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游记》百回本突出象征方法兼融其他立象方法构成寓言的特征。其审美功效在孙悟空形象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孙悟空形象为象征这一基本立象方法的生命力做了证明,也对中国审美立象学说对诸种基本立象方法关系理解的合理性做了证明。由寓言呈现的孙悟空形象对人情思具有多重感染力和审美效应。百回本寓言题旨是围绕人才问题写人的修持提升的必要性和准备经历的艰难进程。孙悟空象征人心,作为主角,要由原本题旨意向去解读。心与棒结合的象征作用提供了孙悟空形象的主要艺术格局,观察这方面变化可以了解其心行程度,并且可以帮助激发对历史韵味的领略和对寓言相关哲理的体悟。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西游记》和其他三部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誉为"四大名著"。《西游记》塑造最为成功的是孙悟空的形象。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及这一光辉灿烂的文学形象:孙悟空形象的产生及发展,思想性格特征,审美特质及审美内涵,说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代表着中国古典幻想小说人物形象描绘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一部《西游记》,包括两个故事,即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和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而这前后两个故事是由书中的中心人物孙悟空贯穿起来的.孙悟空的形象在《西游记》中最生动、最光辉,因此给读者的印象也最深刻、最活跃.《西游记》的思想内容就是由这两个故事和孙悟空的形象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只要剖析清楚这两个故事的实质和孙悟空形象的意义,作品的主题思想,也就昭然若揭了.(一)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文学史家和《西游记》的研究家们,往往把孙悟空大闹天宫,看作是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人民的反抗斗争,或者干脆说成是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农民起义.其实孙悟空闹天宫的原因是:一、他因向东海龙王强索兵器和披挂,搅乱了龙宫的安宁,龙王在上帝处告了他;二、他不愿意到头来还会死去,他要长生,不受冥王的管辖,因此打死了鬼使,强消了冥府中生死簿上他的名字,终于超越了自然规律的局限,获得了“绝对自由”.他的行为,搅乱了阴阳轮转,冥王在玉帝那儿告了他.因此玉帝派兵遣将捉拿他.他不服气,才反了的,并非是受压迫、受剥削、生活不下去了才揭竿而起的.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是一部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长篇巨著。作品主人公之一的孙悟空,其身上反映出浓厚的宗教意识。一、从孙悟空的斗争中,反映出来的佛教教义"法识"观,孙悟空身上反映出来的佛教思想。二、孙悟空皈依是不彻底的,在其身上还有很强烈的自我意识,是与佛教思想相背的,却与明代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相统一。孙悟空的形象体现了人、动物、神魔、宗教四个特点的结合,他是一个宗教的战斗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5.
艺术的美感效应,决定于艺术的审美形象.研究孙悟空形象的美感效应,必须从孙悟空这一特定艺术形象出发. 一《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是天地孕育的一只灵猴,具有非常鲜明的猴的形态特征.他不仅长的尖嘴猴腮,火眼金睛,圈盘腿,红屁股,长尾巴,有着猴子逼真的外形;而且最爱跳跃翻腾,抓耳挠腮,爬树攀枝,采花摘果,表现出猴子的动物本能;他还那么无拘无束,嘴馋好吃,顽劣任性,乖觉机灵,处处显露  相似文献   

6.
四大奇书之一《西游记》的创作成功,引出了神魔小说一大系列,其成功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塑造了孙悟空这一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形象。孙悟空是全书的栋梁,当然也是理解全书的关键,所以,要深刻全面理解《西游记》,必须正确地、多层面地对这一形象加以剖析。笔者拟就此从四个方面试加论述。  相似文献   

7.
在一部《西游记》中,孙悟空曾多次垂泪而哭。究其哭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报效唐僧。二是为求正果之难。这两个原因正是孙悟空全部行动的核心,而第一类原因中本身又具有求正果的因素。所以,本文认为,孙悟空是一个有着浓厚孝悌观念的虔诚执著的求索者形象。  相似文献   

8.
孙悟空试论     
《西游记》问世以来,对其主题,歧异纷纷。考察起来,大都来自对小说主人公孙悟空认识上的不一致,因为作品的基本思想往往是通过它的主要人物显现出来的。我认为辨别清楚作家的创作契机与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取舍倾向,对于正确认识《西游记》将是非常重要正。的。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对孙悟空这一形象做过这种考察之后得出的一点认识,希望得到指我以为《西游记》,实际上是孙悟空传,它描述了孙悟空的奋斗与追求以及挫折与失败。《西游记》是我国人民多灾多难历史的形象表现,孙悟空是千百年来没被压垮的我们民  相似文献   

9.
从紧箍儿看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孙悟空,人们想到的常常是一个乐观的战斗英雄形象.他的幽默、机智、自信、勇往直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因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一个喜剧形象.但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的是,在这个喜剧形象背后却蕴涵着浓厚的悲剧性.从紧箍儿,从作者对孙悟空的矛盾态度,联系明中叶社会文化背景和作者思想来考察,可以看出孙悟空形象的悲剧性内涵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悟空形象生成的文化追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 综述了前人关于 孙悟空渊源的 种种争议,试图从 形象生成的文 化机制与文 化意蕴重加评析。在 追溯传统“猿”意 象与“非猿”意象时 ,指出 以道 为内 容,以 佛为 形式, 以世 俗为根源,构成了 孙悟空原型的重 要因素。这种种 因素 随着时 代的 变迁, 而一 步步 形成 了平 话、杂剧、小说中不 同的孙“猴”形象。  相似文献   

