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离异的心     
离婚,是从法律意义上解除夫妻之间的婚姻关系。人们常常简单地把离婚看成是旧生活的彻底结束,把离婚作为解脱心灵痛苦的唯一有效的措施。其实,事实绝非如此。虽然通过离婚这个法律手段,割断了旧的婚姻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痛苦从此一去不复返,恰恰相反,一些离婚者的现实生活清楚地告诉人们:离婚,无疑使人陷入感情和心理的新危机。自卑心理。离婚悲剧的出现,对当事人来说,不仅仅是个人生活中的一件私事,而是离婚者整个人生的重大挫折,是一次不小的人生打击,必然会在一定的范围内产生震动。君不见,伴随着每一件离婚案件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凌鹏  孟奇 《社会》2023,43(1):173-202
《茧》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后完成的一部英文小说,具有丰富的纪实与理论意涵。对《茧》的先行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经济与家庭结构的分析,较少探讨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情感与心态变化的意义。本文通过引入“生活世界”的概念与视角,对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与心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费孝通通过塑造宝珠的形象,展现了他理想的中国现代个体的诞生过程,即,现代个体在家(即“茧”)与工厂的意义重叠与张力中得以真正成长,随之确立的是基于现代个体而成立的新的生活世界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家既是个体的养育之所,也是个体的动力之源与安居之所。王婉秋的形象则展示缺少真实的家的个体可能呈现的纠结状态。这两个形象的对照,真正揭示了费孝通所理解的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复杂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周江  李骏 《社会》2002,(11):38-39
一个离过婚的人 ,其整个生活会变得乱七八糟 ,与另一个人的亲密关系已经破裂 ,与孩子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朋友关系受到破坏 ,必须重新建立生活秩序。更为重要的是 ,离婚给许多当事人带来了相当深的心灵创伤 ,尤其是女性离婚者。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古德的一项调查表明 ,被访的离婚妇女 ,有37 %的人有低度精神创伤 ;21 %的人有中度精神创伤 ;42 %的人有高度精神创伤 (引自[美]威廉·古德 ,《世界各地离婚模式的变化》 ,《社会学研究》 ,1993年第3期 )。高离婚率还产生了大量的单亲家庭 ,而其中以母方单亲家庭为主。可…  相似文献   

4.
在男性和女性中,离婚者都有可能进精神病院,这一点足以证明两性关系的不稳定会给配偶带来焦虑感。在英国,离婚的男人思想负担最重。与  相似文献   

5.
离婚成本论     
(一)离婚是一个社会问题,牵涉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分析离婚成本时,必然要考虑人的心理、情感因素,这也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之所在。在这里我们把离婚成本分为可量化成本和非可量化成本。非可量化成本是指离婚给男女双方在心理、情感等方面所遭受的打击(或损失)和花费的时间等,它一般是难以数量化的。我们又可把非可量化成本分为以下几类:1.心理成本:是指有关离婚的社会道德、伦理、习惯、风俗及看法给离婚者(男方或女方)所造成的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在人格、自信心方面所遭受的损害。2.风险成本:是指在离婚时,男女…  相似文献   

6.
离婚,是世界范围的一种社会现象,由于大量的家庭解体,伴随而来的“单亲家庭”增加、再婚困难、子女的抚养教育以及家产分割等一系列问题,多少会给社会带来压力。因此,离婚问题已成为国内外社会学家、家庭学家、伦理学家的重要研究课题。但是很有趣,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统计离婚率的方法。从大量的资料看,目前国内外离婚率的统计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是离婚数与同期结婚数之比。这是国内外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如美国国情普查统计:美国在七十年代末,离婚者110万人,占结婚人数的二分之一据苏联报道:“1979年苏联结婚与离婚的比例为3∶1。1982年报载:天津的一个区,结婚与离婚的比例为25∶1。  相似文献   

