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德格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思想家。对于西方美学的研究是如此,对于中国美学的研究也是如此。这里,就以海德格尔对于“真理”的看法为例。“真理”是一个极为重要而又极为混乱的问题。在西方,从亚里士多德始,一直沿袭着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看法:真理的本质在于符合。在他们看来,真理是对事物真假的一种判断,凡是判断与其对象符合,则被称为真理。在这种意义上,所谓“真理”,实际上应该是“真理”,即关于“真”的理。在人类的生命存在中,强调“理”大于“真”,应该说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这里的“理”,是指人们在对象性思维的基础上通过认识、逻辑对  相似文献   

2.
中国美学的固有范畴导源于周秦时代。汉魏以后的美学范畴,只是对先秦时代流传下来的美学范畴从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展开。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哲学、美学的概念范畴被输入进来,逐渐流行,于是就出现了中、西美学范畴共存并列的局面,中国美学范畴也比以前更加丰富了。在西方思想文化与中国思想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都免不了裹进许多未经消化东西。对于既丰富又庞杂的美学范畴,王国维进行了系统化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肖力 《江汉论坛》2004,(10):81-83
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困境的根源在于西方传统哲学的危机。传统的西方哲学只是侧重于从科学计量的角度来理解“时间”和“空间”。他们所理解的“人”,只是一种具有特殊“理智”这种功能的“动物”,因而“历史”也不过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因果系列,由此在经济学中演化出“经济人”范式。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重新解构,回答了“真正的人性在哪里?”“人到底是如何存在的?”这一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海德格尔对“人”的理解也影响了一大批现代经济学者,推动了现代经济学的演进与行为经济学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刘士林 《社会科学》2001,23(11):69-73
在探讨中国美学这个学术问题之前 ,最有必要的是如何建构一种关于它自身的本体论阐释语境。这是保证所有关于这个论题的阐释、推理与论证 ,都局限于中国美学这个理论话题内部 ,不会产生“越界”与“犯规”的先验基础。也可以说 ,作为一种纯粹学术研究对象的中国美学 ,必须具备一种什么样的学理前提 ,才能使自身的存在以及关于它的所有言说都获得逻辑合法性。尽管从学理上讲 ,中国美学如果能够成立 ,就必须建构出它“至精至纯”、“不欠分毫”即与西方美学完全无关的本体性 ;但由于理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对象化的活动方式 ,由于中西两大世界在…  相似文献   

5.
在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消解中,海德格尔把现代科学技术看作是西方哲学的完成,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也是对传统西方哲学视界的批判。对一种不同于形而上学视界的新的思的视界的寻求,使古老的东方思想进入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视界。但后现代主义哲学仍难以超出西方哲学的视界,它对东方思想的引用和诠释,仍是从个人自由主义的纯粹理论态度出发的。古典东方思想是“心性之学”,它力求通过心灵的修养来获得秩序良好的社会或心灵的安顿。只有以仁爱之心、慈悲之心体悟宇宙和生命,才能进入东方思想的视界。  相似文献   

6.
范永康 《中州学刊》2022,(9):155-161
当代中国美学将研究对象从“美的本质”转向“审美活动”,研究重心从“美”转向“审美”,哲学基础从认识论、实践论转向现象学和存在论,颠覆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美学模式,使得美学从附属于哲学的尴尬地位中独立出来。但是,当代中国美学不应完全否定认识论美学和实践论美学在“美的本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过分迷信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而应当坚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以此为底线,兼容其他美学方法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7.
十八世纪中期,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在他的美学论文《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中提出了“美在关系”的著名命题。此后从关系角度对美的本质进行的各种探索,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探索中所取得的丰富成果,也愈来愈在美学研究领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随着社会进步和学术繁荣,我国美学界大有形成“关系美学”潮流的势  相似文献   

8.
概括而言,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走过了一条以“哲学在中国”为逻辑起点并不断向“中国的哲学”生成的道路。百年来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展示了一种不尽同于西方哲学主流传统的哲学形态。面向未来的中国哲学,应当根本改变迄今为止在相当程度上依然将西方哲学等同于人类哲学之共相的状况:一方面,还西方哲学作为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系统地开掘出中国哲学不尽同于西方哲学的智慧精神以进一步丰富哲学的内涵,不仅凸显并同时涵容中西哲学之基本精神以及作为人类哲学之共相的哲学特质,而且在人类哲学之一般的高度上,确立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平等齐一的人类哲学殊相之一的地位。为达此目标,中西哲学之间应当达成双向互动的“诠释圆环”。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学是范畴美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美学体系的完成,相对西方美学来说,有独特的建构体系的方式。西方美学是建理论立范畴,而中国美学则是建范畴立理论。建理论立范畴,意谓着美学体系依靠理论的煌煌阐述才得以完成,而范畴只是理论的标签。建范畴立理论,则意谓着美学体系仅需范畴的勾勒就足以完成,范畴是理论的筋骨。所以,西方美学是理论的体系;而中国美学则是范畴的体系。因此,我们不能仅以西方美学为参照系来评价中国美学,并进而断定中国美学没有系统性。我们之所以认为中国美学是范畴美学,是因为。一,中国美学范畴有着独特的内涵和特  相似文献   