11.
孙悟空出生地东南移是其形象演变中寓言特征加强与题旨、结构要求象其物宜文脉的一种体现,多种素材的化用显示六位时成精神贯注文思而具典型化的功效。孙悟空姓名双取的历史文化因缘与猿、猴和人的兼象是适应心性兼修题旨的需要。孙悟空号称太乙真仙被反复点染是与百回本校订者、写作者关系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线索。孙悟空等形象历史文化成因考察离不开思维方法与形象审美价值品位关系的探究。  相似文献   

12.
杨戬是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里一个非常活跃的人物。这个人物与孙悟空形象有诸多相似之处,应是借鉴了孙悟空形象的某些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杨戬是在众多二郎神传说基础上塑造出来的一个形象,而二郎神与取经故事里的那只猴子在早期演化过程中就已颇有渊源关系,所以杨戬与孙悟空的相似,也可以说是这个演化过程的自然结果。总之,杨戬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封神演义》作者处理各种先行素材的高超艺术手腕。  相似文献   

13.
明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与之前的同类作品相比,不论是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来说,都堪称是集大成之作.其写定者的艺术创新是全方位的,这一点从孙悟空、猪八戒两个形象的艺术演进即可一目了然.这两个形象的美学意义是在对前此形象的改造过程中逐步获得的,如果说对孙悟空进行的是"净化"处理,那么,对猪八戒则是不折不扣的"丑化",无论是"净化"还是"丑化",都显示了百回本写定者非凡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14.
关于孙悟空的形象问题,学术界已有众多的论点,但很少有对其象外之意作进一步探讨的。如果打破惯常思维去通读《西游记》,就会发现吴承恩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是一个高度异化的悲剧形象。从异化悲剧的诞生,经历异化悲剧的过程,最终达到诛心之悲剧结果,整部《西游记》可以说是孙悟空异化的悲剧史。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文学吏上,<西游记>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它被喻为古代浪漫主义神魔小说的最高峰.孙悟空形象的完美塑造,不仅反映作者惊人的文学和美学想象力,也体现了明代士人的精神世界.本文通过孙悟空形象内涵的分析,从思想文化角度入手,试图构建该形象与士人精神气蕴之间相互作用、相关联系的理论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有关孙悟空原型的讨论莫衷一是,至今尚无定论:鲁迅先生认为孙悟空这一形象取自唐传奇《古岳渎经》中的淮河水怪无支祁;胡适认为出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努曼;还有认为孙悟空是个“混血猴”。我认为:《西游记》故事的发展历史是漫长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故事和人物受多方面作用和影响,包含的思想、文化因素也是十分复杂的,同时,艺术形象的创造多为“杂取种种”而形成“这一个”,小可过份胶执。另外,《西游记》一书后半部份中,孙悟空的主要特征是:不畏艰险,排除万难,保护唐三藏西天取经,终成正果。我们不可因为其思想意义上的消极的一面而否定了这一主要情节的客观存在。据此,我们认为《宋高僧传》中有一段记载也可作为孙悟空原型讨论的一条资料提  相似文献   

17.
孙悟空是《西游记》作者倾注了全部心血,热情讴歌的英雄人物。因此,弄清孙悟空典型形象的寓意,对解开《西游记》创作原旨之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人会问:孙悟空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是位堂堂正正讨魔伐怪的英雄,还有什么寓意可言?其实不然,自《西游记》问世以来,有两大疑案一直困扰着对孙悟空作出公正评价:一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唐僧形象的意识活动因子和心灵的幻影,孙悟空的性格发展过程也就是唐僧苦心修炼取经成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孙悟空形象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悟空形象的特点是亦真亦幻,幻中寓真。这个形象的创造深深地植根于社会历史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他的“强者为尊”和追求自由的思想性格与明代中后期进步的社会思潮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李贽的尊贤思想和童心说在他的身上都有着鲜明的表现。他的积极乐观、勇敢无畏、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等美好品德,反映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性格和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孙悟空的斗争智慧也多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小说在奇幻描写中时时透出世俗社会的人情事理。孙悟空形象的童真童趣,也是时代精神的一种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20.
《西游记》通过孙悟空这一形象的人生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生命成长过程和生命的意义。童年的孙悟空生活在世俗之外的净土之上,他活泼开朗、顽皮可爱;青春期身体和人格开始发育和成熟,原始的野性和赤裸的欲望像潮水一般涌现而出,面对这种足以毁灭一切的生命力量,吴承恩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最恣意的绽放和随之而来的沉重;成年是理性、明智的代名词,在观音菩萨不失时机的引导下,孙悟空开始按照“社会原则”来行事,在严谨的社会秩序下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最大空间,并最终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