净土。在这高海拔、气候条件恶劣的青藏高原上,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以顽强、乐观而善良的生活态度,用各种文化手段与行为保护着这片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呵护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今天我们深入了解藏族文化,不难发现从生计方式到各种文化禁忌,无不渗透着藏族人民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并使万物生生不息的环保理念。本文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试图对藏族文化中生态保护的意识理念及文化实践作一梳理,以探讨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青海藏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歌唱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藏传佛教的传布,悄然渗透入青海藏族民歌之中,不仅成为民歌的重要内容,还影响着民歌的叙事方式,强化其社会道德规劝的功能.但,青海藏族民歌并不是被动的承受者,也反作用于藏传佛教,起到了促进藏传佛教民间化、大众化的作用,更成为藏传佛教自身道德建设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国和斯里兰卡现存两枚佛牙舍利历史的梳理,论证了佛牙舍利作为一种佛门圣物和特殊的文化符号,在佛教传承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在佛教文化交流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创建"一带一路"的活动中,亦可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西部大开发等国内外环境给中国民俗学学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为进一步探索中国民俗文化的价值取向 ,本文以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一次尝试性解读。  相似文献   

20.
论广西瑶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广西瑶族民歌的现状与风格进行分析研究,论证了"传承就是继承和发展,创新才是发展之根本"的论点.并强调:创新必须面向传统、面向未来,才能创作出有价值、有生命力的作品,才能够宣传和保护、传承和发展瑶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才能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