10.
郭勇健 《学术月刊》2023,(7):142-151
美学应当具有两个维度,即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和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或简称为“系统美学”和“审美文化”。系统美学属于“理”的研究,审美文化属于“事”的研究;系统美学的言说方式是美学概念、命题、论证,审美文化的言说方式是审美意识、警句、描述。为美学扩充一个审美文化的维度,就能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化解理论与实践的对立。超越美学的知识论取向,并非否定美学是科学或知识,而是主张美学不必囿限于科学或知识。作为知识/科学的美学源于西方,作为生活/文化的美学则是非西方文化也拥有的。在审美文化的意义上,应当承认古代中国已有了美学。“中国美学”同“日本美学”一样,通过美学的审美文化之维而获得合法性。“中国美学”也有两个维度,即古代审美文化的维度和现代系统美学的维度,前者无需索要普遍性,后者亦可追求普遍性。  相似文献   

11.
自近代具体科学出现以来,具体科学的影响日益渗透到人类思想和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西方哲学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不能不深深地烙上这种时代的印记。从一开始,面对具体科学一日千里的加速性发展,西方哲学便不可避免地陷入窘境之中,如海德格尔深刻指出的:“从那时起,‘哲学’经常处于窘境,无法在‘诸科学’面前为它自己的存在自圆其说”(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因此,近代以来西方哲学的发展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场哲学危机的结果,这场危机的核心,就是哲学首先要在“诸科学”面前为自己的存在寻找理由。当具体科学取代了…  相似文献   

12.
(一) 中国早期的,也是传统的思维特点为“以物观物”。中国人不是从天地万物出发,由主观来把握客观,认识真理,而是从“卦、爻”这些主体物象出发,将主体自身也当做自然物的一部分契入其中,从而体悟、自省,达到“格物致知”,这就使统领中国美学而分别由《易经》生出的儒家和道家充满一种被称之为“实践理性”的精神。比如孔子言美: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我们无论如何  相似文献   

13.
倡导20世纪中国美学的学术史研究,正是为了突破一般理论史叙述仅注重概念的逻辑演绎和史料学意义的局限性,着重强调美学进程的“思想整体性”和“文化联系性”,强调美学理论、美学观念及各种美学问题的学术建构方式和历史─文化规定性,在学术史范围内“重构”美学的历史价值。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史研究的重点,在于从学术建设的整体过程来确定美学的学术意义和地位,从美学发展与中国人文学术演进及其规律的历史关系来整体揭示中国美学的百年学术构造,以文化考察的立场来重新认识和确定20世纪中国美学的历史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中井履轩是日本“怀德堂学派”经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大学杂议》中以批判朱子注为前提,对“明明德”进行了重新诠释。在履轩的论述中,“明德”不再是表达心、性之原初状态的语汇,而成为对学者工夫纯熟后“德行”的赞美之辞;“格物致知”作为“明之”这一道德修养工夫,不再具有朱子“格致补传”所言“已知之理”“豁然贯通”的意味,而指向了一种“知行并进”的“进往”工夫。履轩的“明明德”再诠释体现出他以孟子“扩充”逻辑消解朱子“复初”逻辑的倾向,从而彰显了作为其四书学重建工作之纲领的“工夫理路的转换”。履轩对“心”与“理”关系的再认识从根本上促成了这一转换,同时也反映出以履轩为代表的怀德堂儒者不甚关心成德之先验根据的问题,他们关注的焦点在于町人基于后天经验的道德践履,在于“我”与“物”之间正确对应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视马克思为“形而上学的颠倒者”,是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及其哲学的误读;实际上,马克思哲学的意义在于“超越”而不是“重建”形而上学;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甚嚣尘上的历史境域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与当代西方哲学建立一种“对话”型的新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当代性并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批判社会、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相似文献   

16.
“丽”谈——六朝美学的范畴概念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美学的外在形态是“丽”,绮丽耀眼,光影满目.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既与前代相联,又有自身时代的特征.“丽”是美的感性表征美的外在形态是感性现象,中国美学在形成自身的特征时,往往注意其对接受对象的感染力.用某种色彩、状貌来显示自己,进而确定自己的存在,所谓“褵表五色”是也.这就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审美主体对感性状貌的特殊敏感和兴  相似文献   

17.
世界性的中国美学之路──评潘知常教授的《中国美学精神》文征在遥远的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发出过这样沉重的叹息:“美是难的!”二千多年过去了,一代又一代的西方人背负起先贤们的遗憾,以自己的智慧构建起了一座又一座蔚为壮观的精美的美学大厦。这不仅是西方...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有这样一种倾向,即把马克思海德格尔化。不可否认。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以自己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但其理论相似性的背后存在思想的巨大差异。马克思从现实的历史和人的存在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改造,最终实现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的解放;海德格尔则通过其“思想的移居”,即从“意识”的逻辑演绎转向对“此在”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的分析来领会存在的意义。只有深入二者的思想,才会看到他们对“存在”问题的不同诠释,才不会简单地以海德格尔解释马克恩。马克思不是谁,马克思就是马克思,这是我们实现马克思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当代对话并由此推进马克思哲学的研究所必须清醒意识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反美学》:从世界到境界齐红伟(南京大学中文系南京210093)第一遍读潘知常先生的《反美学》的那段时期,也正好是我同时选修他的“美学概论”和“中国美学精神”两门课的时期。读他的书和上他的课,在我同是要加以控制情绪的乐事,我像读诗歌一样读完了《反美学...  相似文献   

20.
试论生态美学中的生态中心主义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美学在美学的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突破就在于从“人类中心主义”过渡到“生态中心主义”。学术界对于这种“生态中心主义”的看法分歧甚大,有人批判其为“反人类”。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生态中心主义”中的“生态平等”是人与万物在“生命环链”之中的相对平等,而不是绝对平等。因此,它实质上是对于人的生存权利的充分尊重与保护,是一种更具普适性的人道主义,所以,它不是“反人类”的。生态中心主义原则对于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当代存在论美学突破“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美学观的提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