7.
基于鲁迅小说《离婚》中的农村女子爱姑这一形象以及1925年当时的社会背景,阐释鲁迅当时的民众观、社会观以及爱姑的思想性格与反抗斗争.并论及《离婚》与有岛五郎《该隐的末裔》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陈建新  陈波 《学术交流》2007,(7):150-153
作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郁达夫在《沉沦》发表之前,就已动手进行了一些小说创作,《圆明园的一夜》就是其中一例。小说显示出明显自叙传色彩,以内聚焦视角下的第一人称手法塑造了在"爱的理想"与"性的苦闷"中逐渐失去自我的S君形象,隐约可见郁氏笔下"零余者"形象的雏形。这是其早期试作中比较成熟的一篇。虽然由于历史原因小说憾为残稿,但对于我们全面认识、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无疑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正>心态决定命运。茶杯里有半杯水,有的人依然兴高采烈,希望更有滋味地品尝。有的却满眼悲伤,水怎么就剩下半杯了。同样是秋天原野,有的看到的是硕果累累,想到收获的满足,有的看到的是秋叶枯黄,人生凋零。不同的心态对人的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造成几度欢乐几度愁,有人欢喜有人忧。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心态是增力的情绪,带给人的多是欢乐、信心、乐观、自得;消极心态多是减力的,带给人的是难过、懊悔、紧张、烦恼。领  相似文献   

10.
2004年以来,北京市的离婚总量持续上升,粗离婚率和离结率在全国均居于中等偏上的位次,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离婚的比重逐年提高.基于2004-2011年北京市登记离婚数据的分析表明,男性和女性的平均离婚年龄、平均婚后年数相比上世纪90年代初均有较大推迟;离婚者的年龄结构近年也出现较大变化,30岁以下年轻人和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离婚率以及在离婚总量中所占比重均有明显上升趋势;平均婚后年数在3年以内和21年以上的离婚夫妇的数量和比重也呈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古代文学名著《聊斋志异》中,蒲松龄运用辛辣的笔触,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大大小小的贪官污吏,有力地鞭挞了他们的贪婪、昏庸与无耻;与此同时,还着意塑造了一些人间与非人间的清官形象。《聊斋志异》全书专写清官的近二十篇,写其他题材而涉及清官形象的也不少。对这些清官形象,在我国评论界有过这样那样的评论,但大多采取否定的态度。在近年出版的一些文学论著中,仍然是一片责难之声。有的认为,这是“宣扬超阶级的正直、仁爱”;有的认为,“这削弱了他的小说的批判力量”;还有的认为,这是书中“封建性糟粕”,是作者“阶级局限”的表现,等等。  相似文献   

12.
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四个阶段及其文化心态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光祖 《社科纵横》2003,18(5):50-51
本文试图从贾平凹小说文本的线形研究中 ,探索其作品的发展脉络、内在价值、艺术精神 ,及贾平凹小说创作中的文化心态。并从文化心态的角度 ,对贾平凹小说作品中思想钙质的缺乏、终极关怀的不足 ,及现代意识的欠缺 ,作以学理上的批评和梳理。  相似文献   

13.
正读到一篇《摈弃"甘居中游"的心态》的文章,说的是有的干部把"甘居中游"当成做人做事的秘诀,做事不努力,"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我安慰。文章批评道,"这种心态之下,一些干部在岗不在状态,为官慢为、为官不为,实质上还是庸官懒政的老毛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确实是中国人常有的心态,不过那主要不是指当官混日子,而是一种小老百姓无奈的自我安慰。中国的童蒙书、家训、善书、箴言、  相似文献   

