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东岳论丛》2016,(2):38-46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基于历史、理论与现实的维度,当前对于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的研究,应聚焦如下问题:何谓阶级?何谓阶级斗争?如何看待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和阶级斗争何时退出历史?何谓无产阶级?何谓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何谓无产阶级政党?如何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的战略性?如何理解一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非单一性等等,并作出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新时代的评述。  相似文献   

2.
阶级关系是一种分工关系。能够单独创造价值的阶级在现实中并不存在。阶级斗争有纵横之分。只有纵向的阶级斗争才是新社会形态的助产婆,而横向的阶级斗争只能解决同一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两个阶级之间分配上的你大我小矛盾。消灭阶级的正确途径是发展生产力和推进人的平等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后工业时代背景下的西方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变化使传统的阶级理论受到挑战,诸如“工人阶级消亡”等观点甚嚣尘上。对此,密利本德通过重新检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提出在当代西方社会的梨形金字塔状阶级结构中,仍然存在两大阶级的对立,来自下层的和来自上层的双向过程阶级斗争充斥整个社会。在复杂的斗争中,由于工人阶级的庞大数量及其革命性,他们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可依靠力量。密利本德对阶级问题的分析使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丰富和发展,但密利本德在阶级划分问题上陷入了多元论的泥淖。  相似文献   

4.
相比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当前西方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白领雇员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体力量,传统的阶级观念受到了冲击。资产阶级学者借此为工人阶级唱衰歌,甚至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对革命的依靠力量产生了质疑。针对此,卡利尼科斯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为工具,指出了当前在阶级概念认识上存在的三种错误倾向,探析了新中间阶级的性质,分析了工人阶级的结构变化和革命性。在卡利尼科斯看来,新中间阶级无法担当社会变革的重任,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可依靠力量。卡利尼科斯对阶级问题的厘析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但也存在对工人阶级的革命性估计过于乐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汤普森的阶级斗争分析方法与阶级决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布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再发现了马克思阶级学说中趋于被人遗忘的阶级斗争分析方法.以多布的工作为基础,汤普森在自己的社会史研究实践中对阶级斗争分析方法进行了重要推进,最终在具体的英国语境中,确证、重申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基本观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  相似文献   

6.
许文博 《北方论丛》2015,(1):138-141
结构与行动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中的重要议题。布迪厄认为,不同的个体行动者通过某种惯习来取得社会空间中的不同位置,从而出现了阶级划分,惯习既是内化了的性情倾向,又要依靠实践来生成;与此相似,朱迪斯?巴特勒强调性别是表演性的,是个体行动者根据主体本身的一种效果而建构起来的,但这种表演并不是先于主体选择的,而是遵循着异性恋规范。两种理论虽然讨论范畴不同,分别关注阶级和性别,但都涉及到结构与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都化解了结构与行动之间的二元对立,因此,体现出阶级与性别之间的相似性:阶级与性别的形成都是行动者个人参与实践的结果,并且这种实践遵循着阶级或性别制度的轨道,具有重复性,尽管如此,阶级与性别的特征并非本质性的存在,而是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的。  相似文献   

7.
顾韡 《理论界》2014,(4):98-101
在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个日益扩大和对立的主流阶级,而中间阶级则会日益萎缩最后融入这两大主流阶级之中。然而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来看却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相反,中间阶级不仅继续存在着而且日益庞大,似乎已能作为一个主流阶级存在,令人迷惑。因此出现了诸多关于传统马克思阶级概念和当代中间阶级现状的矛盾迷思的新争论,本文即对它们展开综述与评论。  相似文献   

8.
贺立华 《齐鲁学刊》2005,(5):94-100
阶级斗争理论于1920年代传入中国后,为19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运动和1940年代的延安文艺运动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并成为建国后高歌猛进或急风暴雨般的文艺运动和红色经典文学的理论指南,回望阶级斗争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复杂关系,育助于我们今天对20世纪上半叶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革命文学作出历史的评价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民族平等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此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地"无产阶级民族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是消灭阶级"这一著名论断的解读,来增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学习和了解。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青年时期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根植于浪漫主义哲学之上的.在德国早期浪漫派与黑格尔思想的交织性影响下,并在追求哲学的现实化过程中,马克思走上了实践的反讽诗学之路.无产阶级革命是浪漫反讽在现实世界中表现的历史形式,无产阶级作为历史革命的主体与反讽主体,肩负着摧毁资本主义社会的使命.反讽哲学的自我否定性在马克思阶级理论中具有三次表征,即无产阶级革命在曲折进程中的自我批评;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而造成的资产阶级的自我毁灭;以及无产阶级自我救赎中的自我扬弃.在反讽哲学观的这一视角下重新阐释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这既是对马克思青年时期浪漫主义诗情延续的历史说明,也是对马克思哲学具有浪漫主义根源的现实论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阶级解放的目标,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只能是资产阶级自己培育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就是作为新社会的“助产婆”的“暴力革命”。  相似文献   