14.
林进 《日本研究》2008,(1):85-88
日本当代作家丝山秋子的小说《在海浪上等待》具有深刻的主题。这篇小说不仅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更进一步揭示了电脑时代人与物关系的新变化。个人无法与他人实现真诚交流,却让人工智能的电脑保存真实的自我。小说表现了人类在电脑时代出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以来,小说家们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新的内容和新的审美观念,十分重视结构艺术的变革。尤其是一些创新意识较强的作家,对结构艺术的探索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的几乎每写一篇就要换一种结构样式,把结构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有的作家又似乎毫不经心,十分随意,几乎不把结构当作一回事情,甚至主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马原,他是边写边构思,以至把构思的过程也写进了小说。汪曾祺则干脆宣称自己的小说没有结构……面对小说创作这种情势,有时确实令人迷茫、困惑。不过,仔细想来,世间其实决没有无结构的作品,即使是一首抒情小诗也甩不开结构框架的支撑。汪曾祺说的“没有结构”,无非是没有外在的结构框架。一些作家看似不讲究结构,表现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可实际上这正是对传统结构的一种超越。总之,传统的结构已逐渐被撑破,新的模式不断涌现,结构形态变换无穷,难以捉摸。但是,不管结构技法变得多快、结构形态变得多怪,小说结构总是有章法可依、有轨迹可循。  相似文献   

16.
一代名文《百合花》的独特风格并非如茅盾先生所评价的是“清新俊逸”,它更主要的还体现出作者茹志鹃“深沉悲悯”的精神风貌。同时,《百合花》也是一篇“没有爱情的爱情颂歌”。它传达了人类感情美好的爱欲。在艺术上,《百合花》是一篇象征写意结构的小说,这不仅在中国现代小说中独出一格,而且也与20世纪世界现代小说相类同。  相似文献   

17.
刘剑锋  陈晨 《社科纵横》2011,26(2):171-173
《黑王子》是艾丽丝.默多克后期小说中最受好评的一部,但也是最艰深的作品之一。在创作小说时,艾丽丝.默多克深受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影响。小说《黑王子》不仅集中体现了《会饮篇》中柏拉图对于"厄洛斯"的双重性的深刻思索,同时也揭示了作者对于现代社会人的爱情和生活方式的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18.
别居制度与离婚制度是国外许多国家亲属法中两项重要的制度。别居即依法解除夫妻同居义务,但仍保持其婚姻关系的法律制度,是国家用以调整夫妻关系而规定的一项特别的制度。而离婚则是婚姻当事人依法解除(或消灭)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的行为。在国外许多国家的立法体例中,都有关于别居与离婚的规定,有的规定别居与离婚可以相互转换,有的规定一定时间的别居可以作为离婚的法定理由。我国婚姻法中仅有离婚制度,没有关于别居制度的法律规定,因此对二者进行分析比较,做进一步的研究探讨,有助于完善我国的婚姻家庭立法。  相似文献   

19.
小说是一种具有独特品性与功能的艺术,小说的描述对象是人与人的生活.人的价值、意义以及人的终极目的,这些人类初始就一直被探索的问题,至今仍被诸多小说作者通过对人的种种行动、语言、内心等形象地再现而不懈地探索着,这便使小说具有了哲理的蕴含,充满了理性魅力.作家在描写外在世界、叙述人类行为的同时,更注重全方位地表达自己对人生世态的看法.小说不仅描述人和人的生活,而且能从容地吐纳各种关于生活意义的本体思考,表现作家对存在价值的独特认识.小说理性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其中情与理的高度融合、艺术形象的思辩色彩、叙议结合的理性抒发是使小说具有理性魅力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李金发的《题自写像》中有一幅诗人自画像,《弃妇》则塑造出一位无助、绝望的"弃妇"形象,两者相互暗示、生成,其现代意义则主要源自诗中那模糊可辨的"西方"存在。这位西方形象具有多重面目与功能:有时是言说主体崇仰的对象,但又令人深感自作多情;有时激起东方自我的无力感,并引领其反思现代文明和人之存在方式;有时又被诗人话语所控制,成为其审视、言说中国问题时的修辞符号与象征;有时不直接现身但又无处不在,化为诗人思与想的底色与力量,参与乃至左右着诗歌流程。它与诗人的中国情怀、中国问题纠结在一起,形成一种张力,使传统题材生出现代诗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