12.
杨守森 《河北学刊》2006,26(2):139-144
本是以“阶级斗争”为主体框架,凸显极左思潮印记的《艳阳天》,其客观内容与浩然的创作初衷并不完全一致。因得力于作者对当时农村现实生活的深切体验与了解,小说中实际隐含着人性异化、宗法意识、极左思潮、诗意情怀之类超越了政治背景的深层内涵。至今,这部小说之所以仍能得到许多读者的推崇与喜爱,或许正是与这些深层内涵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一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发展时间里 ,都是以展示中国现代作家“与人奋斗”的精神快感为己任的 ;崇尚文学的政治功利主义和艺术审美的思想意识形态化 ,无疑使中国现代作家自觉放弃了个性主体意识的理性立场 ,进而从对现实生活的激情主义和感性认识出发 ,无条件地把自己投入到了变革现实政治的社会解放斗争之中。由于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转换的内在要素之一 ,就是以阶级群体意识全面取代个人理性意识 ;所以从 2 0世纪 2 0年代末开始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兴起后发动的第一场战役 ,便是对“五四”人文精神的彻底清算。从此以后 ,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逐渐被淡出了文学艺术的表现领域 ,而强劲的阶级斗争观念则成为了中国现代作家神圣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4.
刘新锁 《齐鲁学刊》2012,(5):153-156
在阶级斗争思想的普及与强化、战争时期形成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遗留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或显或隐地蕴含了一种"阶级斗争模式"。随着政治环境、审美环境越来越严厉和"阶级斗争模式"的迅速扩展,人际关系的本质已经被完全抽象为仇恨和对立的象征体,彻底丧失了"人"的生动性和复杂性,作为个体的"人"完全沦为他所属的那个阶级的想象性符码。作为"人学"的文学丧失了"人"的本性,只能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西方上古社会的平民阶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希腊罗马与中国商周时期的平民,在政治斗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特点差异,主要原因是平民在经济生活与法律制度诸方面处于完全不同的地位,从而对国家的建构、社会的发展也都产生迥然不同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其中相关的发人深省的历史话题。  相似文献   

16.
叶君 《学术论坛》2003,(5):93-97
在《艳阳天》中,阶级斗争想像和乡村日常生活再现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基本叙述层面。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体现出作者在处理对阶级斗争理念的俯就与对乡村日常生活的热爱的表达两难中所产生的行为悖论。本文力图规避价值判断,以细读的方式从小说中把握出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切换与挤兑关系。  相似文献   

17.
姜华 《北方论丛》2010,(1):129-132
意识形态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主题,对意识形态的研究与关注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始终。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围绕对文化的关注,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对文化的关注有不同的侧重,因此,对意识形态的研究视角和价值取向也不尽相同,其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早期争夺文化领导权,到法兰克福学派以文化批判为中心建立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再到阿尔都塞把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来分析的理论嬗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社会达尔文主义成功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主义和竞争意识,推动了清末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则以革命者的姿态,成功运用了马克思阶级斗争的理论,使中国摆脱了列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取得了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斗争哲学的延续,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和灾难;新世纪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是基于中国社会现实发展的客观需求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相关问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20.
社会地位结构与节能行为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的能耗大小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的能源安全,低能耗的日常行为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长期以来政府和民间组织提出的许多节能举措和发起的节能运动一直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我们还较少地深入到社会结构层面来分析人们的耗能机制和耗能行为。本文利用一项四城市居民能源消费的抽样调查数据,发现个体日常生活中的能耗高低与人们主观的节能意识和节能需求并没有多大关系;个体的能源消费更多地受到他们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或者说一个社会的地位结构和资源分配方式决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能耗高低。由此,本文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探讨了今后节能政策制定应该予以考虑的一些重要内容,提出了制度节能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